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常态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准备度现状分析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苟晓茹

(西安翻译学院 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5)

摘要

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准备,也是影响混合式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三所民办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进行混合式学习的总体准备度较好,能力准备略高于态度准备,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认可度明显高于接受度,具有较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从学生层面分析“刷课”的原因,并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提高混合式学习准备度,降低“刷课”频率。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民办高校;态度准备;能力准备

正文

课题项目:2022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混合式教学常态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师生准备度调查研究(项目编号:SGH22Y1760)                          

1. 引言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改革创新,是后疫情时代各大高校教学形式的主力军,也是一种教学的“新常态”。混合式教学撬动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何克抗,2005[1]。显而易见,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不仅与教师的准备度密切相关,而且与学生的准备度也有很大关系。学生是否对混合式教学持积极、认可和接受的态度,是否做好混合式学习的能力准备,是影响学习成效好坏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适应后疫情时代教学新常态的需要,有必要了解目前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准备情况,提升学生的混合式教学准备度,对于提升后疫情时代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有重要的作用。

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准备度尚无统一的定义,冯晓英等人指出,混合式教学的准备度分为态度准备和能力准备。张倩苇等(2022[2]也指出对应不同学习模式的准备度研究始终围绕态度和能力两个层面。本文基于对相关研究的分析,提出学生的混合式学习准备度也分为态度准备和能力准备,前者是指学生是否对混合式教学持积极、认可的态度,是否愿意接受混合式教学以及对混合式教学的满意度。后者是指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混合式学习所需要的能力。

目前,关于学生混合式学习准备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接受度、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方面。如,范琳琳(2022[3]、廖敏慧等(2020[4]、张瑾(2018[5]、方俊涛等(2021[6]。可见,此类研究与学生混合式学习的态度准备相关。但有关学生能力准备的研究相对较少,张倩苇等(2022[7]从混合学习观念等五个维度了解我国大学生混合学习准备度的现状,其调查对象主要来自于211,985和普通本科院校,高职本科院校的调查人数只占1.3%。杨颖(2022)以江西省南昌市某公办院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后疫情时期基于混合式学习下本科生的学生准备度。可见,已有研究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混合式学习准备度关注不足。民办高校学生整体基础相对薄弱,自律性普遍不高,笔者作为民办高校的一线教师,发现在混合式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刷课现象。在混合式教学常态化背景下,学生的准备度对其参与混合式学习的体验和学习成效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选取民办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态度和能力两个层面了解他们混合式学习准备度的现状,以期为民办高校在后疫情时代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及学习成效提供实证依据和建议。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了解民办高校学生混合式学习准备度现状,从学生层面分析“刷课”的原因,为提升民办高校混合式教学的质量和学习成效提供建议。研究问题包括以下几个:

(1)民办高校学生混合式学习准备度现状如何?

(2)从学生层面来看,导致民办高校学生“刷课”的原因是什么?

(3)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学生的混合式学习准备度?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学习准备度的相关量表,编制了民办高校学生混合式学习准备度调查问卷。问卷包含四部分内容,共25个题项。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信息(1-7题),包括性别、年级、专业、选择专业的方式、本学期进行混合式学习的课程门数、进行混合式学习的时长以及进行混合式学习的辅助电子设备;第二部分是态度准备度(8-16题),包括认可度和接受度;第三部分是能力准备度(17-23题),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第二和三部分的题项都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1-5分表示符合程度逐级递增。第四部分是两道多选题,了解学生在进行混合式学习的过程中,“刷课”和“不刷课”的情况。对调查问卷所获取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2.3 研究对象

笔者向西安市三所民办高校学生发放电子问卷,最终回收1243份问卷,剔除填写时间少于50秒的问卷46份,有效问卷1197份,有效问卷率为96.3%。参加此次调查的民办高校学生以女生居多,占比81.4%,所涉及的专业以文史类和教育类居多,占此次调查总人数的60%,这可能与所调查学校偏文科有关。调查数据也表明,67.9%的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而非调剂或他人意愿,从某种程度上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所选专业没有强烈的排斥感,不会对学习内容产生内在的抵触情绪。参与调查的多数为大一和大二学生,分别占比56.9%和39.9%,这也与参加混合式学习的时长相吻合,67.5%的学生参加混合式学习达1-2个学期,28.3%的学生学习时长达3-4个学期。49.6%的学生一学期参加混合式学习的课程门数在5门及5门以上。学生进行混合式学习的主要辅助电子设备是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使用人数分别占比80.5%和76.2%。

3. 研究结果

3.1民办高校学生混合式学习准备度总体现状

民办高校学生混合式学习准备度均值及标准差(N=1197)

一级维度

二级维度

均值(M)

标准差(SD)

