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水稻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绿色防控;综合防治
正文
引言: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水稻生产已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注重绿色优质、提质增效,对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水稻种植普遍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发病虫害频发等问题,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在保障水稻稳产高产的同时,提升水稻品质,强化绿色生产,已成为新形势下水稻生产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系统分析当前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对于推动水稻生产转型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栽培管理不科学,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当前,不少水稻种植大户为节省成本,育苗密度过大,苗床管理粗放,造成秧苗徒长,根系发育不良,苗质量差,不利于后期生长发育,部分种植户受传统习惯影响,盲目追求壮秧,施用过量氮肥,造成秧苗营养失衡,苗期病虫害发生风险加大。水分和养分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但在生产实践中,不少种植户对水稻需水需肥规律掌握不足,灌溉不当,肥料施用不合理,造成肥料利用率低,稻田生态环境恶化。如前期烤田时间过长,漏水现象严重,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稻根生长;后期水层过深,导致无效分蘖增多,透光性差,稻株徒长倒伏;一次性施用过量基肥,前期氮磷钾养分过剩,后期严重缺乏,稻株生长发育失衡,产量和品质下降。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生产“空心化”日益严重,不少种植户为节省人工成本,采取粗放管理方式,田间除草、中耕培土等管理措施不到位,在水稻拔节孕穗等关键时期疏于管理,造成稻田杂草丛生,土壤透气性差,严重影响了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二)病虫害防治不及时,造成严重损失
水稻生长期长,品种多样,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高发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差异较大,但当前基层植保监测力量薄弱,专业人员短缺,监测设备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对水稻病虫害尤其是新发、突发病虫害的监测预警不及时,延误了防控时机,不同区域间缺乏信息共享,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不高,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目前,化学防治仍是水稻病虫害防控的主要手段,相当一部分种植户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忽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造成病虫产生抗药性,防治难度加大,病虫虫口基数居高不下,我国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水稻减产损失高达1200万吨以上,过量使用化学农药,也带来了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等问题。当前,水稻优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选择余地小,用药成本高,基层防治所需的先进施药器械、生物防治产品供给不足。优良抗(耐)病虫品种选育推广滞后,抗性种质资源亟待进一步发掘利用。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建设薄弱,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高,先进植保机械的推广普及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稻病虫害的有效防控。
二、加强水稻种植田间管理的策略
(一)科学开展栽培管理,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要加强良种选育推广,积极选育和引进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水稻新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实现优质稻、常规稻搭配种植,改善种植结构,加快良种良法配套,开展适宜栽培技术攻关,为新品种充分发挥增产增效潜力提供有力支撑,加强良种示范引导,发挥新品种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先进适用品种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要严格落实适时适量栽培,科学开展整地、播种、插秧等关键环节管理,改善秧苗素质,合理确定移栽密度和株行距,既要保障适宜的群体大小,获得高产,又要做到排水透气,利于通风透光,提高稻谷品质,实施精准施肥,严格测土配方,因地制宜开展水肥一体化管理,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强化学除草和中耕除草,消除杂草对水稻的竞争,培育健壮根系。要因地制宜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稻田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稻渔、稻鸭等立体种养模式,优化种养业结构比例,促进种养业良性循环,在水稻与綦蟹等水生动物共养过程中,通过动物捕食,可有效抑制稻田害虫,减少农药使用;动物粪便直接沉入水田,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水稻秸秆又为动物提供饵料,通过综合种养,达到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生态循环的目的。
(二)提高病虫害绿色防控能力,降低危害损失
绿色防控是新时期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向。强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把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作为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发生。强化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推广应用性诱剂、生物农药等先进药剂和先进施药机械,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因地制宜开展生物防治,大力推广稻瘟抗病性品种,利用农田天敌昆虫创建生态循环系统,增强稻田自身的生态调节能力,围绕重大病虫害,加快构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加强对种植户施药技术和科学用药知识的培训,增强其安全用药意识,鼓励统防统治,减少农药使用量,建立科学的农药使用管理制度,严格农药包装标识和农残检测,提高用药的科学性、安全性。
(三)推广水稻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
良种良法配套是实现水稻增产增效的重要途径。强化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立足不同水稻产区的生态条件、品种需求特点,加大耐热、抗旱、耐瘠薄等多抗性品种的选育力度,为水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环境压力提供品种储备。加快实施绿色超级稻工程,充分发掘水稻良种的增产潜力,集成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等多种性状,选育绿色超级稻新组合,加大绿色超级稻的示范推广力度,完善配套栽培技术措施,切实发挥良种良法配套增产增效作用。建立健全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农技推广、高校科研、龙头企业等各方面力量,为农户提供从良种选育、配套栽培、田间管理到烘干储藏、产品营销的全程化、专业化服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户积极参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1]。
