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中的结构设计探讨
摘要
关键词
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结构设计
正文
引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良好的给排水系统是城市正常运转的保障,而其中的结构设计更是决定着整个工程的质量、稳定性与耐久性。在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中,结构设计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复杂的地质条件、多样的荷载作用、不同管材的特性差异等。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中的结构设计,分析其关键要素、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为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建设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以满足城市发展对高效、可靠给排水系统的需求。
1工程概况
某地区四季分明,但夏季高温、冬季干冷,降雨较少,且春秋两季风沙较多,当地缺水情况较为突出。现决定建设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由所在地水库取水,经给排水管道输送至水厂,再由水厂供水至电厂。拟采用PCCP供水管道(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全长12.63km,管径为1~1.5m。
2前期准备
2.1现场勘察测量要求
为准确反映该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情况,在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之前,必须进行现场勘察,在管道中线上均匀布置勘探点,严禁偏离中线,以获得完整具体的地形、水文勘察资料。在本工程中勘探点间距为30~100m,部分地形复杂区域增加勘探点布设密度,勘探深度基本为1~3m,如普通地形钻孔深度一般在1m以下,河流附近及地下水位较高区域,钻孔深度一般在河床冲刷深度2~3m以下,需要根据地质复杂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勘察期间,要求将管道埋设深度范围内地层成因、特征、岩性厚度、岩层产状和分化破碎程度等勘察清楚,还要详细了解该区各种地质活动断裂带分布特征,地下水情况,知晓其可能对管道造成的影响,为后期管道结构设计和岩土工程开展提供参数建议。
2.2勘察成果
经地勘单位勘探,获得如下成果:供水管线地处倾斜平原地区,地形起伏变化明显,整体结构松散,露出地形主要为第四系全新洪冲积,下更新统主要是低液限粉土/黏土。其中,低液限粉土(上部)厚7~16m,低液限黏土(下部)厚度>10m,局部地区分布大量人工堆积物,主要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杂填土等。管道建设区域地基主要地质问题为湿陷性土,整体厚度在6m左右,陷等级为Ⅰ级,需要做好地基处理,减弱该地基土湿陷性问题。管道沿线区域,地下水埋深超过15m,不会对管道工程建设产生影响,故管道结构设计不考虑该情况。
3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中结构设计
3.1管道结构形式确定
管道结构形式确定一般由专业给排水人员负责,需要根据管道用途、埋深、地质条件、抗震要求、经济指标等综合考量。目前,给排水管道形式较为多样,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管、PCCP管、铸铁管、塑料管、玻璃钢管等。其中,PCCP管,也称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是钢板、混凝土、水泥砂浆、预应力钢丝四种原材料,经过钢筒成型、浇筑混凝土、预应力控制、喷射保护层等工艺后,制成的一种新型复合管材。该管材类型主要有两种,(1)衬筒管,在钢筒内部浇筑混凝土管芯,外部缠绕预应力钢丝,并在表层喷射水泥砂浆保护层;(2)埋筒管,钢筒处于混凝土内外模形成一个整体,外部缠绕预应力钢丝和水泥砂浆保护层。根据了解,污水处理厂给排水管道工程一般采用非承压管,当管道承压较小时,采用混凝土管、砌体盖板涵等管道结构形式,能够缩减建设成本,获取更多经济效益;自来水厂给排水管道工程一般采用承压管,可选用PCCP管、PE管、玻璃钢管等管材;城市道路管道工程,则需要根据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需求、施工场地地质条件等选择对应管材,如钢管、HDPE双壁波纹管等。本文给排水管道工程,在确定管道结构形式时,综合多种情况后,决定采用PCCP管,管线接口形式则选用柔性接口承插管。
