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德育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摘要
关键词
小学德育;传统文化的道德渗透
正文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变化,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中,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引导孩子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为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1、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渗透的必要性
在传统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强调在传统道德教育的发展中培养优秀文化的必要性。培育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小学德育的关键措施之一。在小学德育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引导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内积极学习正确三观和良好的精神道德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德育的教学效果。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具有爱国主义、谦逊精神人性和毅力等优良美德,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美德的形成对人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德"文化,小学高质量教育提供动力。小学生天真无邪,思想幼稚,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小学德育中,只有深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满足其合理性,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像白皮书一样,向他们灌输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他们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世界观,了解古人积极的人生和谐观对小学教育体系的成功发展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2、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
2.1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
自封建王朝以来,中国一直被称为礼仪之乡,这表明中国重视礼仪,古老的礼仪文化对当代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餐桌礼仪和宾客礼仪,即使在六朝封建国家,礼仪管理也有其特殊性,体现了古代礼仪的重要性。良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教育工具。
2.2爱国之情
正是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人民才能在和平与安全的氛围中生活和工作,避免战争造成的流离失所。在《礼记·礼运篇》一章中,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达了他对祖国命运的热爱和责任,他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每个国民都密切相关,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有许多爱过志士,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的统一而战。每个国家由许多小家庭组成,国家风平浪静,小家庭才可以和平稳定地发展。因此,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对祖国的热爱,体现了成千上万人的民族灵魂,必须永远传承下去。
2.3拼搏进取
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自制力,有助于他们在未来遇到困难时可以勇敢面对、敢于挑战、坚持不懈,能够有迎难而上的品质。如关于描写梅在寒风刺骨大雪纷飞的冬天依然可以盛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诗句。该类型的诗歌具有很强的个性和毅力,小学年龄段的孩子正适合培养其自强不息的品质。
2.4团结和谐
团结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中国遭受了许多严重打击,但人民并不轻易投降,面对敌人一次一次的侵略国人选择团结起来打退侵略者,只有团结才能获得更大的力量,中国才能战胜敌人,实现独立。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树要成林,人要成群。通过讲解团结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团结的力量、作用,减少日常同学之间的不和谐现象,培养其构建文明、和谐班级的意识。
3、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3.1在德育教材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是德育的物质载体,具有德育知识的指导性和价值的作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德育教材相结合,将爱国、礼仪、和谐、勤劳勇敢、自强的思想融入德育,促进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尚道德和价值观,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3.2重视传统文化材料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
小学德育授课,增加了良好的文化内容,教师可以丰富德育内容。以德育为例,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因此,根据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我们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约束我们的行为,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个人道德素质,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把德育内容有效地融入到小学教材中,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3.3提高德育教师中传统文化代表的比例
良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现代文化的基础,现代丰富的文化大多来自传统的优秀文化,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目前,在小学道德教育方面似乎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适当合理地提高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补充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3.4优化传统文化在德育教科书中的综合设计
随着当前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固定化的特点转变为目前的多样化、合理化的模式。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仍存在不足,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编写部门应结合小学的知识水平、社会发展和先进的传统文化,编写德育教材,使学生能够简单系统地理解民族文化课程,让他们理解国家、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教育的初级阶段肯定社会主义的正确的核心价值,并为正确三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3.5传统节日中的德育活动
当传统节日来临时,我们应该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在端午节聚在一起包粽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讲述端午节的起源,告诉学生诗人屈原的故事,体验爱国主义。教授学生端午节的昵称,如正阳节、端午节、五一节、沐浴兰花节、天柱节等,弘扬端午节民俗,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和传统节日魅力的理解。在清明节,还可以参观烈士陵园,学习伟大革命精神的英雄主义精神,并在重阳节期间组织去敬老院关爱老人。
3.6在德育教育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德育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突出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也使得道德教育中可以充分使用传统文化的内容,是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同时,许多学校开展了经典活动,如阅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不断提高师生道德、心性修养。
3.7在生活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在小学,德育不应局限于几十分钟的教学,而应有效地拓展德育,使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内和校外。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只在课堂上,教学效果非常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对文化进行有效渗透,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收集和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增强中国学生的自豪感和自豪感。
3.8推广校外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其中,传统文学阅读是德育之外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定期出版包含德育内容的经典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多写。小学生在阅读这些教科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征服,从而创造一种精神状态。像低年级的可以多推荐些《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比较容易理解且受学生喜欢的作品;小学高年级的可以推荐些《三国演义》类的简易作品进行阅读。
结论
综上所述,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的渗透,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对学生进行德育,并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德育课程,鼓励学生多阅读传统文化作品,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受到德育的熏陶,用积极的能量和思想感染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形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君宝.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4):86-87.
[2]顾静文.谈小学德育教学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华夏教师,2018(26):82-83.
[3]许爱英.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学周刊,2018(02):5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