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渐进式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渐进式阅读教学
正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清晰指出:珍视幼儿生活与游戏的独特价值,尊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基于这一方面,教师在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渗透游戏化内容。在渐进式阅读方面也是如此,为创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条件,教师应率先寻找阅读中的游戏元素,游戏中的阅读内容,按照课程游戏化要求设计阅读教学活动。阅读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思维习惯,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未来教师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渐进式教学模式。
1课程游戏化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意义
课程游戏化的根本就是要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意识到教学内容与游戏的关系,达到“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的目的。虽幼儿年龄较小,但在幼儿园也需要为幼儿安排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从阅读中幼儿可积累知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课程游戏化理论下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可以使幼儿感受到阅读是一种高度有趣的活动,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在渐进式阅读中逐步引导他们改变态度,养成习惯。当然,按照课程游戏化要求来组织渐进式阅读活动,在趣味性元素或者活动形式下能最大化调动幼儿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使幼儿在更为理想的环境下阅读绘本,使他们挖掘绘本中的知识,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等道理。另外,阅读资料中常常包含文字、插图内容,虽幼儿无法识别出其中的文字内容,但可以通过对照图片来展开想象,可逐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课程游戏化下渐进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2.1立足学段需求,精选幼儿绘本
为构建渐进式阅读教学模式,教师需把握课程游戏化的内涵,为幼儿选择大量的、适合他们阅读的绘本。所以渐进式阅读教学中,精选绘本尤为关键。虽大班、中班和小班都属于基础教育阶段,但三个阶段所面临幼儿的知识体系、思维水平等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课程游戏化下实施渐进式阅读教学,需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选择符合幼儿学情的绘本,让幼儿在阅读中积累知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如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限。对于一些相对陌生的内容,幼儿的认识浅薄,再加上幼儿的思维、意志、思想等偏弱,教师应选择一些内容简单的、与幼儿生活紧密关联的绘本,如《脱不下来》、《乱扔东西的塔格叔叔》、《收拾房间的理由》等。虽然这些绘本故事较为简单,但幼儿在阅读时却能懂得更多道理。中班幼儿在经历小班阶段的系统化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在此阶段带领幼儿阅读绘本时,应侧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语言能力,此时可选择《奇思妙想》、、《神奇校车》等,因这类型绘本中融合了很多独特想法,幼儿在阅读时可表达其想法,对发展幼儿的思维与语言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大班幼儿的思想、意志、技能等都有明显发展,且很多幼儿都形成了自我认识,可以用自己的知识来解释、解决生活问题,或者发现问题,尝试寻找解决措施。得益于大班幼儿的年龄、思维等特征,教师应选择知识性较强的绘本,如科普类、益智类绘本,使幼儿从绘本中认识世界、发展水位。
2.2组织多样游戏,增加阅读体会
2.2.1设计同名游戏,激发阅读兴趣
很多幼儿的阅读兴趣不高,教师需为幼儿设计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阅读。具体来说,教师应依据课程游戏化要求,灵活引入绘本,并设置与绘本同名的、适合幼儿玩耍的小游戏。通过同名游戏,幼儿将对绘本故事产生更多期待,以饱满的热情来阅读绘本。
比如绘本《谁藏起来了》,作者通过背景颜色的变化隐藏了部分小动物,将“藏猫猫”作为主线。为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可在阅读前或者阅读后为幼儿设计“谁藏起来了”的小游戏:教师应提前为幼儿提供一个大型的、带有大量动物图案的背景板,背景板上的动物能通过拉动绳子或翻转卡片来隐藏、显示;由教师详细介绍游戏玩法与具体规则,如教师来拉动绳子或者翻转卡牌,隐藏背景板上的部分小动物,让幼儿寻找“消失的小动物”。通过“拉一拉”、“翻一翻”、“找一找”等游戏过程,幼儿可产生绘本阅读兴趣,将游戏与绘本相结合。
2.2.2设计猜想游戏,锻炼想象能力
