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学前语言教学中实现有效渗透与应用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魏悦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语言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与应用。通过将传统故事、古诗词、谚语等文化元素融入学前语言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文章分析了传统文化在学前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渗透途径及应用案例,同时探讨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表明,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灵活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并与家庭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学前教育,语言教学,文化渗透,文化认同感

正文


引言

学前教育是儿童认知发展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而语言教学则是培养儿童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还增强了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前语言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故事、古诗词、谚语等文化元素,帮助儿童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接受文化熏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本论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语言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展开讨论,以期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与指导。

1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提高儿童文化认知和认同感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语言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有效地提升儿童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通过讲述传统故事、朗诵古诗词等活动,儿童不仅能够学习到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还能在耳濡目染中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情感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引导他们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怀。通过这些活动,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了文化自豪感,形成了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联结。

1.2 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多样化

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资源丰富多样,包括诗词、谚语、典故等,这些元素在学前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提高儿童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的多样性。通过学习古诗词,儿童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此外,传统文化中的谚语和典故,简洁而富有哲理,适合儿童在语言学习中进行模仿和应用。通过运用这些文化元素,儿童不仅掌握了更多的词汇,还能够在表达上更加灵活多样,增强了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1.3 塑造儿童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这些内容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让儿童理解分享的重要性和孝顺的美德。而像《弟子规》这样的传统启蒙读物,则通过朗朗上口的句子传递了礼仪和道德规范。这些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使得语言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上,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儿童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2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语言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2.1 通过故事讲述渗透传统文化

故事讲述是学前语言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故事,如《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充满想象力,不仅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还能够通过人物和情节渗透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同时,教师可以在故事结束后引导儿童对情节进行讨论,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通过这种方式,儿童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2 通过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语言美感。教师可以在学前语言教学中选择一些简单易懂、富有韵律感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或《咏鹅》,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句含义、模仿表演等方式,让儿童感受到语言的音乐性和美感。教师还可以结合情境创设,如在中秋节时教授与月亮相关的古诗词,以增强儿童对节日和文化背景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动画等,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使传统文化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3 通过游戏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将传统文化融入游戏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基于传统谚语的配对游戏,让儿童通过匹配谚语的前后半部分来理解其含义,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儿童扮演传统故事中的角色,如愚公、哪吒等,通过情景再现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让他们从中学习到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联结。

2.4 通过节日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在语言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春节期间,教师可以教孩子们学习新年好等祝福语,并讲解春节的风俗习惯;在端午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儿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意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语言教学内容,还能够加深儿童对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理解。通过节日活动的渗透,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逐渐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2.5 通过日常生活情境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日常问候和交流中,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如早安,祝你一天吉祥如意等,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儿童参加一些传统手工艺活动,如制作灯笼、画脸谱等,让儿童在动手实践中学习语言,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方式,儿童不仅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言,还能够从日常生活中逐渐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

3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三字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启蒙读物,其内容简洁易懂,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学前儿童的语言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三字经》中一些较为简单的章节进行教学,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内容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唱的方式帮助儿童熟悉《三字经》的内容。通过每天固定时间的集体朗读活动,儿童能够在反复的过程中逐渐记住这些句子,从而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将《三字经》中所涉及的内容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教授人之初,性本善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表现善良行为的图片,如儿童互相帮助、分享玩具等,从而让儿童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下理解的含义。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来加深儿童对《三字经》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朗读完一段后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是善良?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思考并表达自己对的理解,鼓励他们将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儿童扮演《三字经》中提到的角色或情境,将书本中的道理通过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使他们在实际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戏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可以组织接龙游戏,让儿童轮流朗读《三字经》中的句子,看看谁能够记住更多。这种游戏不仅能够提高儿童的记忆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儿童尝试将《三字经》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通过《三字经》进行语言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儿童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还能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种教学方式将语言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使得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逐渐理解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德。通过这种方式,儿童不仅学会了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在语言学习中逐渐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感情和认同感,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挑战与对策

4.1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不足

在学前语言教学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目前许多学前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较为有限,难以在教学中深入渗透文化内容。为应对这一挑战,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水平。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学,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教学能力。学校可以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和研讨会,为教师提供更多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4.2 儿童理解能力的限制

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有限,许多传统文化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过于复杂。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文化内容,并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加以呈现,降低难度。例如,在讲述古诗词时,可以结合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儿童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意境。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语言的简化和通俗化,尽量使用儿童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使得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4.3 家庭与学校的配合不足

学前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的参与也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难以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家园联系的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向家长发送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阅读传统故事或参与相关活动,从而在家庭环境中进一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活动,邀请家长与儿童共同参与,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促进儿童发展的合力。

4.4 教学资源的匮乏

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许多学前教育机构缺乏适合儿童使用的传统文化教材和教具,影响了教学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积极开发和引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可以编写一些适合学前儿童阅读的传统文化故事书,制作与传统节日和文化主题相关的教具和游戏材料。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和下载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语言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讲述传统故事、学习古诗词、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多种方式,儿童能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验和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需要通过加强自身素养、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以及促进家校合作等方式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学前语言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其未来的文化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云.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中国原创绘本教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3.DOI:10.27778/d.cnki.gqhzy.2023.000149.

[2]赵春雪.民间故事在幼儿园大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3.DOI:10.27778/d.cnki.gqhzy.2023.000730.

[3]周澔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的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1.DOI:10.27347/d.cnki.gssdu.2021.000854.

[4]谢欣.语言景观:学前语言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耦合[J].好家长,2023,(17):34-36.

[5]宋生涛.甘南藏区多元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