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特征性解析:引领心脏电生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整合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生理学;心脏电生理;冠心病;心电图;教育教学改革
正文
基金项目:遵义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项目(2021172)
引言
在现代医学教育追求创新和卓越的背景下,提升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成为核心目标。随着新医科建设的推进,优化生理学实验教学尤其迫切。心脏电生理学作为其中的重要领域,不仅涉及复杂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提供了心脏电生理活动的丰富数据,其特征性改变揭示了心脏的电生理机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以冠心病心电图特征性解析为教学载体,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心脏电生理实验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将复杂的电生理理论与具体的临床案例相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心脏电生理学的理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互动式学习和临床实习,本研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提升了他们的实际操作和临床思维能力。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将心脏电生理与冠心病心电图有机结合,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改善了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未来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招募遵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XX级本科生共计60人,遵循自愿参与原则,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学生依据自由组合原则,分为6个小组,每组5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设计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冠心病心电图的生成机制,并将其应用于心脏电生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整合中。实验设计采用对照研究法,利用周末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共计8周,每周4学时。具体包括:①揭示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电生理基础;②基于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电生理活动,分析正常心脏电生理形成机制;③评估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效果。实验设计采用对照研究法,利用周末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共计8周,每周4学时。
1.2.2 教学实施
1.2.2.1试验组教学方法
1.2.2.1.1 案例教学法:引入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分析心电图波形变化(如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引导学生探究其背后的心脏电生理机制。
1.2.2.1.2 互动式教学: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特定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展开讨论,分析心脏电生理生成的机制及异常的原因。
1.2.2.1.3 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到心血管内科进行临床见习,实际观摩心电图的采集与分析过程,了解心脏电生理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2.2.2 对照组教学安排
对照组学生则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将系统传授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将布置课后作业并定期组织考核,以此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
1.3 教学效果评估体系
1.3.1 理论知识水平测试
通过闭卷考试形式,从生理学标准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有关心脏电生理相关试题,确保试题涵盖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考试时长为3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总分100分。此测试旨在客观评价学生对心脏电生理生成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对照组与试验组学生接受相同的试题测试。
1.3.2实践考核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如心电图解读练习、心脏电生理模拟实验等,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践考核旨在检验学生对心脏电生理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1.3.3 学生满意度调查
为收集学生新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本研究在课程结束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问卷设计经过精心考量,确保问题科学、合理,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及其教学效果。数据收集后,对问卷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于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百分比(n%)进行描述;对于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并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呈现数据。设定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3.研究结果
3.1理论知识水平测试
通过闭卷考试评估学生对心脏电生理生成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试验组学生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单项选择题(t=5.02,P<0.001)、多项选择题(t=9.02,P<0.001)成绩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学生的知识掌握更为稳定和全面(见表1)。
表1 试验组及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比较(分,x±s)
组别 |
人数 | 理论考试 | |
单项选择题 | 多项选择题 | ||
试验组 | 30 | 76.38±7.02 | 72.00±7.77 |
对照组 | 30 | 68.00±7.57 | 57.50±6.57 |
t值 | - | 5.02 | 9.02 |
p | - | <0.001 | <0.001 |
3.2实践考核
通过分析正常心脏电生理和冠心病患者异常心脏电生理用于评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验组学生在成绩分析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心脏电生理,t=9.32,p<0.001;冠心病患者异常心脏电生理,t=13.52,p<0.001
),表现出更强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见表2)。
表2 试验组及对照组学生实践考核成绩比较(分,x±s)
组别 | 人数 | 正常心脏电生理 | 冠心病异常心脏电生理 |
试验组 | 30 | 82.07±8.53 | 67.07±7.02 |
对照组 | 30 | 64.77±8.73 | 47.50±7.03 |
t值 | - | 9.32 | 13.52 |
p | - | <0.001 | <0.001 |
3.3学生满意度调查
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收集了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问卷内容涵盖对新教学模式认可度、内容掌握、学习效率、师生互动、独立思考能力等多个关键方面。通过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评估内容结果,通过新教学模式的培养,绝大多数同学都有很大的获益,试验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满意度评价明显较高(见表3)。
表3基于新教学模式的生理学实验课教学评价[名(%)]
调查项目 | 新教学模式满意度 | 内容掌握 | 学习效率 | 师生互动 | 独立思考能力 |
试验组(n=30) | 满意 | 26(86.7) | 27(90) | 22(73.3) | 24(80) |
一般 | 4(13.3) | 3(10) | 6(20) | 6(20) | |
不满意 | 0 | 0 | 2(6.7) | 0 | |
对照组(n=30) | 满意 | 12(40) | 13(43.3) | 10(33.3) | 10(33.3) |
一般 | 8(26.7) | 9(30) | 11(36.7) | 14(46.7) | |
不满意 | 10(33.3) | 8(26.7) | 9(30) | 6(20) |
讨论
本研究通过将冠心病患者心电图特征性解析与心脏电生理实验教学相结合,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传统的医学生理学实验教学通常采用“讲解-操作-实验报告”的方式,虽然在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有一定价值,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局限。随着医学教育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方法成为必然趋势。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是一种以学习成果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OBE理念已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和临床教学,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本研究以OBE为指导,融合冠心病心电图案例与心脏电生理实验教学,形成了实践导向、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心脏电生理复杂过程,还提高了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理论知识水平测试显示,试验组学生在单项选择题(t=5.02,P<0.001)和多项选择题(t=9.02,P<0.001)中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表明,结合实际案例的教学模式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心脏电生理的基础知识。通过心电图特征性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及其机制,增强了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同时,案例教学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实践考核结果也证明了新教学模式的优势。试验组学生在正常心脏电生理(t=9.32,P<0.001)和冠心病患者异常心电图(t=13.52,P<0.001)的实践操作中,表现出更强的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这说明,通过实际病例的学习,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所学内容。心电图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工具,学生在实验中对其解析的掌握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此外,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内容掌握、学习效率、师生互动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满意度为86.7%,对照组为40%;在内容掌握方面,试验组为90%,对照组为43.3%。通过互动学习、小组讨论和临床见习等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得到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显著提升。这一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了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全面发展。尽管本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教学内容未能全面覆盖心脏电生理实验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可能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掌握。未来的教学设计应更加系统化,确保学生得到更全面的知识训练。其次,现有的反馈与评估机制尚需完善,以更准确评估教学效果,从而更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将冠心病心电图特征解析融入心脏电生理实验教学,推动了教学改革创新。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心脏电生理学的理解,还通过实践操作增强了他们的应用能力和临床思维。同时,学生的积极反馈证明了该模式的有效性。未来的教学改革应继续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评估机制,为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蔺美玲, 吴佩润, 杨雯景, 等. 国内医学生理学实验教学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J]. 基础医学教育. 2024,26(03):216-223.
[2] 秦萍. 浅析医高专院校生理学实验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才智. 2019(19):188-189.
[3] 厉旭云, 王琳琳, 梅汝焕, 等. 生理科学实验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评价[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9,39 (12):1781-1784.
[4] 陈源红, 孟令章, 罗昊翔, 等.OBE为导向的“医学免疫学”教育创新应变与改革探索[J]. 科技风. 2024(13): 116-118.
[5]崔艳秋, 郑焱, 李利生. 基于OBE理念的机能学实验混合式教学设计[J]. 基础医学教育,2024,26(4): 318-322.
[6]李雅静,张楠,耿世佳,等.OBE 理念融入课程思政构建基础医 学总论的效果初探[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4,32(2): 190-194.
[7]秦岩,刘斌,梁思,等. 以OBE为导向的多元教学模式在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16(1): 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