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多维构建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孙莉梅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

在数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面临着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挑战。本文探讨了地方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现状,提出以数据管理平台为核心、多方反馈机制为支撑、动态调整循环为保障的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这一体系,高校能够实时监控教学成效,及时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地方高校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本文的研究为地方高校在新时代的教学质量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建议。


关键词

数字化背景、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制、数据管理平台

正文

引言

在数字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当前,地方高校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评价方法单一、反馈机制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反馈,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能够更加实时、科学和全面,不仅帮助高校精准掌握教学中的优缺点,还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1 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必要性

1.1 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现状及挑战

近年来,地方高校在教学质量方面面临较大压力。由于资源有限,教师数量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日益显现。此外,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课堂参与度低。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制约了地方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因此,地方高校迫切需要引入更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以便及时识别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2 数字化技术对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为教学质量监控带来了新的手段与契机。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他们的学习行为、学业表现,帮助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人工智能技术则能辅助分析这些数据,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数字化手段还可以通过可视化展示教学质量数据,帮助管理者从整体上掌握教学动态,使决策更加科学化。例如,某些高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出勤情况等,发现部分课程效果不佳,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1.3 数字化背景下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如课堂观摩、学生评教等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的高等教育需求。数字化背景下构建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有助于从学生、教师、课程内容等多个维度全面考察教学效果。通过数字化手段,监控过程可以更具时效性和灵活性,为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提供持续支持。因此,构建一套适应数字化背景的多维度监控与评价机制,成为地方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2 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设计

2.1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框架

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需要一个全面的框架,以便从不同维度评估教学效果。该框架包括输入-过程-输出三大环节,涵盖课程设计、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过程管理和学习成果反馈。每个环节依托数字化工具,如在线管理系统、智能教学平台等,能够实时采集和分析数据,从而对教学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帮助学校快速掌握教学效果。

2.2 基于大数据的教学效果监测

通过大数据技术,教学效果监测能够更加细致和精确。例如,可以监测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甚至分析学生在特定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大数据技术还可对学生的行为数据进行长期跟踪,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进度,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有效辅导。某高校通过收集大数据发现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学习成效不佳,从而适时调整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

2.3 数据可视化技术在评价机制中的应用

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复杂的教学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帮助教师和管理者更清晰地了解教学质量。例如,通过柱状图、折线图等形式展示学生的成绩趋势、课程完成率等,便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高校可以设置一个数据可视化仪表板,实时更新各类教学数据,使管理者能够迅速识别教学中的问题,做出合理决策,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4 教师评价与学生反馈的数字化收集

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对质量监控至关重要,通过构建线上评价系统可以实时收集这些反馈数据。学生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填写在线评价问卷,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表现等进行反馈,教师也可以在系统中对自身的教学过程做自我评价。这些评价数据将汇总成可视化的报告,便于学校管理层深入了解教学成效,并针对问题进行针对性改进。例如,某高校利用线上问卷系统收集学生对不同课程的反馈,帮助课程组发现并改进了课堂内容过于理论化的短板。

3 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

3.1 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维度

学生学习成效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反映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在数字化环境下,学校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利用学习行为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发现学习薄弱的学生并提供个性化辅导。这种数字化的学习成效评价能够更加实时、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持。

3.2 教师教学表现的评价

教师的教学表现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数字化工具使得教学表现的评价更加全面,可以从课堂管理、教学内容创新、学生反馈等多个方面考量。例如,在线平台能够记录教师的教学互动情况、课堂提问频次等数据,量化课堂的互动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评和同行互评系统,进行自我反思并从他人反馈中获得改进建议。某些高校引入教学录像观摩机制,教师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借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3.3 课程和专业设置的评价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可以通过学生选课数据、课程反馈、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信息来动态评估课程和专业设置的有效性。例如,学校可以根据选课率、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等,判断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对于那些报名人数较少的课程,管理层可以考虑调整课程内容或重新设计,以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同时,通过收集企业和校友的反馈,高校可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趋势一致,形成校企合作的课程共建机制,提高人才的市场匹配度。

