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现状与策略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王新

(辽东学院,辽宁省丹东市,118001 )

摘要

产教融合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职业教育运行体系。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出台后,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任务。本文旨在探讨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如师资来源单一、培训体系有待优化等,本文提出了拓宽人才引进路径、共建产教融合平台、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等策略,以期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现状;策略

正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中坚力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产教融合日益成为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产教融合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而双师型教师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一环,其培养与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

(一)师资来源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主要依赖于高校毕业生的招聘,而对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人才的引进相对较少。这种单一的师资来源不仅限制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多样性和实践性,还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高校毕业生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往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在技术应用和行业前沿知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人才则能够弥补这一短板,他们不仅掌握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应用,还能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和经验带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需求。

单一的师资来源还限制了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不同背景的教师能够带来不同的教学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例如,来自企业的教师可以分享实际项目管理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而来自高校的教师则可以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学术基础。

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渠道,加大对行业企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吸引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入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效果。

(二)培训体系有待优化

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上,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现有的培训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满足双师型教师全面发展的需求。具体而言,培训内容多集中在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上,而对行业动态、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相对较少。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不仅限制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还影响了他们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能力。

培训形式也存在不足。大多数培训活动以讲座和研讨会为主,缺乏实际操作和互动环节。这导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无法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例如,理论讲座虽然能够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但缺乏实际案例分析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得教师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

培训时间安排也存在问题。许多培训活动集中在寒暑假或周末,时间较为集中且短暂,难以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培训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无法及时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技术进步。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难以保持与行业前沿的同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为了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效果,高职院校应优化培训体系,增加实践性培训内容。可以设立专门的实训基地,提供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的机会,帮助教师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应用,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行业需求。此外,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方式,灵活安排培训时间,确保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实践,从而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三)教师队伍规模不足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队伍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满足教育教学和产教融合的需要。具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短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往往难以吸引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行业专家。这些专家通常在企业中担任重要职务,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都较为优厚,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吸引力有限。一些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可能会选择回到企业,导致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流失率较高。

另一方面,现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尚不完善。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的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训的机会。这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结合,影响了教学质量。培训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无法及时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技术进步,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难以保持与行业前沿的同步。

此外,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措施仍然不足。缺乏针对双师型教师的专项奖励制度,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过程中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职业发展动力。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不足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优化培训机制,完善激励政策,以满足教育教学和产教融合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

(一)拓宽人才引进路径

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渠道,加大对行业企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吸引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入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可以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定期选派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到校任教,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学校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吸引和激励这些优秀人才,为他们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他们能够安心从教。

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吸引具有科研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加入教师队伍。这些专家不仅能够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还能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行业论坛、技术研讨会等活动,邀请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和企业家进行专题讲座和交流,增强学校与行业的联系,拓宽教师引进的渠道。通过这些活动,学校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人才需求,为教师引进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灵活的教师聘用机制,采用兼职、客座教授等多种形式,吸引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人才。这种灵活的聘用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还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这些措施,高职院校能够有效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渠道,吸引和留住更多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产教融合水平。

(二)共建产教融合平台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共同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锻炼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双方可以共同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这种合作不仅能够使教师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趋势,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产教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这些实训基地可以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使教师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这些基地还可以作为学生实习和实训的场所,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产教融合平台的搭建还可以促进双师型教师与企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定期组织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此外,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确保产教融合平台的高效运行,高职院校和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和合作框架。双方可以通过定期的联席会议和工作小组,共同讨论和解决合作中的问题,确保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产教融合办公室,负责协调和管理校企合作的各项事务,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通过这些举措,高职院校不仅能够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和技能提升机会,还能够促进教师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通过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设计和实施教师培训项目,确保培训内容紧贴行业需求。企业可以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能够进行实际操作,提升专业技能。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和技术咨询,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开展联合培养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另一重要途径。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企业可以派遣技术专家到校授课,分享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训,使他们能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提升实践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企业可以参与教师的考核和评价,确保评价标准与行业需求相一致。学校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对在企业实践和科研项目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此外,学校还可以为教师提供进修和深造的机会,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共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和联合培养项目,学校和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四、结论

本文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现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通过拓宽人才引进路径,高职院校可以吸引更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加入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教育。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学校和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使教师在企业中获得实际操作经验,还能够将企业的需求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行业知识和技术。通过这些举措,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将迈向更高水平,为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林俊.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策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1(05):20-25.

[2] 李忠华,杜于静,卓黎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构建策略[J].湖南教育(C版),2024,(02):38-40.

[3] 秦艳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大学,2023,(34):125-128.

[4] 吴建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23,(22):117-120.

[5] 张婧.“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3,(07):175-178.

[6] 雷加鹏,盛新勇,雷嘉蕾.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3):66-68+85.

[7] 张茜.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2,10(05):88-96.

 

作者简介:王新,男(1970年1月-)汉族,辽宁省丹东市,大学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