情境化教学与共生理论结合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顾洋嘉

靖江市城北实验学校 邮编:214500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情境化教学与共生理论结合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通过对《曹冲称象》《望梅止渴》《伯牙鼓琴》《拔苗助长》等经典文言文案例在我校小学课堂中的教学实践,分析了情境化教学与共生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能力以及培养文化素养的积极作用。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将文言文学习融入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合作,形成共生学习生态,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

情境化教学;共生理论;小学文言文教学

正文


引言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情境化教学与共生理论的结合,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掌握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其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本文将结合《曹冲称象》《望梅止渴》《伯牙鼓琴》《拔苗助长》四个案例,探讨情境化教学与共生理论在我校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一、情境化教学与共生理论概述

(一)情境化教学

情境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生活经验,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态度体验的具体场景,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知识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二)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强调不同个体或群体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中实现共同发展。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共生理论可以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共生、学生之间的共生,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共生。

二、实践案例

(一)案例一:《曹冲称象》

1.教学设计与实施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象的图片,并提问学生大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教师巡视指导。

细读深究:通过多媒体展示古时候的秤和官员们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曹冲的方法,讨论其优点。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曹冲称象方法的巧妙之处,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汇报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总结。

2.共生体现

师生共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则通过回答和讨论展示自己的理解。

学生共生:小组讨论和汇报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二)案例二:《望梅止渴》

1.教学设计与实施

导入新课:通过杨梅的图片和品尝活动,引入“望梅止渴”的成语。

分段欣赏: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图片,分段讲述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境,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

讨论寓意:引导学生讨论“望梅止渴”的寓意,并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汇报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总结。

2.共生体现

师生共生:教师通过故事图片和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学生则通过表演和讨论展示自己的理解。

学生共生:角色扮演和讨论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三)案例三:《伯牙鼓琴

教学设计与实施:

创设情境:播放《高山流水》音乐与山水画卷,引出《伯牙鼓琴》背景。

读文感悟:学生自读想象画面,分享想象内容。

深入解读:分析伯牙琴声意境与子期知音地位。

小组讨论:围绕“知音难觅”主题,探讨知音文化与启示。

汇报分享:各组代表汇报,教师点评,升华知音主题。

共生体现:

师生共生:教师引导,学生反馈,共同探索知音文化。

学生共生:小组讨论与分享,促进互动合作,拓宽视野。

(四)案例四:《拔苗助长》

1.教学设计与实施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拔苗助长相似的现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教师巡视指导。

情境再现:学生分组进行情境再现,模拟农夫拔苗的过程,体会农夫的心理变化。

讨论寓意:引导学生讨论拔苗助长的寓意,并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教训。

汇报交流: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总结。

2.共生体现

师生共生:教师通过情境再现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学生则通过表演和讨论展示自己的理解。

学生共生:情境再现和讨论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教学效果显著

通过情境化教学与共生理论的结合,我校小学文言文教学取得了以下显著成效:

1.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

学生们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情境化教学与共生理论的结合下,实现了质的飞跃。曾经被视为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如今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焕发了新的活力。学生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文言文的奥秘,发现其中的趣味性和文化价值。在《曹冲称象》的智慧启迪、《望梅止渴》的机智应变、《伯牙鼓琴》的人生哲理与艺术共鸣、《拔苗助长》的寓言教训等经典案例中,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着文言文的魅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和生动。这种主动性的提高,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显著提升,更促进了他们对文言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学习效果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显著提高。

2.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情境化教学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平台。通过模拟文言文中的场景,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入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文言文内容的感知和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此同时,共生理论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中,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通过思想的碰撞和交融,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他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学会了在尊重他人观点的同时,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3.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学习《曹冲称象》中少年智者的巧妙思维、《望梅止渴》里将领的机智应变、《伯牙鼓琴》揭示的人生哲理以及《拔苗助长》寓言中的急功近利等经典文言文,学生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文言词汇,掌握了基础的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故事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如同一扇扇窗,打开了学生们通往古代文明的大门。在品味文言之美、领悟故事寓意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开始懂得尊重历史,理解传统,学会从古代先贤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为自己的成长之路铺垫下坚实的文化基石。

(二)实施过程中的挑战

尽管情境化教学与共生理论的结合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1.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和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面临着既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要富有吸引力的双重挑战。首先,必须深入剖析文言文的核心要素,包括其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等,以确保情境的创设能够准确反映文言文的精髓。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避免情境过于复杂或抽象,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来丰富情境的呈现形式,使之更加生动、直观、有趣。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与文言文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创意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情境化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思考和理解文言文,是提升教学深度的关键。为避免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情节上,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在《曹冲称象》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曹冲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一故事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在《望梅止渴》中,则可以探讨将领如何运用心理战术激励士兵,以及这种策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互动中从不同角色、不同立场出发,理解文言文中的复杂情感和多元价值观。

(三)未来展望

针对以上挑战,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情境化教学与共生理论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做法包括:

1.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

为了创设出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力求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兴趣偏好及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文言文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既包括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环节,也融入了多媒体资源、游戏化元素等现代教学手段,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探索文言文的奥秘。

2.深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在情境化教学中,我们尤为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深入剖析文言文,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提供多元解读视角,我们鼓励学生跳出传统框架,勇于质疑、积极探索,从而深化对文言文内涵的理解。此外,我们积极组织讨论、辩论等互动环节,为学生搭建表达自我观点、交流思想的平台。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清晰、有条理地阐述个人见解,还锻炼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多元观点的能力,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持续优化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秉持持续改进的理念,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反馈意见,以此为依据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定期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开展教学效果评估,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确保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分享成功案例,探讨遇到的难题与挑战。这种跨学科的对话与合作,不仅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还激发了新的教学灵感。通过集思广益,我们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

结论

情境化教学与共生理论的结合为小学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掌握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培养其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本文的案例研究为我校小学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慧."四文"共生激发文言学习兴趣[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3(5):23-25.

[2] 杜琼.初中文言文读写共生教学策略研究[C]//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第十七辑.2022.

[3] 郑先猛."六模"导引 "四文"合一 "蒙""趣"共生——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文本解读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 2022(44):52-54.

[4] 王彦彦.指向言意共生的小学文言文教学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