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防渗加固技术
摘要
关键词
水利工程;堤坝;防渗加固;灌浆;土工合成材料
正文
引言:堤坝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拦蓄和引水的关键建筑物。然而,由于受到水流冲刷、岩土变形、基础渗漏等多种因素影响,堤坝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变形、开裂等问题,严重威胁水利工程安全运行[1]。采取有效的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对于保障水利工程安全、发挥工程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防渗加固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1 堤坝防渗加固的主要原则
1.1 因地制宜原则
堤坝防渗加固应针对具体工程特点,根据地质条件、渗漏机理、工程规模等因素,量身定制防渗加固方案。例如,对于基础为沙砾石层的堤坝,灌浆技术施工难度大、效果差,宜优先考虑防渗墙技术;而对于新建堤坝,可在设计阶段通过合理选材和结构布置提高防渗性能,减少后期加固工作量[1]。防渗加固方案需“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1.2 综合治理原则
堤坝渗漏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的防渗加固技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际工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堤坝工程和周边环境因素,针对渗漏发生的可能途径,采取综合防渗治理措施。
1.3 经济合理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堤坝防渗加固也不例外。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渗加固方案需兼顾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并非防渗标准越高越好,应在满足工程安全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经济比较,优选成本较低、工期较短、效果较好的加固方案。此外,还要统筹近期治标和远期治本,在解决急迫渗漏问题的同时,做好防渗加固的后续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2 水利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堤坝防渗加固技术
2.1 灌浆技术
灌浆是指通过在堤坝及其基础上钻孔,向孔内压入水泥浆液或化学浆液,填充堤坝孔隙,提高堤坝整体性和抗渗性的一种技术[2]。常用的灌浆材料有纯水泥浆、水泥粉煤灰浆、水泥黏土浆以及水玻璃双液浆等。灌浆技术具有工艺简单、适应性强、见效快等优点,适用于沙砾石层、砾石层、全风化岩层等地基渗漏治理。
2.2 防渗墙技术
防渗墙是一种垂直防渗措施,在堤坝内部或基础内修筑防渗墙体,阻断渗透水流,降低渗漏梯度。常见的防渗墙型式有混凝土防渗墙、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水泥土搅拌桩防渗墙等。其中,混凝土防渗墙强度高、变形小、防渗效果好,被广泛采用。防渗墙施工一般采用深层搅拌法,利用水泥、粉煤灰、粘土等原料,在基槽内与原位土混合搅拌并硬化成墙。防渗墙技术适用于砂土、粉土等松散岩土地基的堤坝渗漏治理。
2.3 土工合成材料防渗技术
土工合成材料具有防渗、耐老化、抗冲刷等特点,可应用于堤坝迎水面、背水面和内部的防渗加固。常用的防渗土工合成材料包括土工膜、土工布、复合土工膜等。其中,土工膜防渗广泛应用于堤坝坡面和顶面防渗,通过在堤坝表面铺设防渗膜,阻断雨水入渗,减缓堤坝风化变形,延长使用寿命。复合土工膜由土工膜和土工布复合而成,具有排水和防渗双重功能,可有效降低堤坝内渗透压力。土工合成材料防渗施工工艺简便,可显著提高堤坝防渗能力。
2.4 排水固结技术
排水固结是指在渗漏严重的堤坝内部设置排水体,导出渗漏水,并利用上部土体自重固结堤坝的一项防渗技术[3]。排水体一般由砂砾石滤料组成,利用渗水压力将堤坝内部渗水导排至堤坝下游。同时,在渗水排出过程中,堤坝土体在自重作用下产生固结,孔隙减小,渗透系数降低,从而达到防渗加固目的。排水固结技术适用于土质堤坝的防渗处理,尤其对河口三角洲、滨海平原等地区冲积土堤坝防渗效果显著。
2.5 锚固技术
锚固技术通过在堤坝内预埋锚杆或锚索,利用锚固体与周围土体间的摩阻力,提高堤坝抗滑稳定性,间接起到防渗作用。锚杆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呈放射状布置于堤坝坡面内,锚固于稳定岩土层中。锚索则采用高强度钢丝,通过锚头与坡面固连,利用预应力作用提高堤坝整体稳定性。锚固技术可有效解决堤坝浅层滑坡失稳引发的渗漏问题,但对深层渗漏效果有限[4]。
3 实际工程中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应用要点
3.1 勘察设计阶段
