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教学与青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教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正文
前苏联哲学家凯洛夫说“心理活动的规律贯穿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始终,贯穿于每门课程发展的始终”。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中就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处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不仅要有现代的文化科技,强壮的身体,更需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历史教学又承载着重要的心理健康的责任与担当同时又符合时代的教育要求。
一、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减少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与焦虑感。
当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难免产生陌生感和畏难感。尤其是高中生的学业更加繁重,更容易产生焦虑感。因此,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放视频等方式合理创设情境,并以该情境为线索串联起全课的内容。以新版《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在授课中,教师如果通过复习旧知的方法引出工业革命,或直接讲授工业时代的到来会略显乏味。而用曼联、曼城两支英超足球队的徽标提问学生这两只足球队叫什么名字,从而引入曼彻斯特城,再以曼彻斯特城的崛起与发展串联起整个工业革命的历程,不仅可以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教学内容中,缓解学生的压力感和紧张感,还可以营造课程所需要的课堂气氛,为进一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创造良好的条件。
2.合理借助历史史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与价值判断
历史能够照亮现实,而历史人物的生活经历、历史事件的经过,对于当今学生的生活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历史史实,能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导学生们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保持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比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通过介绍红军长征的整个过程,引出逆境中的毛泽东是怎么做的,可以从中引导学生思考人在面对逆境时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敢于直面困难,同时积极解决困难的生活态度。又如,在讲授抗美援朝时,通过播放《长津湖》等影视片段,让学生了解到当年在装备如此落后的状态下,面对联合国军的进攻,志愿军将士们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在强大意志力的推动下夺取阵地,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不怕艰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使用
1.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从中得出结论。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授课,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纲要》上册《秦统一中国》一课中,设置以下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秦国为什么能统一六国?秦朝建立后是怎么巩固国家统一的?如果你是秦始皇,你还会做些什么来巩固国家统一?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角色扮演活动在提升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创精神的发展。此外,在探究过程中,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伴随着问题的解决,也能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增加学生的自信与获得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感。
2.利用合作学习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高涨,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把控还有待加强,在生活中有时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当前的社会中,绝大部分工作的完成离不开有效的合作。除了引导学生小组思考探究问题,还可以通过生生互评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帮助学生学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3. 科学使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理性思维以逻辑和证据为基础,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思维模式。
在教学中使用讨论法,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相互的讨论或辩论,让学生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新文化运动时,最后可以让学生就鲁迅等人提出的“废除汉字”观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仅能让学生在讨论或辩论中,相互评价、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科学、全面认识历史事件的理性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4.合理使用史料教学法,减少学生的学习焦虑感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载体,是历史教学中离不开的内容。然而,当今的历史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文字史料的滥用。比如,有的教师在讲授唐宋时期制度变革时,为突出自己的专业能力,整堂课从头到尾都是文字史料,动辄近千字,甚至有的还是学生较难理解的《资治通鉴》之类的古文。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会大大增加他们学习的难度,增加他们对学习的畏难感。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合理使用史料教学法。一方面,在选取史料时,类型要多样。例如,在讲授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时,可以从《明清上河图》入手,让学生从中找出相关的经济信息。又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诞生时,通过播放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让学生感受工业革命后工人生活的窘迫,从而引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原因。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给予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减轻学生学习的焦虑感。
另一方面,在选取文字性史料时,要注意选取较为通俗易懂的典型性史料。如在讲授西方殖民运动时,直接引用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的解说词,能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近代西方殖民国家的兴衰,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习焦虑感。
(三)教学评价的进行
1.创新作业形式,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作业是衡量教学评价的有效指标。长期以来,教师对于作业的布置,或使用教材上的课后思考题,或使用教辅资料的课后习题。而对于普通的中学学生而言,传统形式的作业不仅枯燥无味,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这时,对于教师而言就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完成作业的布置。譬如,在布置《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的作业时,可以采用毛泽东讲述的“进京赶考”的相关内容,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毛泽东的进京赶考打分。这样开放式的问题不仅给予了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焦虑与压力。
2.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反馈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作为中学生而言,他们对于社交与尊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而他们的理性思想并没有完全形成,在生活、学习中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如果在第一时间没有得到解决,长此以往,则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虽然历史教师不是班主任,但通过一次次的教学评价,也能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动。通过课后与学生的沟通反馈,不仅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各类问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的情形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学科教学中是时代的呼唤。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学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二、家国情怀与心理健康的融合
当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导向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愈益受到重视 。学生核心素养通过高考来检验,新高考改革着力通过试题体现德育内涵 ,强化试题育人,引导学生从做题中体会到做人做事,强化教育育德树人功能。 深度挖掘教材资源,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本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要途径之一。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历史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史中,无数革命先辈为保卫家国赴汤蹈火、绝处逢生,唤醒和激发了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在新中国史中,先辈们为建设家国不惧挑战、艰辛探索,家国基因再一次获得延续和传承;在改革开放史中,一代代人为发展家国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存在于人民群众基因中的家国情怀历久弥新。从而铸造了一座座精神的丰碑,丰碑上刻着“家国情怀”四个字,教师应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理念,深挖教材内容,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青年,国家之未来,应怀一份家国情怀,具有心怀天下的胸襟和宁折不弯的脊梁。历史教学探索促进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提升,形成了以培养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者和接班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培养缺一不可。”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健康的教育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用阳光的心理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新华社2004年3月。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4月。
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教材》,韶关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2003年7月。
4、徐胜三:《中学生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5、顾耀科《刍议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整合心理健康教
育》,《东西南北》2020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