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施策略探讨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黄希贝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和教学实施策略。通过明确思政教育目标、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以及设置有效的评估反馈机制,本文提出了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可行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设计模式的应用,还在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和职业道德方面得到了提升。本文旨在为软件设计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为培养全面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软件设计模式;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团队协作;职业道德

正文

湖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改革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基于OBE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31241),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复杂场景下基于语音识别的帕金森病智能辅助诊断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3A0659),湖南省十四五规划改项目校企协同育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增益效果研究——以计算机课程为例(项目编号:ND233163),《Linux操作系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湘外经院教字〔20248

引言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软件开发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作为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课程,软件设计模式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各类设计模式的结构与应用方法,为其提供系统的编程思维训练,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然而,软件设计不仅关乎技术,更涉及到团队合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养。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软件设计模式课程的教学之中,已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

1 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

1.1 软件设计模式课程概述

软件设计模式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涵盖常用的设计模式,如单例模式、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和装饰器模式等。这些模式为解决软件开发中的常见设计问题提供了标准化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思想和实践技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升编程技能,还可以理解在大型软件项目中如何优化代码结构、提高可维护性和扩展性。软件设计模式课程在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编程基础的同时,也为其进入职场后的项目开发和团队协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1.2 课程思政在软件设计课程中的意义

在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手段。软件开发不仅是技术的积累,也涉及社会责任和团队伦理。通过课程思政,教师可以在讲解专业知识时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单例模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单例模式的独一性特点象征着一种责任感和专注精神。通过这种类比,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在团队中承担特定角色和责任的价值。同样,工厂模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团队项目中分工与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这种内化于心的思政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加注重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

1.3 设计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基本原则

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软件设计模式课程,需遵循几个关键原则。首先,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他们的成长需求,确保思政内容贴合学生实际。其次,思政教育应渗透到每个知识点之中,不应割裂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而应让二者互相补充。最后,实践性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特点,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更易加深对思政理念的理解。例如,在设计模式的案例分析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项目分工来体验合作与责任的价值,使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共同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深化其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这些原则在帮助教师有效构建思政教育框架的同时,也确保学生能够在课程中获得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2 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2.1 确立思政教育目标与内容框架

在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首先需要明确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即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更要塑造其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将思政内容结构化地分布到课程的各个模块中。例如,在单例模式模块中,设置责任与专注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专一性带来的责任感;在工厂模式模块,设置团队协作的主题,通过设计模式讲解让学生认识团队合作和角色分担的重要性。这种框架化的思政设计可以确保每个设计模式教学点都包含一个思政主题,使思政教育目标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

2.2 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首先,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设计模式的实际应用及其背后的思政教育理念。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软件项目案例,比如开源项目的设计架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深入分析这些项目中使用的设计模式,同时讨论开发者在项目中所体现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将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相结合。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观看与设计模式相关的视频材料,而教师则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和项目展示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同时,实践活动也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途径。在团队项目中,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从需求分析、模式选择到代码实现和优化,各个环节都涉及到设计模式的应用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切身感受到责任分担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3 增强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要在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中有效实施思政教育,教师首先需要具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上有深入理解,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思政教学技巧。为此,学校可定期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项目,帮助其掌握将思政内容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方法,尤其是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使得学生更易接受思政内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和同行交流,优化思政教学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回顾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讨论情况,找出哪些内容更易引起学生共鸣,哪些内容需进一步改进。这种教学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教师更灵活地在课堂中传达思政理念,并通过更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模式与思政教育的结合。

3 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3.1 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平衡

在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可能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平衡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传授,确保两者的目标都能有效达成。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思政教育若处理不当,容易偏离课程的核心内容,使学生认为其与专业学习无关,产生抵触心理。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分模块融入的策略,在每个设计模式的讲解中有机地嵌入简短而贴切的思政内容。例如,在介绍观察者模式时,可以将其与社会责任和团队意识相关联,在不打断专业讲解的情况下融入思政理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思政内容分散在课堂讨论和课后反思中,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享等形式,使思政教育渗透到课程的各个环节,而不影响课程主线。