防渗加固勘察是查明堤坝渗漏原因、评估渗漏危害程度的关键。勘察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测绘、物探、钻探、渗流监测等。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可摸清堤坝及两岸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利用物探技术如高密度电阻率法、瞬变电磁法等,能快速、无损地探测堤坝内部的渗漏通道和弱透水层位置;钻探则可取得堤坝及基础土样,直观了解土层性质及渗透性能;渗流监测包括流量监测和水位监测,可查明堤坝渗漏水量、渗透水力坡度等参数。只有全面系统地开展堤坝渗漏勘察,才能准确查明渗漏原因。
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开展必要的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室内试验主要包括土工试验和浆液配比试验。土工试验可测定堤坝土的颗分、含水量、渗透系数等,为防渗设计提供参数;浆液配比试验则可优选浆液材料,确定合理配比,保证防渗效果。数值模拟分析主要采用有限元法,通过建立堤坝渗流模型,反演渗漏参数,预测堤坝渗流场变化趋势,为防渗加固设计提供重要依据[5]。
因地制宜地选择防渗加固方案是设计工作的核心。设计应综合考虑堤坝工程等级、渗漏规模、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工期要求、环境制约等因素,在方案比选的基础上,确定最优的防渗加固方案。如采用灌浆防渗时,要合理选择灌浆材料,优化灌浆管布置,确定灌浆压力、灌浆顺序等;采用防渗墙防渗时,要结合渗漏机理和地层特点,确定防渗墙的位置、尺寸、材料等;采用排水固结防渗时,要合理选择排水体型式、间距、材料等。设计还应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监理细则,对防渗施工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应急处置等提出明确要求,确保防渗加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2 施工准备阶段
做好防渗加固施工准备,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施工准备要做到“六到位”,即:材料、机具、技术、人员、方案、安全。材料准备主要包括浆液材料、土工合成材料、钢材等的采购、存储、适配。要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及时供应施工所需物资。对于一些大型或关键设备,如钻机、搅拌机、注浆泵等,要提前到货,并进行调试检修,以保证设备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技术准备包括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开展技术交底等。施工组织设计应明确施工部署、施工工艺、进度计划、质量控制等内容;技术措施则详细规定了每道工序的操作要点和质量标准。对于关键工序,还要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并在现场开展技术交底,使每位施工人员掌握操作规程,明确质量要求。
人员准备要组建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施工队伍。针对不同工种,要开展岗前培训,使其掌握防渗施工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对特殊工种,如灌浆工、焊工等,还应持证上岗。施工管理人员也要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现场管控能力。
应急预案的编制是施工准备的重要内容。要针对防渗施工可能遇到的洪水、滑坡等突发事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体系、响应流程、处置措施等,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快速应对能力。
3.3 防渗加固施工阶段
防渗加固施工是实现堤坝防渗加固目标的关键。防渗施工必须严格执行设计和规范要求,强化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灌浆作为常用的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防渗效果。灌浆施工要点包括合理选择灌浆材料、科学确定灌浆工艺参数、动态监测灌浆效果等。
灌浆材料选择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堤坝工程特点、地质条件、设计要求等因素。一般宜选用水泥基材料,并根据需要掺加黏土、粉煤灰、减水剂等外加剂,以改善浆液的可灌性、流动性和稳定性。对于一些特殊地层,如砂卵石层、砾石层等,可选用速凝材料、粘土水泥浆等。浆液配比应通过室内试验优选,并适当考虑施工损耗。浆液还要经过严格的性能检测,如凝结时间、流动度、泌水率、抗压强度等,确保满足设计标准。
灌浆工艺参数控制的核心是浆液配比、注浆压力、灌浆顺序等。一般情况下,浆液的水灰比控制在0.6~1.0之间。初灌宜采用稀浆,以利于浆液的充分扩散;复灌则逐步使用浓浆,以提高浆液强度。注浆压力要根据地层条件确定,一般不宜超过0.5MPa,以免压裂地层,引起堤坝变形。灌浆应分段进行,由下而上,分层注浆。孔间距要根据渗漏情况和设计要求确定,一般为1.5~3.0m。
3.4 后期管护阶段