3.2管道结构计算
针对该给排水管道工程,为更好地进行管道结构设计。首先要详细计算管道结构相关参数,如工作压力、覆土深度、管芯砼轻度、配筋率等,以汽-20级重载车为条件,计算出相应数值,进而选择最能满足实际应用的管材参数,提升管道工程质量。
本文选用的管材为PCCP标准管,荷载级别为Ⅱ级,执行标准满足《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要求,使用的结构计算软件为UDP,确定管径、钢管厚度、钢丝强度、缠丝应力分别为1200mm、1.5mm、1580MPa、1343MPa(1580MPa×85%MPa)等条件不变情况下,在覆土深度为2m时,计算出管道结构结果。
结果如下,当强度等级为C60时,工作压力为0.6MPa,保护层净厚、管芯壁厚、钢丝直径、螺距分别为22、70、5、32.2(mm),缠丝层数为1n,基础包角为90°,配筋率为609mm2/m。当强度等级为C55时,工作压力为0.6MPa,保护层净厚、管芯壁厚、钢丝直径、螺距分别为20、70、5、32.2(mm),缠丝层数为1n,基础包角为120°,配筋率为609mm2/m;同时,在C55强度等级下,工作压力为0.4MPa时,基础包角发生改变,提升至120°,螺距和配筋率也随之变化,分别变为34.9mm、563mm2/m。
另外,在计算过程中,为保障计算结果准确性,需要综合考虑管道自身规格、覆土深度、地面承受荷载等因素,还需要了解试验压力、地下水位变化等信息,进行多次复核检查,从而获得最为准确的管道结构配筋率。
综合上述结果,最终决定针对路面之下的输水管道,采用120°的基础包角进行施工最为适宜,不仅能降低覆土管道规格类型数量,还能提升管道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对于部分需要另行加固的管道,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经济指标选择适宜加固措施,不断提升管道强度,尽可能延长管道运行寿命。
3.3管道基础
3.3.1管槽开挖
根据工程所在地实际情况,综合参考管道地面及地下障碍物、覆土深度等因素,确定相应沟槽开挖方式。在开挖过程中,严格控制基底高程,禁止干扰基地原状土层,确定管道每边净宽≥50cm,并计算出管槽沟底宽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式中,
B指代管道沟槽底部开挖宽度(mm);指代管外径(mm);分别指代管道一侧工作面宽度、管道一侧支撑厚度(可取值150~200mm)、现场浇筑混凝土管渠一侧模板厚度。在开挖过程中,要处理好尖锐物体、做好清理工作;倘若出现扰动或超挖情况,需要用天然级配碎石进行换填,严禁使用杂填土;针对部分临近河流的区域,沟槽开挖之后,及时进行排水处理,避免长期遭受水的浸泡。
3.3.2管道安装敷设
在本工程,设计人员需要综合多种情况确定管道敷设方式。具体包括沟埋敷设、顶管敷设、架空敷设,本项目选取的管道安装敷设方式为沟埋敷设,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
具体安装敷设工艺为:下管→对接安装→管子接头处理→管道水压试验→双胶圈密封性能水压试验。在管道安装期间,要做各步骤安装验收工作,确保管道内光洁整齐、无杂物和油污存在,无明显渗水、水珠情况存在。管道敷设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相关规定,确保管件、管、橡胶圈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柔性接口安装位置正确,接口填缝符合设计要求,光洁、平整、密实;承口、插口无破损、开裂;橡胶圈位置正确,无外露、扭曲等现象,双道橡胶圈单口水压试验合格。利用经纬仪或者钢尺进行测量时,铺设允许偏差值符合规范要求。
3.4管槽回填
沟槽回填质量会对给排水管道整体性能、路面平整度等产生影响,不同区域回填压实标准不同,管顶0.5m范围内,压实度>85%,两侧压实度≥90%,其余部分按照标准要求回填,若回填质量不佳,可能导致管道不均匀沉降问题产生。严格回填方式管理,管顶0.5m范围内,采用分层对称回填方式,每次回填高度<0.2m,严禁采用机具夯实;加强回填土检查,将其运输至管槽期间,不得对管道及接口造成损伤。加强回填土材料管理,在管顶0.5m范围内,回填土中无冻土、有机物、直径超过50mm的砖块、土石;回填土含水量在最佳含水率±2%以内;部分允许下沉区域,管顶0.5m范围外回填土可夯实,也可不夯实,留有部分高度余土,为其后期自然沉降创造条件。
3.5管道抗震设计
在确定给排水管道走向后,为确保后续管线安装敷设顺利,最好远离活动断裂带,规避一些不利于抗震的场地,在必须与活动断裂带进行交互的情况,尽量选择正交方式,提升管道抗震性能。同时,还可以从给排水管道自身性能入手,选择抗拉、抗折、延展性能好的管材,对于部分质量要求高的特殊区域,可以在管道外部增设钢管套筒,进一步保护管道;或者采用相应构造措施,提升管道抗变形能力、外部应力应对能力。
