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景观建设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孙美璆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研究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乡土景观建设和保护。通过分析这些村落的景观特征、历史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对其的影响,本文提出了尊重原生态、结合现代技术、促进社区参与的景观建设策略,以促进文化传承与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案例研究和实地调查,旨在为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景观;景观建设

正文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景观建设研究》(19YJA760056)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国家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改善农村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景观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的窗口,其乡土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建设与保护这些村落的乡土景观,成为当前学界和实践者们关注的重点。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建设和保护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乡土景观,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保护传统景观,不仅可以提升村落的文化认同感,还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和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村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1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乡土景观特征分析

1.1 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基本内涵

乡土景观是指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景观系统,包含自然与人文要素的有机结合。对于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来说,其乡土景观不仅反映了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还蕴含着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乡土景观的内涵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体,这些景观共同构成了村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色。例如,梯田、森林等自然景观与苗族、彝族等民族的传统房屋、村落布局、文化习俗等人文景观紧密结合,共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对乡土景观基本内涵的探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 西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特征

在自然环境特征方面,西南少数民族村落通常依山而建,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资源。村落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密切,梯田、溪流、森林等景观与村落有机融合,形成独特的生态景观。例如,广西的侗族村落通常位于河谷地带,梯田层层叠叠,既是生产景观,也是独特的美学体现。

在建筑特征方面,不同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各异。苗族和彝族等民族多采用木结构建筑,屋顶多为悬山顶或攒尖顶,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智慧和审美取向。以四川凉山彝族村落为例,其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注重防潮和通风,建筑布局与地形相结合,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在文化活动特征方面,西南少数民族村落的传统节日和村落活动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例如,苗族的苗年、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是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合,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村落景观有重要影响。传统节日期间,村落的空间布置、装饰和活动场所的选择,往往与乡土景观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节日景观。

1.3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景观的历史与发展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乡土景观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这些景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村落景观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村落的景观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例如,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村落景观密不可分,梯田的修建和利用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景观变化的挑战,如部分村落的传统建筑被现代建筑取代,传统文化活动逐渐淡化,景观的原真性受到影响。

结合文献和调查,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村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既有保留也有变革。一些村落通过旅游开发等方式,实现了传统景观的部分保护和复兴,但同时也面临着商业化带来的冲击。通过对这些历史脉络的梳理,可以为后续的乡土景观保护和建设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指导如何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发展和创新。

2 乡村振兴战略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景观建设的影响

2.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政策,其目标包括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改善基础设施、促进文化传承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振兴农村经济以及改善人居环境的具体目标。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而言,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使得这些村落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有效保护与提升。

2.2 政策推动对传统村落景观的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乡土景观保护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传统村落的修复和景观提升。例如,在贵州的某苗族村落,政府通过专项补助政策对传统建筑进行了修复,恢复了村落的整体风貌。这些政策在实际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传统建筑得到保护,村落的乡土景观得以保存与延续,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村民收入的提高。

此外,政府还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传统村落的现代化建设。例如,四川某彝族村落在政策支持下进行了道路和供水系统的建设,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同时又保留了村落的原生态景观,使得村落在现代化的同时保持了独特的文化风貌。这些政策推动使得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资源,有助于景观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实现。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的挑战

虽然乡村振兴战略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景观建设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首先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过度开发问题。由于乡村振兴过程中注重经济发展,部分村落为了吸引游客和投资,过度商业化建设,对村落的原真性造成了破坏。例如,某些村落为了迎合游客需求,将传统建筑改造成现代化民宿,这种改造虽然提高了经济效益,但也破坏了原有的乡土景观和文化氛围。

其次,乡村振兴过程中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景观的改造,可能导致对传统景观元素的忽视。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但也使得部分原始景观遭到破坏,如传统水渠被现代管道替代,原生态的村落布局被重新规划。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土景观的完整性和传统文化的延续。