防渗加固工程竣工验收后,还应做好后续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定期检查防渗设施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保证防渗加固工程发挥长久效益。后期管护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安全监测。应建立完善的堤坝安全监测系统,包括渗流监测、变形监测、应力监测等子系统。利用渗流监测设施,如测压管、渗流观测井等,动态监测堤坝及基础的渗流量、渗透水头等参数;利用变形监测设施,如沉降板、测斜管等,监测坝体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利用应力监测设施,如土压力计、孔隙水压力计等,监测堤坝的应力状态。监测数据要及时采集、分析,发现异常情况要查明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日常养护是延长防渗加固设施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要定期清理堤坝坡面杂草,防止植被根系损坏防渗墙;定期填补坝体裂缝,防止雨水浸入加剧渗漏;及时修复冲刷沟、陷坑等坝面破损,恢复防渗层的完整性;对损毁的排水体,要及时清淤、更换滤料,保证排水系统的良好运行。管理人员要提高责任心,强化日常巡视检查,做到排查及时、处理到位。
汛期是防渗加固工程高风险时段。汛期来临时,应进一步加强巡视检查,密切关注雨情、水情。一旦发现渗漏量明显增大、管涌冒砂等险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针对性抢险措施,必要时及时组织转移受威胁人员。同时,要加强与气象、水文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和水情信息,为科学调度水库、安全度汛提供决策支持。
4 堤坝防渗加固新技术发展方向
4.1 新型防渗材料
传统水泥基灌浆材料存在耐久性差、容易老化等缺陷。未来可研发耐久性更高的新型防渗材料,如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纳米材料等。这些材料可显著提高防渗加固工程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频次。此外,还可利用新材料研制柔性防渗墙、自修复防渗材料等,适应堤坝变形开裂等复杂工况。
4.2 微型桩技术
传统防渗墙施工易扰动堤坝,限制了防渗墙的埋深。微型桩技术采用小直径钻孔设备,可显著减小对堤坝的扰动。将微型桩技术与防渗墙技术相结合,有望进一步提高堤坝防渗加固的适用范围和防渗效果。通过合理布置多排微型桩,可形成立体防渗网格,全方位阻断堤坝渗漏通道。
4.3 自动化监控技术
传统人工巡视检查效率低、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立堤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通过在线监测、远程诊断、智能预警等功能,可及时发现堤坝渗漏等问题。自动化监控系统可与防渗加固施工联动,实现信息化施工、精细化管理,提高防渗加固工程质量。
4.4 生态护坡技术
传统硬化防护易破坏堤坝生态景观,采用生态护坡技术,通过植被固土、生物覆盖等,可在防止堤坝冲刷的同时,保护堤坝周边生态环境。选择根系发达的草本或灌木,利用植物蒸腾作用调节堤坝含水量,并借助植被冠层阻截降雨入渗,可有效减缓堤坝渗漏发展。生态护坡与工程防渗措施相结合,可形成“刚柔并济”的综合防渗体系。
结语:
堤坝防渗加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勘察、设计、施工、管护等多个环节。水利工程施工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经济合理等原则,合理选择灌浆、防渗墙、土工合成材料、排水固结、锚固等防渗加固技术,并做好勘察设计、施工准备、防渗施工和后期管护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防渗加固的成效,维护工程安全。当前,堤坝防渗加固技术正朝着新型防渗材料、微型桩技术、自动化监控、生态护坡等方向发展,不断提高防渗加固的耐久性、适用性、智能化水平和生态友好度。未来,仍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优化施工工艺,积极吸纳先进科技成果,不断推动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袁明.关于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1):0178-0181.
[2]宋宝生.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防渗加固技术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4(6):0060-0062.
[3]宋杨.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3):0102-0105.
[4]袁叔洋.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防渗加固技术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1):0073-0076.
[5]王江伟.水利工程施工中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研究[J].价值工程,2024,43(11):136-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