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教学模式探索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葛露露 崔译文 蒋娟娟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课程设计围绕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对战略管理和风险分析的理解。为评估教学效果,项目团队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从学生和企业两个视角深入分析反馈,发现该模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调研也揭示了企业参与度和资源投入的局限。基于调研结果,提出了优化课程合作深度、丰富实践内容和建立学生反馈机制等改进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校企合作、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开发、教学效果、学生反馈

正文


基金项目:本文受广州城市理工学院2023年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校企共建会计专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理论课”(JY230169)、广州城市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市场营销课程思政示范专业(57/S20321001资助。

引言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正逐步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尝试通过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以课程内容贴合行业需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操能力的有效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实习基地模式、课程开发模式及产学研结合模式,应用型大学在培养既具备应用操作能力、又具备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人才方面,更适合采用课程开发模式。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可以及时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内容陈旧、缺乏行业前沿知识的不足,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具体来说,《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模式,引入了企业在战略与风险管理方面的实践案例,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企业战略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具备应用战略分析工具的能力。这种模式下,企业不仅提供必要的行业知识和实际案例,更通过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式在知识构建方面具有效率,但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校企合作引入的案例教学模式则能够通过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理论,并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次将管理理念与实践经验传递至高校的机会,使学生在求职前对行业有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1教学思路设计

1.1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开发主要针对“公司战略管理”部分展开。期望能实现以下两个目标。目标1:描述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目标2:能够独立应用战略分析工具,根据真实的企业案例,进行企业战略分析,简单做出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

1.2教学内容

课程开发将围绕教材公司战略管理的内容展开,包括:公司战略概述、战略分析,战略选择与战略实施。本次合作企业为上海某咨询公司,其案例企业为新能源行业中两家代表企业:比亚迪与宁德时代。其教师、企业与学生的教与学设计方式如下图1

 

1 教与学设计方式

在公司战略概述模块,首先由教师进行理论知识介绍、新能源行业介绍以及两家代表企业基本情况介绍。其次由学生组建案例小组,对两家企业进行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此部分合作企业暂不参与。

战略分析模块,先由教师进行理论知识介绍,为学生搭建战略分析理论框架。然后引入外部企业(A咨询公司),咨询公司介绍所掌握的新能源行业前沿信息,展示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学生结合教师与咨询公司所提供的信息,对案例企业做对应的案例分析。

战略选择模块:教师介绍企业战略选择理论知识,学生根据知识与信息,对案例企业的战略选择给予评价。

战略实施模块:教师介绍企业战略实施的理论框架。学生对案例企业战略实施给予评价,并提出建议。

最后,咨询公司对战略分析、战略选择与战略实施模块中学生的分析研究成果给予评价与打分。

1.3教学方法

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用到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文献研究法

搜集案例公司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研究,对两家企业以及两家企业所在的产业链形成一定的见解。

2)教育观察法

本次项目实施,期望通过教育观察法,观察引入企业合作后的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继而形成相应的经验总结。

3)案例研究法

本课程的开展需要师生合作,结合企业已经积累的案例资料,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内的两家龙头企业:比亚迪与宁德时代作为分析对象,通过案例分析法,对企业的战略与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学生理论应用的目的。

4)调查问卷法

本项目为了体现课程校企合作实施的效果,将通过编制、发放问卷、收集并分析问卷数据以了解课程改革的效果。

(5)访谈法

访谈法将与调查问卷法配合使用,以了解项目实施的想过。访谈法将用于了解参与本次合作的企业管理人员对项目实施的心得体会,以及用于了解个别学生的需求。

2教学实施过程

为了方便教学的实施,本课程的展开搭建了以下组织架构,见图2

教师和合作企业方互相沟通教学内容,教师传达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至企业方,企业方准备课堂材料交予教师审核。

由于涉及到两家企业的分析,因此把学生团队细分为两个小班:A班与B班。A班负责比亚迪企业战略管理分析,下设一名学习委员甲。B班负责宁德时代企业战略管理分析,下设一名学习委员乙。学习委员负责课堂资料与课堂任务的下发与案例研究成果的收集。

每一个小班又细分为6个小组,并分配其负责分析的案例内容。

 

2 课程实施组织架构

小组1与小组2负责企业战略分析,其中小组1负责目标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小组2负责目标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小组3、小组4与小组5负责企业战略选择情况分析,其中小组3负责目标企业总体战略选择情况分析,小组4负责目标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情况分析,小组5负责目标企业职能战略选择情况分析。

小组6负责企业战略实施情况分析。

教师与合作企业对每一小组的报告给予打分评价,作为其课程成绩的一部分。12个小组的共同合作将形成两份企业战略管理的分析报告:《比亚迪战略管理分析报告》与《宁德时代战略管理分析报告》,此两份报告整合完成后将发与同学存档。

3教学效果调研

3.1学生视角的调研

项目团队对参与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87份问卷,回收率达100%。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接受度和反馈:

