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设施对水质保护的作用与实践探讨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张小梅 涂子培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水利局 330100

摘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威胁。水利设施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水利设施如何通过其功能实现对水质的有效保护,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

水利设施;水质保护;水资源管理

正文


引言: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然而,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水体遭受的污染压力越来越大。据联合国报告,全球约有20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其中,不完善的水利设施是导致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和探讨水利设施在水质保护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水利设施对水质的深远影响

1. 水源地的生态保护与管理

水利设施,如水库、湖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天然的水源地,它们为人类提供了大量清洁的水资源。这些设施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运营,可以有效地拦截上游的污染源,如农业化肥、工业排放物等,防止这些污染物直接流入下游水体,从而保护水质的纯净。例如,中国的丹江口水库,通过严格的水源保护措施,为下游的数百万居民提供了优质的饮用水。

2. 水质的动态平衡与调节

水利设施的储存和释放功能,对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调节水流速度,可以促进水体中的自然净化过程。例如,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在缓慢流动的水中,微生物和植物能有效吸收和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此外,这种调节还能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保持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3. 防洪排涝与污染防控

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时,水利设施的作用尤为突出。水库可以蓄积超额的径流,通过控制泄洪,避免洪水直接冲刷地表,将大量污染物带入水体。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2011年中国长江流域的洪水事件中,由于有效的水利管理,减少了约30%的污染物排放。

二、水利设施对水质的间接影响

水利设施在水资源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供应和分配,还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影响着水质的保护和改善。

1. 水资源配置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水利设施的一大功能。通过科学的调配策略,可以有效地缓解某些地区对单一水源地的过度依赖,降低过度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中国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它减少了对北方水源地的过度开采,从而降低了水源地的污染风险。同时,这种调配也有助于平衡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2. 生态修复

水利设施在改善水文条件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建设水库、湿地等,可以调节水流速度,改善水质,为水生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例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恢复项目就利用水利设施改善了河流的流态,促进了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繁殖,维护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这种生态修复措施在保护水质的同时,也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3. 污水处理

结合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水利设施可以成为污水治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建设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减少污水直接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例如,德国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高达99%,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污水对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保护了水质。同时,处理后的水还可以用于农业灌溉、景观用水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水利设施水质保护的实践挑战与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设施在供水、灌溉、防洪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同时也面临着水质保护的严峻挑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 环境污染源的复杂性

水利设施的水质保护首要面对的是多样的污染源。工业排放、农业化肥农药残留、生活污水直排等,都可能对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据环保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有约700亿吨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其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对水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建立全面的污染源监控体系,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2. 水体自净能力的局限性

尽管水体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面对大规模的人为污染,这种能力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富营养化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过度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输入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失衡,形成“死湖”或“死海”。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技手段,如人工湿地、生物修复等技术,增强水体的净化能力,同时,也需要通过立法手段,限制过度的营养物质排放。

3. 管理体制与法规执行的难度

在实际操作中,水利设施的水质保护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如环保、水利、农业等,多头管理可能导致责任不明确,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此外,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一些地区,由于监管不力、处罚不严,导致法规执行效果不佳。因此,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强化法规执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首先,加强源头治理,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排放,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排放许可制度。其次,提升科技支撑,研发和推广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再次,完善法规体系,强化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最后,加强公众参与,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四、案例分析

南水北调工程,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的水利奇迹之一。该工程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将长江流域的丰富水资源调往华北、西北等缺水地区,为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据统计,自南水北调工程启动以来,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数千万人的饮水安全得到了保障,农业生产、工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都受益匪浅。

然而,南水北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调水线路长、穿越地域复杂,水质保护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确保调水水质的安全,工程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水源地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在水源地周边建立生态保护区,限制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和农业活动,以减少对水源地的污染。同时,工程还建立了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对调水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水质达标。

在实际操作中,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保护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东线工程中,通过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治理,使调水水质达到了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水标准,部分指标甚至达到了Ⅱ类水标准。这不仅保障了调水水质的安全,也为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南水北调工程还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引进和研发先进的水质保护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质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工程还加强了对水质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水质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五、结论

水利设施在水质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水质保护的效率和效果,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海峰.水污染治理技术和水质保护标准分析[J].山西化工,2024,44(09):252-254.

[2]苗勇,徐欣,杨帅.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在胶东调水工程中的应用[J].山东水利,2024,(09):8-10.

[3]阮仲斌.水质监测技术在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运用探讨[J].清洗世界,2024,40(09):169-17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