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汤雪姣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 知识产权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摘要

鉴于刑法对保障法以保护和人权保障的重要意义,刑法学课程教学工作对社会、高校、学生都尤为重要。目前高等院校刑法学课程教学还存在理论性过强、案例选取单一、教学目的不明确、学生融入课程不足等问题。为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建设专业化法治队伍、推进国家法治进步,深化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是适时且必要,具体包括坚持教学目标导向、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教学。


关键词

高等院校、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正文


引言

法从古至今都存在,最早可追溯至封建时期,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可见得在封建时期的时候人们对于法的观念已经深入与()心,一个国家没有法如何形成,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刑法作为其他部门法的保障法),因而可看得出刑法的重要性。在当前的法治社会中对于刑法的需求更是无处不在,所以对于刑法学课程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学生是否能从课程中学到更多有关刑法的专业内容是由课程教学决定的,一味的停滞不前,只会让刑法也止步不前,自此需要高等院校对刑法学课程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将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虽然在改革的路上会有一些困难,但是只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困难总会迎刃而解的!

1 刑法学课程改革的意义

刑法作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核心法律之一,其在高等院校中的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对法律知识需求的变化,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因此,对刑法学课程进行改革是当前形势下的一项必要举措。

1.1 对社会的意义

刑法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工具,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法治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一批批优秀的刑法专业人才。刑法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能够更好地为法治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例如,面对当前频发的网络诈骗、侵犯隐私等犯罪现象,法律是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武器。通过改革刑法学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刑法知识,从而增强他们在未来法律实践中的能力,为维护社会正义做出贡献。

1.2 对学校的意义

许多高等院校在刑法学课程的教学上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过于理论化的教学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挫。通过教学改革,学校能够提高刑法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其更贴近现实需求,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学习,从而有效避免刑法学课程在高校中逐渐边缘化的风险。改革的推进有助于增强学校的教育竞争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法律人才。

1.3 对学生的意义

刑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强且内容复杂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然而,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理论讲授,忽略了实践环节,使得学生无法在现实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通过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刑法知识,从而提高法律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改革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刑法的核心内容,并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4 对课程的意义

刑法学课程的上课时长和节数通常较其他学科更少,限制了课程内容的拓展和深入。通过教学改革,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更高效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互联网资源、实时社会热点案例等方式,增加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课程改革还能促进刑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增强法律实践能力。通过改革,刑法学课程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并为培养未来的法律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2 刑法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刑法学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当前的教学方式仍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找到改进的方向。

2.1 教学过于理论化

当前刑法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过于理论化。教师在课堂上通常只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内容与现实中的法律问题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在实践中有效运用。例如,许多学生虽然能熟悉法律条文和原则,但在处理具体案例时,却缺乏应对实际法律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这种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方式还容易让课程变得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

2.2 案例选取单一

刑法学教学中,典型案例的选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长期使用固定的案例,导致课程内容陈旧,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形势。案例的单一性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特定的情境,缺乏面对复杂法律问题的多角度思考能力。同时,某些案例可能与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脱节,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这种局限性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也限制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丰富和更新教学案例,是提高刑法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2.3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一些高等院校,刑法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义。这导致教师在授课时缺乏清晰的教学方向,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进度也较为随意。刑法知识内容庞杂且复杂,而教学课时有限,如果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难以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明确教学目的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在课后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但却无法有效掌握知识点,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精简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2.4 学生融入性较低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无法深入融入教学过程。例如,教师通常按照预设的步骤讲授课程,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缺乏自主分析和思考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对刑法学课程的兴趣会逐渐降低,学习效果也会随之下降。要提高学生的融入性,教学方式需要进行创新,通过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的整体效果。

2.5 改进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针对以上问题,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引入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累实践经验。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视频教学、在线案例分析等方式,丰富课堂内容,并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法律知识,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改进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刑法的兴趣,还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

为提升刑法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解决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以及增加实践机会,以培养适应现代法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3.1 坚持目标导向,培养法律信仰

刑法学课程改革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法律人才。为此,刑法学课程应当在教学设计中贯彻这一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

教师应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作为教学的核心导向,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法治社会的本质,增强他们对法律的敬畏感和责任感。法律信仰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法律职业生涯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并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3.2 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质量

要提升教学质量,必须丰富课程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意见》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法学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刑法学课程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理论讲授,还应融入最新的社会热点、法律实务及立法动态。

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应优化课程内容,减少理论讲解的冗余部分,突出刑法中的核心知识点。同时,结合实际案例教学,特别是互联网犯罪、经济犯罪等新型犯罪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刑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提供课后学习材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课程的广度与深度。这种多元化的课程内容设计,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要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引入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分组讨论和课堂辩论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模拟法庭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工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刑法知识,既能增强理解力,也能积累实务经验。

教师还应利用网络资源,将课堂上未能深入探讨的案例以课后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余时间继续思考和研究。这种方式不仅延展了教学时间,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4 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刑法学课程的改革不能忽视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关键。通过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运用刑法知识,锻炼其实际操作能力。

模拟法庭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式,能够让学生体验审判流程,培养法律思维和表达能力。而法律诊所则通过让学生接触真实案件,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实务能力。在这些实践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经验,还能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旁听真实案件的庭审,让他们了解法院审判的实际过程,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实际运作,提高他们对刑法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5 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为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刑法学课程应当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传统的单一考试模式无法充分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新的评价方式应当将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课堂参与、案例分析和实践表现相结合,综合评估学生的能力。

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激发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能在理论考试中展现所学知识,还能通过实践环节展示其操作能力。

结束语

刑法学是诸多学科中学习性,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也是需要不断的创新与改进,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们教学刑法内容,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目前的社会发展情况而言,法治社会的体系越来越健全,并且依法治国的思想理念也在不断的创新,因而刑法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单单要将刑法的理论知识进行传授,更是要注意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改进,不要让教学方式太过落后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受到局限,学生的思维也有所局限,因而需要不断的完善教学改革,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同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刑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其瑞.法理学[M].第 2 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明楷.刑法分析的解释原理(上册)[M].第 2 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美)彼得·撒伯.洞穴奇案[M].陈福勇,张世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4]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赵金生.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刑法学教学改革路径[J].法制博览.2019,(27).115-116.

[6]张阳平.二本院校刑法学教改浅议[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1163-1165.

[7]王峰.卷宗案例教学法在刑法学实践性课程中的运用——以正当防卫案件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2,(30).222-2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