校企合作认同度:97.7%的学生认为校企合作能够提升课程学习效果,认为企业的参与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实际,对其职业发展有直接帮助。部分学生表示,校企合作不仅增加了学习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对未来就业的信心。然而,有2.3%的学生认为,校企合作会增加课程难度,增加学习压力,认为可以在少数学科尝试,而不适宜大规模推广。

企业参与度满意度:69%的学生表示课程中企业参与的程度合适,有利于深入理解课程内容;23位学生则认为企业的参与程度偏低,希望能够更频繁地接触企业实践,甚至有机会到企业参观实习。反馈中,学生希望增加企业管理者的交流时间,并有更多企业实际案例分享,以便理解企业战略的实施细节。

企业分享对学习的帮助:所有学生均认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分享对课程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帮助。企业的实际案例、行业知识的引入,让学生对战略管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企业参与使理论教学内容更加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战略分析和风险管理的要点。

3.2企业视角的调研

在课程结束后,项目团队对参与合作的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反馈如下:

对合作的积极态度:企业管理人员表示,愿意将自身的管理经验与行业知识分享给学生,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企业实际运作。企业方认为,高校学生往往缺乏实际的工作场景认知,而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弥补这一不足,有助于企业获得更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

合作资源的限制:企业管理人员指出,由于资源投入有限,企业难以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受到限制。当前合作是基于社会责任感,资源不足导致课程内容主要停留在管理人员的经验分享上,而非企业更深入的实践支持。

理论与实践的平衡:企业认为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较强,但缺乏系统的实践经验。管理人员建议,课程可以进一步优化,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交替展开,帮助学生形成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认知闭环。

3.3 调研结果总结

本次调研显示,校企合作模式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企业实际案例的引入和管理经验的分享,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真实体验。然而,学生反馈中提到的企业参与度不够、合作方式单一等问题也为后续改进提供了方向:

对学生的启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校企合作模式增加了课堂互动与知识的现实关联性,使他们更清楚地理解战略管理的实际应用场景。部分学生希望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互动方式,增加对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和决策思路的直接了解。

对企业的启发: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校企合作的开展能够帮助企业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向高校学生传递,实现双向人才培养。然而,由于缺乏长期的合作机制,企业的实际参与度较低,限制了合作效果。未来,可以探索更加多样化的合作模式,譬如长期的实习项目、联合研究项目等,以便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

4教学反思

回顾本次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者感受到了校企合作共建一门课程的教学优势,也发现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

4.1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优势

(1)加强理论学习的效果。在高校理论课中,如何加强理论学习的效果是每个教师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议题。一般可以通过准备教学日历、给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对理论知识点展开谈论、厘清理论间的逻辑关系、选择优质的学习资源等方式得以实现。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是针对“选择优质的学习资源”这一要点来帮助学生提升理论学习效果的。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一大亮点就是:具象化。这恰好解决了理论学习抽象化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枯燥感这一问题。

(2)培养学生的职业化思维。高校的文化不同于企业的文化,高校的管理亦不同于企业的管理。企业管理人员进入高校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来说,是职业化思维培养的契机,学生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的交流,是从心理上对职场的慢慢过渡与接受。

4.2存在的问题

(1)合作深度不够。由于企业方资源投入有限,本次合作共建课程涉及到的课程知识点较少,主要停留在企业个别管理人员对于课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自我的认知交流层面。

(2)合作的持续性不足。本次合作的开展是一次教学改革的尝试,企业管理人员作为资源的贡献方,无偿分享其所掌握的信息,这得益于部分管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然而也使得合作的持续性不足。持续性不足又使得教学改革不能在一次次的试验中不断地提升进步,这无疑降低了改革的意义。

(3)学生适应性不足。企业方加入课程考核后,考核主体增加,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变大,产生质疑情绪。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存在不利影响。

4.3改进策略

(1)加强合作内容的全面化开发。校方应当与企业群展开深度合作交流。校方首先应汇总有参与合作意向的企业群名单,其次应对企业群体根据某一维度进行分为。比如按其合作需求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就业需求、实习需求、理论交流需求。按其合作参与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高参与度(60%以上)、中等参与度(20%-60%)、低参与度(20%以下)。正对不同需求的企业设计不同的合作方案、匹配不同的课程。

(2)尝试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校方应当利用多方渠道、整合资源加强与校友企业以及其他有合作潜力企业的联系,长期的合作关系将推动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改革效果的不断提升,也有利于学校人才的培养。

3)及时关注学生对于校企合作的反馈,建立及时沟通渠道。做到不给学生过大的考核压力,但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5结束语

本次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提升课程理论学习的效果而展开的一次探索。通过校企共建课程,提升了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发现了本次合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此类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文进爱.《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策略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 ,7 (16):155-157.

[2] 吕晓敏.《新文科下智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对外经贸,2024 (08) 108-111

[3] 陈彤,张丽.从公司内部治理角度探讨高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思政教学路径[J].秦智,2023,(08):139-141.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8.045.

[4] 周朋程.混合式教学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商论,2022,(12):114-116.DOI:10.13395/j.cnki.issn.1009-0061.2022.12.036.

[5] 王盼.民办高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教学研究——以黄河交通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02):233-2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