对幼儿而言,绘本为图文并茂的阅读资源,这类型读本更能引起幼儿的阅读欲望。大部分绘本都设计了颜色鲜艳、形体各异的图片,能对幼儿产生视觉与心理冲击;还有的绘本为故事类,结尾留下了悬念。所以,依据课程游戏化要求,教师应在带领幼儿阅读绘本时,引导幼儿进行猜想,使他们结合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大胆想象。
如《千变万化的手》绘本,绘本封面为“一只手”和“一只猫”,在看到这一封面的第一瞬间,将引起幼儿的思考、想象。教师将此绘本引入课堂后,需率先向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看到这个封面,认为绘本内容是什么?此过程中教师不过多限制幼儿的想法,每个幼儿都可大胆发言。此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猜想游戏,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其想法,如一名幼儿说:这只手会把猫咪抱起来,摸摸它,给它一些食物。紧接着另一名幼儿则反驳:这只手可能会抓住小猫,开始凶它,因为小猫把房间弄得非常乱……。在这一系列的猜想下,教师再带领幼儿仔细阅读绘本内容,可以让幼儿在阅读、游戏中培养想象力。
2.2.3设计推理游戏,自主串联故事
与猜想游戏相比,推理游戏的难度系数更高,需要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运用推理和逻辑思维来串联故事情节,从情节中发现线索。绘本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插图与文字相配套,即使幼儿无法识读文字,也能通过观察、分析插图来掌握绘本内容,想象故事情节。以封面插图为基准鼓励幼儿猜想,可逐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此后,教师在为幼儿提供阅读指导时可以为他们设计推理小游戏,让幼儿基于现有线索发现问题。
如绘本《大熊先生盖房子》,其内容如下:大熊先生挖了一个洞,想要盖一个坚固耐用且美观的房子;于是它开始大量收集材料,扛回来一根根木头,陆续做成了椅子、桌子和床,它还在上面刻画了优美的图案;终于过了一段时间,它的房子盖好了,邀请了众多小伙伴到它的新家做客。绘本中每一插图都惟妙惟肖,能感受到大熊先生的喜悦之情,以及过程的艰辛。上课之初,教师可将班级幼儿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名幼儿,使各组幼儿共同讨论图画内容,猜测绘本故事内容及过程。个别幼儿有不同的推理时,需要他们说出理由,逐步锻炼幼儿的语言组织、逻辑思维能力。
2.2.4关联语言游戏,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也能逐步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达,储备更多的语言知识。为此,教师在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需要将绘本阅读延伸到语言部分,为幼儿设计一些语言游戏活动,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与他人交流,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在幼儿表达想法时,教师需认真聆听,发现幼儿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如绘本《你喜欢》,由于其中的内容,教师可为幼儿设计“说说看”的语言小游戏。教师在带领幼儿阅读绘本时可以看到绘本中的小朋友真幼稚,他们开展了一系列想象。此时教师可提出思考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有什么独特的形象吗?大家一起说说看吧。一些幼儿说:我经常想象我有一只可爱的狗狗,我要带着它去公园,每天和它一起运动。这名幼儿表达了这一想法后,教师应继续向幼儿提问:你们喜欢狗狗吗?有的幼儿说“不喜欢”,此时教师应要求他说一说想法。在这种一问一答的语言游戏中,幼儿可感受到阅读教学的趣味性,进而跟随教师的问题展开思考,大胆表达自身的想法。
2.2.5关联角色游戏,锻炼综合表现能力
大部分幼儿都喜欢角色扮演类游戏。为保障渐进式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教师在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需设置角色游戏,让幼儿在阅读完绘本后,可根据自身对绘本中故事和人物等的理解,组织角色扮演类游戏,各自选择喜欢的角色,模仿他们的神态、动作等。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可将游戏过程与阅读内容相联系,逐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如绘本《章鱼先生卖雨伞》,其故事内容为:章鱼先生开了一家“章鱼小铺”,里边卖各种各样的东西,这次因为快要下雨了,它把雨伞摆放了出来;大象、狮子、孔雀、鸡宝宝分别买了适合他们颜色的雨伞。当幼儿掌握了买伞和卖伞的故事情节后,他们可自由组合,与同伴演绎绘本内容,在游戏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结束语:
渐进式阅读为幼儿教育的重难点。为在当前的条件下提高渐进式阅读的教学水平,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师需把握课程游戏化的内涵,找准教学目标,将绘本与游戏相联系,为幼儿设计多样化、趣味性游戏。
参考文献:
[1]董晔婷.探索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课程故事的有效开展[J].文科爱好者,2023,(06):208-210.
[2]冯小雨.借力信息技术 助推幼儿课程游戏化[J].读写算,2023,(28):80-82.
[3]何芳.多元整合推进幼儿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3,(24):99-101.
[4]何婕瑜.幼儿课程游戏化的实施路径分析[J].教育界,2023,(16):98-100.
[5]金蕾.推进课程游戏化,助力幼儿探究式学习[J].当代家庭教育,2023,(01):6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