态度准备度

认可度

3.99

0.76

接受度

3.54

0.67

态度准备度整体

3.77

0.63

能力准备度

自主学习能力

3.70

0.83

应用信息技术能力

3.89

0.77

能力准备度整体

3.79

0.73

总体准备度

3.78

0.61

上表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民办高校学生混合式学习态度准备度均值为3.77,能力准备度均值为3.79,总体准备度均值为3.78,表明民办高校学生进行混合式学习的总体准备度较好,能力准备略高于态度准备。其中,得分最高的是认可度(M=3.99),其次是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M=3.89),位居第三的是自主学习能力(M=3.70),得分最低的是接受度(M=3.54)。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认可度明显高于接受度,学生认可混合式学习比单纯面授课堂的学习体验要好,认为混合式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提升学习效率,是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他们对混合式学习模式感兴趣,但是线上、线下学习内容的重复,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他们只愿意接受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混合式学习。此外,当代大学生堪称“数字一代”,他们能熟练使用伴随他们成长的新一代媒体技术,所以,他们具有较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快速熟悉多种网络学习平台及学习软件,能熟练使用学习终端进行软件安装和卸载等,能熟练使用多种软件进行文档编辑,音频、视频的下载、录制、剪辑等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但相比公办院校,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弹窗信息、网络游戏等外界干扰。

3.2从学生角度分析混合式学习的“刷课”原因

为了进一步了解民办高校学生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的刷课原因,笔者对学生“刷课”和“不刷课”的情况进行了分类整理,统计结果表明,从学生视角来看,导致他们刷课的首要原因是课业压力太大。70.84%的学生认为一学期有多门课程都开展混合式教学,线上学习任务繁重,课业压力大,时间紧张,不得不通过刷课,来获取平时成绩。这一点与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相吻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民办高校响应“双万计划”号召有关,但教学管理部门未进行统筹规划,过份关注线上数据的积累,动员教师纷纷建课,开展混合式教学,致使学生在同一时间段要进行多门课程的混合式学习,而且所建课程的质量也未进行严格把关,把非高质量的线上课程直接抛给学生。民办高校学生本来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弱一些,在时间紧张,课业压力大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会选择刷课来完成任务,获取平时成绩。

位居第二和第四的是课程方面的原因,43.86%的学生认为当课程任务点繁多,视频内容太长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刷课。29.07%的学生认为当线上学习内容与线下面授课堂重复时,他们会刷课。以笔者所承担的通识类课程《大学英语》为例,每一单元学生需要完成大约20个任务点,包括音频、视频、文本阅读和习题,部分视频的长度在15分钟左右。在当今的快餐化时代,人类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大幅缩短。Hubspot曾经做过调查,在手机上播放的视频,以5分钟之内的时长最为普遍。在调查中发现,80.53%的学生运用智能手机进行混合式学习,可见,如此长的视频如果没有进行精心设计,很难创造出足够具有吸引度的视频内容,以保证学生在整个视频时长内都保持足够的注意力。然而,事实上,笔者发现在要求学生完成的线上课程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视频的质量并不高,没有讲解人出镜,只是使用普通的录屏软件把讲解内容录制下来,缺乏趣味性。更严重的是,部分教师在创建线上课程时,缺乏对混合式教学方式的理解,为了完成任务而创建课程,把线下面授课程的内容直接搬到线上,要求学生重复学习。这样的视频,除非学生对所讲内容及其感兴趣,或者视频内容是一些重难点讲解,否则很难保证学生不刷课。

位居第三的是学生层面的原因,30.9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自控力太差,常被其他游戏或社交软件吸引,线上学习监控力度不够,这一点也与教师问卷的调查相吻合。可见,学生自身也意识到这一弱势,他们需要寻求外界的力量,需要他人的监管,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更应该采取措施,加大线上学习的监管力度,而非停留于口头提醒。

统计结果也表明了学生在混合式学习时不会刷课的常见情况:55.97%的学生认为,当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紧密相关,二者相辅相成时,他们不会刷课,因为必须完成线上课程的学习才能完成线下课程的任务,或必须进行线下学习,才能完成线上的相关任务。显然,这对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提出了高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混合式教学的设计理念,提升混合式教学的质量。50.79%的学生认为,当学习内容简洁、有趣、时间充裕、课程重要时,他们不会刷课。这表明需要进一步提高线上课程的质量,统筹规划每学期开展线上课程的门数,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混合式学习任务。49.46%的学生表示,对于他们自己感兴趣,愿意去了解相关知识的科目,他们不会刷课。同时,表1的数据显示,67.92%的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并无抵触情绪,从根本上来说,他们愿意去了解和学习该专业的相关科目,这也再度表明,我们有必要从课程质量上来思考这个问题,探究学生的刷课原因。

4. 提升策略和建议

笔者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以帮助民办高校学生提升混合式学习的准备度。

4.1 学校统筹规划课程建设,严把混合式教学质量关

民办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对全校课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不倡导全校盲目建课,增加教师工作量,浪费物力和财力。建议首先考虑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线上资源,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在没有相关优质线上资源的情况下,基于学情分析,课程性质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建设该门课程相应的线上资源。

