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创新路径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冯妃勇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湛江 524084

摘要

本研究以新质生产力视域为基础,探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通过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引入翻转课堂、应用VR/AR技术和优化考核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能水平。实践表明,这些创新措施有效解决了传统武术教学中参与度低、互动性不足的问题,并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支持。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新质生产力对高校教学的促进作用,也为进一步推广数字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高校武术教学;教学改革;数字化平台

正文

引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涵和结构不断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当代高校学生的多元需求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高校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团队精神和提升心理素质的任务,更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然而,当前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内容单一、方法陈旧、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低、学习效果不佳,制约了武术教学的长远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力要素为武术教学提供了创新空间,如何借助现代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使武术教学更加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和要求,提出适应其发展的武术教学改革创新路径,以期为高校武术课程注入新的活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推动武术在高校中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1.1 武术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校武术课程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强体质、塑造意志品质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多重价值。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训练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武术教学,学生可以在锻炼体能的同时,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坚韧的意志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然而,尽管武术课程在理论上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实际上高校中武术课程的受欢迎度相对较低,很多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武术教学的价值。

1.2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武术教学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是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很多高校的武术课程仍停留在基本的拳法和套路练习,缺乏创新,未能引入更多新颖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师普遍以示范和学生跟练的方式为主,互动性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课程的评价体系也不够科学,多数学校对武术的考核标准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再加上武术教师的专业培训相对不足,教师在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和教学模式创新方面面临困难,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武术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较低。

1.3 受新质生产力影响的教学困境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武术教学在高校中的改革显得愈发重要。新质生产力强调数字化、智能化和创新性,这与当前高校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形成了显著对比。现有的武术课程未能有效整合新技术,导致其与现代生产力需求脱节。例如,数字化技术和虚拟教学手段在武术课程中的应用不足,学生难以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也难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再者,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限,缺乏在线课程、数字资源库等支持,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在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下,高校武术教学急需一套有效的创新方案,以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变化,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为学生提供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内容。

2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武术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指伴随科技革命与创新驱动而发展的现代生产力形式,以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性为主要特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强调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和知识创新的主导地位。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注重个性化与多元化的需求满足。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为高校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融入高校武术教学,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武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2.2 武术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创新势在必行。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较为固定,教师多采用示范加讲解的方式,学生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进行学习。这种模式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但缺乏个性化指导和互动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随着新质生产力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学生对教学形式的期望也在提升,他们更希望获得基于科技创新的学习体验。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武术的精髓。

2.3 理论模型的建立:新质生产力与教学模式的耦合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建立武术教学与新质生产力相耦合的理论模型具有重要意义。耦合模型的核心在于将数字技术、智能设备和创新教学方法相结合,使武术教学的内容、形式和考核体系都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数字化,通过建设在线课程平台和资源库,提供丰富的武术教学资源,使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学习方式;第二,教学方法智能化,通过引入VRAR技术,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战练习,提升学习的沉浸感;第三,考核体系多元化,通过视频分析、智能评分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全面考核,让学生在互动中接受评价,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此耦合模型不仅能使武术教学更加高效,还能让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需求保持一致,为高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奠定理论基础。

3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实践

3.1 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在高校武术课程中,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与学校信息技术部门合作,建立了包含课程视频、练习指导和互动交流功能的数字平台。平台上线后,教师将武术基本动作、技巧分解视频和武术文化知识上传,并设置了技能测试模块。学生可在课后随时登陆平台,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并进行练习。同时,平台还配备智能反馈功能,利用视频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动作完成度进行实时评估,提示需要改进的细节。例如,学生在练习拳法时,系统会根据其动作角度和力度给出评分并提供建议。通过该平台,学生在自主练习中获得个性化反馈,有效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2 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

在武术课程中,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开展教学,学生需在课前通过数字平台观看教学视频,熟悉课程内容并完成预习任务。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练习,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练习中的不足之处提供指导。例如,学生在课前学习了基本拳法后,课堂上进行分组模拟对抗,由教师观察动作并逐一纠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标准动作。该模式下,学生在预习和实践中均能获得知识的深入理解,并提升了课堂参与度。教师利用翻转课堂的互动优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3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实践