在本次给排水工程中,前期勘察发现该区域地震栋反应谱特征周围为0.4s,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5g,抗震防烈等级为7度。在进行管道结构设计时,参考以往设计及实践经验,为避免地震破坏管道接口,要将设计重点放在强化PCCP管道接口抗震设计,提升接口抗变形、抗剪性能,确保其具备较强抗震性能。本工程使用的PCCP管道采用柔性连接方式,可同时采用砂石土弧管道基础方式,优化管道结构。
3.6管道抗浮设计
为避免管道后续施工中,因下雨、地下水位升高、水流冲刷等干扰,出现浮管问题,必须对埋设管道进行抗浮设计,提升管道应用成效。例如,本工程中PCCP管壁厚度为100mm,自重为840kg,回填土最小干密度和压实系数分别为0.945kg/m3、0.87,由此可计算出回填土压实密度为0.848kg/m3(0.945kg/m3×0.87),进而计算出覆土重量。其次,计算管道最大浮力,将其与管道自重+管道覆土相互比对,获得抗浮数值,依据该数值,采取相应加固措施,做好管道固定工作。
3.7构造措施
本工程建设中,依照给排水管道结构设计方案,必须先做好地基处理,充分掌握管道基地相关资料,如平面图、横纵截面图、设计图等,并做好地质划分,标注清晰地下水位、地基下土层构造、基底高程及桩号,按照桩号对地基进行针对性处理。例如,在给排水工程中,中桩号为0+001~1+348.6,对应地层条件为上部低液限粉土,地基土承载力为80~90kPa,主要面临地质问题为湿陷性土(厚度为6m),湿陷等级为Ⅰ级。在进行湿陷性土问题处理时,先确定给排水管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其次采用垫层法,在管道底部铺设灰土垫层,计算换填垫层厚度能否满足相关要求,即确定垫层土自重+附加应力≤统一标高下软弱下卧层能够承担的地基承载力。依照该地基土80kPa承载力进行计算,能够得出换填厚度为0.5m左右,能够基本满足管道建设需求,因此,可确定垫层厚度为0.5~1m,足以改善湿陷性土问题。
结语:
概而言之,通过上文的详细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知道,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中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结构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地质条件、荷载情况、管材选择等多方面因素,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等原则。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管材和智能化设计施工方法将不断涌现,为结构设计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不断探索创新,提高结构设计水平,为城市建设更加高效、环保的给排水系统,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设计方案得以准确实施,让给排水管道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桂海,周雄.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中的结构设计探讨[J].中华建设,2023(05):111-113.
[2]吴皇钢.市政给排水工程中构筑物结构设计要点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2,12(17):96-99.
[3]燕家琪.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中的结构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21,6(10):231-232.
[4]张茂诚.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中结构设计要点探讨[J].中华建设,2019,(05):100-101.
[5]李霞.市政给水排水管道设计技术措施分析[J].中华建设,2021(7):88-89.
[6]李明,焦露慧.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2,7(10):215-217.
[7]李红喜.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设计重点及技术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21(22):104-105.
[8]裴涛,韩静,赵超仁.市政给中水管道设计优化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04):111-11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