3.2 学生思政意识培养的难点

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接受度和理解水平各不相同,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关联性,甚至认为思政内容对技术学习无关紧要。对此,教师可以采取激励措施来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思政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考核标准中增加团队协作责任感方面的评分标准,通过这些标准引导学生在团队项目中有意识地增强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对于一些课程中的小组项目,教师还可以设置分工评分机制,要求学生在完成项目时详细说明个人的分工和贡献情况,使每位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团队合作中。通过这些措施,学生不仅能意识到思政内容在职业素养中的价值,还能在实践中感受到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对项目成功的重要性。

3.3 教师思政融入的实践困境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能遇到思政元素设计难度较大的问题,特别是缺乏适合的软件设计课程的思政案例和资源,导致课程思政的内容显得不够贴切和生动。为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学校可以提供一些教学资源支持,例如建立专门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将一些典型的思政内容与设计模式对应起来,方便教师查阅和应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分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或实习经历,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分析与反思,从而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思政内容的实用性。教师还可以参加教学工作坊或同行研讨会,与其他教师分享思政融入经验,探讨更好的实践方法。

4 案例分析与教学反馈

4.1 案例分析:思政融入的软件设计模式教学示例

在实际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将思政理念自然融入设计模式课程的有效方式。例如,在讲授工厂模式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软件开发项目案例,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产品经理、开发工程师、测试员等),每个角色需在项目中承担相应的职责,并依据工厂模式的特点完成模块化的功能开发。在这种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工厂模式的核心思想不仅是技术优化,还涉及到团队中不同角色的协作,强调在项目中团队成员各自分工与共同协作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这种模拟项目,学生更能体会到工厂模式下的团队精神及责任感,增强他们的职业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讨论环节中设置问题,如如何在团队开发中有效分工?如果遇到冲突应如何解决?等,让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思政教育在专业实践中的意义。

4.2 教学反馈与成效评估

在课程结束后,教学反馈和成效评估是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关键手段。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小组讨论和项目评审等形式收集学生对思政融入的反馈,了解学生在责任感、团队合作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提升情况。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份课堂反馈问卷,询问学生在学习设计模式时对团队协作和责任意识的理解是否有加深。此外,课程项目中设置的团队协作考核指标也可作为评估成效的依据,通过量化团队成员的贡献和协作情况,进一步分析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一般来说,学生在经过这些项目实践后,会对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些反馈可以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4.3 持续改进与未来展望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持续改进是实现长期教育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和课堂观察,不断调整和优化思政融入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例如,对于学生反馈较好的案例教学法,可以考虑丰富案例库中的内容,涵盖更广泛的实际开发情境;对于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思政主题,可以尝试更贴近学生生活或实习的实例来讲解。学校和教师也可以定期举行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交流实施经验和创新做法,以确保教学方式和内容与时俱进。

展望未来,软件设计模式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还有更广阔的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尝试将思政内容与人工智能、开源软件等前沿技术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同时,未来的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在更多的计算机课程中推广,为培养全面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技术知识,还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5 结论

在软件设计模式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真实案例的引入以及教学反馈的持续改进,课程思政逐步成为专业教学的有力支撑。未来,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在更多计算机课程中推广,使学生在技术能力提升的同时,逐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伟,胡为,李小智,.融入课程思政的软件设计模式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1,(09):6-10.DOI:10.16512/j.cnki.jsjjy.2021.09.002.

[2]张艳.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建设——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软件类课程为例[J].大观,2021,(05):107-108.

[3]雷刚,王文乐,蒋长根,.专业认证背景下引入课程思政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22,(02):4-8.DOI:10.16512/j.cnki.jsjjy.2022.02.002.

[4]程琳琳.结合课程思政理念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高职软件专业网页设计课程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4):98-102.

[5]邓娜,林姗.基于主动思政体悟践行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1,(09):176-180.DOI:10.16512/j.cnki.jsjjy.2021.09.03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