各二级学院每学期可向教学主管部门申报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每个年级每个专业可推荐4-5门课程,教学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所申报的课程进行严格审核,确立明确的审核标准,严把质量关,每个年级每个专业每学期批准2-3门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这样避免出现同一学期多门课程同时开展混合式教学,减少学生的课业压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线上线下的学习任务。通过严把质量关,杜绝“水课”上线,避免把粗制滥造的课程直接推送给学生,从某种程度上减少学生被迫刷课的概率。建立高质量校本混合式课程,在此基础上孵化和打造学校的品牌“混金课”。

4.2 提供技术和学科应用并重的个性化服务,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民办高校应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专业化的培训,培训内容不应仅局限于技术操作,这种一刀切式的粗放式培训,对于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效果甚微。学校在开展培训之前,应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混合式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对于技术类的共性问题,可以邀请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进行通识类培训,并建立学习群,把视频录制、编辑等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录制成短视频在群中共享,方便教师查阅。也可邀请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负责人对教学平台的功能应用,线上教学数据的采集、分析等进行讲解培训。此外,学校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聘请专业人士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和编辑处理,提升视频的视觉效果,增强趣味性。针对学科个性化问题,可以开展教学沙龙或教研会议,集合同一学科的教师共同探讨学习。定期邀请该领域在信息化教学中有突出成绩的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或工作坊,培训内容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注重实用性,转换性强,可直接迁移到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中。

4.3提升教师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加大线上学习监控力度

通过分析学生刷课的原因,不难看出,部分线上课程质量差,只是把课堂讲授内容搬到了线上,可见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过于肤浅。教师应当加强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学习,认识到混合式教学不是单纯的线上线下组合,更不是简单地把线下授课内容搬到线上,而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的重构。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表征设计,能够以学生的知识的发展和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作为目标去有效地重新构建知识,让学生喜欢学,让学生愿意学,这对民办高校的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民办高校学生自制力较差,自主学习的动机较弱。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就是发展教师的TPACK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设计中应考虑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思维特点,通过多模态教学资源呈现,问题驱动,任务导向和合作探究等模式发挥其优势,激发潜能,把学习的主导权还给学生。

此外,教师要能够借助线上学习平台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及时给于反馈和指导,使线上和线下学习成为有机整体,而不是“两张皮”。教师应提升自己的数据思维,善于运用大数据掌握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授课方案,满足学生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当线上线下学习内容紧密相连,相辅相成,通过平台数据精准诊断,适时反馈,这样也减少了学生因不按进度学习和监管力度不够而导致的刷课现象。

以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超星平台为例,教师通过查看章节学习次数折线统计图了解学生进行线上学习的时段偏好,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偏好调整任务通知的发放和提醒时间,有效提高对自律性不高的学生监管力度。利用超星平台的“教学预警”功能,每周、每月或按照线下学习进度,对不按时完成线上任务的学生发送教学预警,督促和提醒学生及时完成相应的线上学习任务。对于完成任务积极、主动的学生,有进步的学生给于及时肯定,不断让学生获得按时主动完成任务的正向感觉,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能力。模拟学生喜欢的游戏闯关,设置线上学习的闯关模式,但这种方式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易使学生形成挫败感。在每1-2个单元学习结束后,通过学习通或问卷星发放问卷,或撰写学习反思,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收获和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觉察和反思,助力学生提升混合式学习准备度。

5. 结论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进行混合式学习的总体准备度较好,能力准备略高于态度准备。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认可度明显高于接受度,具有较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从学生视角来看,导致他们刷课的主要原因是过重的课业压力,课程任务点繁多,线上、线下学习内容重复,线上学习监控力度不够。笔者提出民办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对全校课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不倡导全校盲目建课,采取二级分院推荐制,严把质量关,杜绝“水课”上线,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线上线下的学习任务。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专业化的培训,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注重实用性,转换性强。教师应加强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学习,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数据思维,善于运用大数据掌握线上学习情况,加大线上学习监控力度。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9):37-48+79.

[2][7]张倩苇, 陈舒琳, 陈湘等. 我国大学生混合学习准备度现状调查研究[J]. 教育导刊, 2022(9), 1-12.

[3]范琳琳. 高校学生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研究[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3(2), 80-87.

[4]廖敏慧, 廖敏珍, 古婷骅. 高校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接受度研究——基于DTPBTAM模型的比较[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0(4), 68-72.

[5]张瑾. 农村中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6]方俊涛, 孙颖, 刘爽. 学生视角下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分析[J]. 高教学刊, 2021(5), 107-111.

[8]杨颖. 后疫情时期基于混合式学习下本科生学习准备度研究[D], 南昌大学, 2022.

 

作者简介:苟晓茹(1979.5—),女,汉,陕西汉中,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