3.4 教学资源配置的评价

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通过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学校可以监控实验室、图书馆、自习室等资源的利用率,并根据使用情况进行优化。例如,学校通过实验室预约系统的数据发现,某些实验室使用率不均衡,通过合理调整资源安排,增加了实验室的使用频率,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线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也是评价重点,系统可以通过点击量和下载量反馈资源的受欢迎程度。这样,学校能够根据数据反馈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资源的供给效率。

3.5 教学过程与管理的评价

教学过程管理质量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影响深远。数字化系统可以帮助学校跟踪课堂出勤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程进度等指标,以实时监控教学过程。例如,通过考勤系统,学校可以发现缺勤频率高的学生并及时干预。此外,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情况和参与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在线互动平台的数据来评估,这些数据为学校调整教学进度、管理教学过程提供了有力依据。教务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等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通过学生反馈可以帮助学校不断改进教学管理。

3.6 多方参与的评价反馈机制

多方参与的反馈机制能够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全面性。通过学生、教师、校友和企业代表的多元反馈,学校可以从不同视角了解教学质量。例如,学生可以反馈课程难度、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意见,教师可以从教学资源、课程结构等角度提供改进建议,校友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评价课程的实用性,而企业则可以根据用人需求反馈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反馈座谈会或线上评价平台收集各方意见,并在教学改进中吸收这些意见,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7 构建动态调整的评价反馈循环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需要具备动态调整的能力,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学期结束后,教学部门可以根据收集到的评价数据和反馈信息,生成年度评价报告,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计划。在下一个学期实施改进措施,并继续收集新数据进行对比,以检验改进的成效。这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反馈循环,每学期都在评价反馈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质量。

4 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实践与建议

4.1 建立数据集成管理平台

数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需要建立一个数据集成管理平台,以高效采集和管理教学数据。该平台应包括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使用等多方面信息的汇总,支持实时监控和分析,提供动态的质量监控机制。例如,平台可以实时显示学生出勤、作业完成、课堂互动等数据,帮助教师和管理者及时了解教学动态。数据的集成和共享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也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为保障数据安全,平台需具备隐私保护机制,以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得到妥善管理。

4.2 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数字化能力

数字化监控与评价机制的运行需要教师和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数据素养。高校应定期开展培训,使教师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技能和平台操作技巧,能够读解数据背后的教学效果。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数据分析的基础课程,帮助教师从数据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方法。管理人员的培训则侧重于系统化的管理和应用,提升他们在数据处理和平台管理上的专业性,使评价结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进。

4.3 构建多方参与的评价反馈机制

多方参与是确保评价机制全面性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应构建包括学生、教师、校友和企业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收集反馈。例如,学生可以提供对课程内容的建议,教师可以反映教学资源需求,校友可以分享工作中知识运用的体验,企业则可反馈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通过定期举办反馈座谈会或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学校可以形成全面的教学质量报告。各方的意见为课程改进、资源分配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提升评价的科学性。

4.4 动态调整的反馈与改进循环

高校需要一个动态调整的反馈循环,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优化。每学期或学年结束后,学校可根据评价数据分析教学质量报告,识别优势与不足,并制定改进方案。例如,若学生反馈某课程缺乏实践内容,学校可在下一学期增设实训环节,并观察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反馈循环能够形成闭环管理,每个阶段的评价结果都被用于后续的教学改进,帮助高校在动态调整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4.5 优化资源配置支持评价体系

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实现高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学校应依据评价反馈合理配置资源,比如通过平台数据掌握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的使用情况,避免资源浪费。通过分析学生的借阅数据、教师的科研设备使用情况,学校可以调整资源分配,将有限资源应用于更有需求的领域。例如,发现部分设备利用率低的实验室,学校可以通过资源共享、重组或开放使用来提高设备利用率。资源配置优化既提升了教学支持水平,也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

5 结论

在数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构建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通过数据管理平台、多方反馈机制和动态调整的循环反馈,高校能够全面、实时地掌握教学质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这一多维度的评价机制不仅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钱文光,李梦楠.基于OBE理念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4,34(01):21-23.

[2]张秋子.数字化转型下高校线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公关世界,2024,(14):79-81.

[3]国宇,冯永,龚大龙.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24,(01):44-47.

[4]闫会范.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23.DOI:10.27232/d.cnki.gnchu.2023.001507.

[5]闫会范.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23.DOI:10.27232/d.cnki.gnchu.2023.00150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