为使学生更真实地体验武术场景,教学中引入了VRAR设备。学校购置了VR头戴设备及AR智能镜子,用于模拟实战场景及实时动作校正。在虚拟现实课堂中,学生佩戴VR设备进入虚拟的武术对战场景,与虚拟对手进行对抗,从而增强实战意识和技巧。课后,学生可以利用AR镜子进行自主练习,镜子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对学生的姿势和角度进行分析并提供实时反馈。例如,镜子会提示学生的出拳角度或步法移动的偏差,以便学生能更快地改正动作。通过VRAR的结合,学生能在沉浸式的场景中练习,体验到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效果。

3.4 多样化考核体系的实施

在考核设计中,针对武术教学的多维度特点,开发了涵盖实战、技能和理论的综合评价体系。首先,以模拟实战对抗为形式,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其次,基于数字平台的动作技能测试模块,学生需提交动作视频,系统自动分析动作的精准度和熟练度并评分。最后,考核还包括武术文化与理论的知识测试,考察学生对武术精神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在整个考核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被全面记录,并在期末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进行总结和改进。通过这样的综合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增强了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3.5 教师技能提升培训的实施

为了保障新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为武术教师组织了多次专业培训。教师们接受了数字平台管理、VR设备操作、AR互动镜子的使用培训,并学习了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法。每位教师都参与了模拟课堂的演练,熟悉各项设备的应用流程。此外,学校还邀请信息技术专家为教师提供一对一指导,确保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新技术设备。培训结束后,教师在实际课堂中结合所学的新技能展开教学,逐步积累了利用数字化手段增强教学效果的经验。

4 武术教学改革创新路径的实践效果与评估

4.1 教学效果评估标准的制定

为了有效评估武术教学改革效果,制定了多维评估标准,包括学生的技能掌握、课程参与度、学习满意度和教师的教学适应度等。技能掌握主要通过平台的动作评分系统量化,参与度则通过在线学习时长和课堂互动次数统计。学习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涵盖学习兴趣、平台体验等方面。教师适应度评估则考察教师对数字化工具的熟练度和教学创新的实施效果。此评估体系为全面分析教学改革提供了数据支撑。

4.2 改革后教学效果分析

基于上述评估标准,收集了实施改革后的一组数据,以分析武术教学改革的效果。首先,技能掌握水平显示出明显提升,在动作评分系统中,85%的学生达到了标准化的动作要求,相较于传统教学提高了近30%。其次,课程参与度显著增强,数据显示学生平均在线学习时长增加了50%,课堂练习中的互动次数也增加了40%。在学习满意度方面,问卷反馈显示75%的学生对新教学模式表示满意,认为数字化平台和互动技术提升了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最后,教师适应度方面,90%的教师在培训后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课堂操作也逐渐流畅,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改革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氛围。

4.3 教师与学生的反馈分析

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显示了改革的成效与不足。学生普遍认为数字平台和VR/AR技术提升了学习兴趣和体验,但部分学生希望增加更深入的学习内容。教师反馈显示新技术有效增强了课堂互动,但操作仍需优化。部分教师希望增加平台的学生进度跟踪功能,以便更好地指导学习。

4.4 教学创新路径的持续改进措施

根据反馈,提出了持续改进措施。首先,增加平台内容深度,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需求;其次,加强VR/AR设备易用性和教师培训;第三,平台增设学习进度跟踪功能,以便教师更好地管理教学。未来,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平台和技术支持,将实现更具成效的武术教学。

5 结论

本研究围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从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到效果评估进行了系统探索。研究发现,数字化平台、翻转课堂、VR/AR技术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能掌握水平。多样化的考核体系和教师专业培训,为实现教学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实践证明,创新路径有效改善了传统武术教学的单一化、低参与度问题,并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互动体验中获得更深刻的武术理解。同时,教师反馈和数据分析为未来的优化提供了方向。总体而言,本研究为高校武术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进一步推广新质生产力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立虹.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现实困囿与改革策略[J].中华武术,2024,(08):112-114.

[2]姚天星.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策略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4,5(13):179-181.DOI:10.20155/j.cnki.issn2096-8485.2024.13.060.

[3]晁亚强.西安市普通高校武术教师角色冲突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23.DOI:10.27401/d.cnki.gxatc.2023.000082.

[4]田萌颖,金梁.“互联网+教育视阈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武术研究,2022,7(10):62-64+69.DOI:10.13293/j.cnki.wskx.009741.

[5]刘东.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武术传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11):9-12+17.DOI:10.16655/j.cnki.2095-2813.2211-1579-688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