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对师范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影响与应对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师范教育;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个性化学习
正文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背景下‘ 校政校’三位一体、全方位协同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编号:JY19261)
引言
数字化转型正在全世界各个领域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师范教育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数字化手段,师范教育得以整合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方法,并促使教学评价和教师角色的重塑。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促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然而,数字化转型也伴随着诸多挑战,例如教师数字素养的不足、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的限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等问题。本文旨在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师范教育教学模式的具体影响,并探讨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可行的参考与建议。
1 数字化转型对师范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影响
1.1 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整合
数字化转型的最直接影响是教学资源的整合。传统的师范教育通常依赖于教科书和课堂讲授,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线资源、虚拟实验、电子书等得以广泛应用。这些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渠道更为多样化,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更为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通过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师范教育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普及。例如,一些师范类高校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将名师课程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这种跨校际的资源共享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地理限制,有助于缩小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差距。然而,数字化资源的过多选择也带来信息过载的问题,学生在面对大量的学习材料时可能感到无所适从,难以有效地筛选适合自己的内容,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1.2 教学方法的转型
数字化工具的普及,使得教学方法发生了显著的转型。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所取代。通过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形式,教师能够将更多时间用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环节,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能够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一些师范院校引入了智能教学分析系统,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薄弱环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基于数据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然而,过度依赖数字化工具也可能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直接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在一些需要个性化关怀的教学情境中,这种缺陷尤为明显。
1.3 教学评价的多样化
数字化转型还促使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通过期末考试等单一手段进行评估,而数字化环境下,过程性评价、在线测试、行为分析等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得到了应用。这些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教师可以跟踪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如视频观看时长、作业提交情况和在线测试成绩等,这些数据为教师提供了评估学生学习进度的科学依据。然而,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或数据分析能力,许多教师难以合理利用这些数据,使得数字化评价的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如何将这些丰富的数据有效转化为教学改进的依据,仍然是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1.4 教学角色的重新定位
数字化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知识的传播者逐渐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资源的管理者。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更需要帮助学生寻找和判断信息的价值,培养其自学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师范教育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如何高效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这一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技术技能和跨学科的知识,以适应新型的教学环境。例如,教师需要掌握如何使用各种数字化工具来设计课程和实施教学,如何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对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许多年纪较大的教师在面对各种新的数字化工具时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及时适应,这也成为了数字化转型中的一大难题。因此,如何帮助教师克服技术障碍,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是师范教育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师范教育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2.1 教师数字化素养的提升
要应对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教师应具备使用各类数字工具进行教学的能力,并掌握基础的数据分析能力,以便能够合理运用学习分析平台来改进教学。师范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培训,提供系统的、持续性的学习机会。
例如,一些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数字化教学工作坊,邀请技术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并提供在线学习平台,方便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此外,教师之间的合作和经验分享也应得到鼓励,这有助于帮助教师在面对数字化挑战时相互支持和学习。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使用各种数字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2.2 构建数字化教学支持平台
数字化转型对学校的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师范院校需要构建数字化教学支持平台,包括硬件设施(如智能教室、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系统(如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课堂平台等)。
通过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师范院校可以更好地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构建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系统,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和教学;建设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方便教师上传和下载教学材料。同时,学校还需配备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确保平台的稳定运行并及时解决师生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数字化教学支持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还能够为师生提供更好的互动体验。然而,在实际实施中,一些学校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技术支持不足等问题,导致平台建设和维护不够完善。因此,学校需要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合理分配资源,逐步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3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不再受限于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课题。学校应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动机。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发布预习材料和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和问题解答。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在线资源,培养其信息检索与评估的能力。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充分利用在线资源,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学校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增加自主学习的环节,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同时,教师也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和激励,帮助他们保持学习的动力。
3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师范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3.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了线上与线下的优势,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师范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创新。通过在线教学资源的使用,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而面授课堂则可以集中在知识的内化与应用上。
在实践中,师范院校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灵活选择混合式教学的比例。例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增加在线学习的比重,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与在线测试;而对于需要较多互动的课程,如教学技能训练,则应侧重线下面对面的交流与实践。混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两种模式有机结合,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更好的知识理解,同时通过课堂互动加深对知识的应用与掌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然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和教师具备较高的课程设计能力,以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
3.2 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通过数据分析,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薄弱环节,从而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师范教育中,个性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其对教育方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在线平台上的学习表现,调整其学习任务和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挑战性任务,而对于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则应提供更多的辅导与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数据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实时调整教学方案。而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到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和支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个性化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提升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3.3 构建学习共同体
数字化转型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技术基础。通过在线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跨班级、跨学校的互动与合作。在师范教育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在协作中学习,增强其对教学实践的理解。
例如,师范院校可以通过在线论坛、虚拟教室等方式,组织学生就某一教学主题进行讨论,并邀请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从同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够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然而,要实现这一点,学校需要确保数字平台的便捷性和交互性,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起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共同体的活动中。同时,学校也需要为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支持,确保学习共同体的顺利运行和持续发展。通过学习共同体,学生能够在协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升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结论
数字化转型对师范教育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素养,适应从知识传播者到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转变;学校需要建设完善的数字化教学支持平台,推动混合式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实施;学生则需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到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只有通过教师、学校和学生的多方协作,才能充分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并实现师范教育的全面提升,为未来教育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方超,元俊博,郭晓宁.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师范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24,(15):153-155.DOI:10.16400/j.cnki.kjdk.2024.15.049.
[2]刘靖宇.学前师范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政策逻辑与实践路径[J].互联网周刊,2024,(05):62-64.
[3]陈兰枝,刘源.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访《教师数字素养》主要起草人之一、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吴砥教授[J].教师教育论坛,2023,36(12):5-8.
[4]王英,蔡玉梅,吕娜,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提升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实践路径[J].科技风,2023,(34):7-9.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334003.
[5]钟英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构想与举措[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0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