三、强化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一)加强科学研究,为病虫害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病虫害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原理、防治技术、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多学科协同攻关,提供持续的科技支撑。要加大水稻病虫害基础研究力度,水稻病虫害种类繁多,不同病虫害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发生发展规律差异很大,因此要立足于我国水稻主产区的生态特点,聚焦水稻重大病虫害,深入开展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成灾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水稻病虫害的危害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加强气候变化与病虫害的关联机制、抗(耐)病虫新种质创制、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要强化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创新,当前,分子生物学、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领域,水稻病虫害防控要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步伐,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二次创新,促进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与3S、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在特异性引诱剂、高效生物农药、精准施药技术、远程诊断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集成创新一批简便易行、经济适用的实用技术,为一线防控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利器”。要加快构建集病虫测报、监测预警、防控决策、效果评价等环节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实现对病虫害全程周期、全程区域、全程生态的动态解析与精准防控。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当前不少先进实用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并没有在生产一线得到有效推广应用,农户获得感不强,因此要建立健全科研、推广、应用的紧密衔接机制,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持续供给和产业化应用主体的带动引领作用,同时发挥种植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推广作用,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运行机制,强化科研人员与企业、种植大户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在生产一线的规模化应用。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享机制,保护科研人员和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调动各方力量协同推广应用的内生动力。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引路、市场拉动等多种方式,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广大农民群众尽快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红利[2]。
(二)完善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防控效率
当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问题日益突出,涉农科技人才特别是基层植保人才严重短缺,广大农户难以独立承担日益复杂的病虫害防控任务,迫切需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植保服务,发展植保社会化服务,既有利于解决“谁来防治”的现实难题,又有利于促进防治资源的社会化配置,提高综合防治效率。大力培育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植保服务队伍,要立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企业等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组建植保专业合作社、植保专业户,引导其积极参与植保服务,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统防统治服务,要加强对从事植保服务的组织和个人的培训指导,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强化服务绩效评价,对服务成效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给予奖励和补贴,激发其长期从事植保服务的内生动力。
当前,基层植保工作面临着人员编制少、经费投入不足、仪器设备短缺等诸多困难,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整合农业农村、科技等有关部门资源,切实加强基层植保站点建设。要充实基层植保队伍,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着力提高植保人员的待遇,稳定植保队伍,要加大先进适用的植保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的配备,提高基层监测预警、远程诊断、科学施药等防控技术水平。要强化基层植保队伍与专业植保组织的协同配合,鼓励龙头企业、专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统防统治和农技推广服务,特别是大型植保机械的作业服务,引导其为农户提供“订单式”“菜单式”的植保服务,提高防治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3]。
(三)加大农户培训力度,增强科学防治意识和能力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病虫害防控的主力军,发达国家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实践表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把增强农民科学防治意识和能力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加大农户培训力度,着力消除农民病虫害防治的“无知”和“无措”。要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农户的特点,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举办田间学校、现场观摩、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类农民培训,最大限度地把先进实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要创新培训手段,充分利用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增强培训的趣味性,要立足“小切口”,突出“短平快”,围绕防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
要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农民培训体系,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等专业力量的优势,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课程体系。对农业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骨干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新型职业农民,要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突出生产实用技术,大幅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能力;对普通农户要以提高基本防治技能为主,重点引导科学用药、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切实增强科学防治的意识和能力。
结语
水稻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正视水稻种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多措并举,系统施策,能切实转变水稻生产方式,提升水稻生产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水稻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小双.水稻种植技术与中后期田间管理分析[J].种子科技, 2024, 42(1):40-42.
[2] 张敏.水稻种植分阶段田间管理技术分析[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4(3):34-36.
[3] 王星星.水稻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4(1):30-32.
[4] 梁英桂.水稻高产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应用要点分析[J].种子世界, 2022(12):3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