此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还面临资金不足和技术支持有限的问题。部分偏远少数民族村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困难,导致一些村落的景观保护和建设难以有效推进。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兼顾经济发展和文化景观保护,是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面临的重要挑战。

3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景观建设策略

3.1 尊重原生态的景观保护策略

在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景观建设中,尊重原生态特征是首要原则。云南大理的长育古村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个位于洱海畔的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被称为“隐秘的世外桃源”。长育古村四周被苍山与洱海环绕,景色如画,村中的建筑群保留了典型的白族民居风格,青瓦白墙,错落有致,呈现出浓厚的地方气息和文化积淀。

在景观建设中,应充分保留长育古村这样的原生态特征,恢复和保护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布局,注重使用本地材料,以保留建筑的原始风貌。例如,长育古村中的金镑寺漂来阁,始建于元代,历经明代重修,至今仍然保留着独特的建筑风格。漂来阁的单檐歇山顶和抬梁式木构建筑结构,充分展示了明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与工艺技法。保护这样的历史建筑,能够有效展示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建筑工艺的精湛。

此外,村中还应恢复传统的农田、水渠和梯田系统,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存。长育古村的农田和梯田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样的自然景观是村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现。通过尊重和保护原生态的景观元素,可以确保少数民族村落的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也增强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长育古村的经验表明,在乡土景观建设中,应以尊重历史和自然为前提,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改造,保持村落原有的生态平衡和文化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还能够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2 结合现代技术的景观提升策略

在尊重原生态的基础上,现代技术的合理引入能够有效提升乡土景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在现代化发展中,需要适度利用现代技术以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同时保持传统景观的整体性。

结合现代技术的景观提升策略包括新能源的应用、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智能管理系统的引入。例如,在贵州某村落,政府引入了太阳能照明系统,既减少了传统电力的使用,又与村落的自然环境和谐融合。在道路建设方面,采用透水材料铺设村内道路,既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又保持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此外,通过引入智能监控系统,村落的治安和游客管理得到了有效改善,促进了旅游的发展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景观设计方面,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数字化模拟和仿真,以实现对传统村落景观的精确规划。例如,利用3D扫描和建模技术对村落进行详细记录,在景观修复和重建中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貌,同时使得建设过程更加科学和高效。

3.3 社区参与的景观建设模式

社区参与是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景观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村民不仅是景观的使用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保护者。在景观建设中,充分调动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确保景观建设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和村民需求,同时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四川某彝族村落的景观建设实践中,社区参与的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通过对村民的培训和宣传,提升了他们对乡土景观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景观维护和修复技能。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村民自发组织了建设小组,对村内的公共空间进行规划和管理,如修复传统祭祀场所、整理村内道路等。

此外,村落的景观建设过程中注重村民的意见,确保每一项改造措施都符合社区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公共空间的改造中,村民提出了增设儿童活动场所和老年人休息区的建议,以更好地满足全体村民的生活需求。这种社区主导的建设模式不仅使得景观建设更具实际意义,也有效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社区参与,景观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村民息息相关,确保了建设成果能够长久地维护和使用。社区参与的模式不仅是一种建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路径,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乡土景观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更好地保护与发展。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总结

总结全文内容,重申乡村振兴战略下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景观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对景观特征、政策影响和建设策略的分析,本文得出了在保护原生态、结合现代技术、社区参与等方面的建设路径。

4.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提出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乡土景观建设中的具体技术应用,以及如何在政策执行中更好地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更多的实践探索,找到适合不同少数民族村落的景观建设模式,以促进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远,郑炜杰.侗族乡土景观介入属地特色小镇建设的实现路径解析[J].现代园艺,2022,45(17):155-156+160.DOI:10.14051/j.cnki.xdyy.2022.17.037.

[2]缑艺轩.少数民族乡土景观的营造思路研究——以甘南州冶力关循河工坊规划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22,19(04):160-162.DOI:10.19892/j.cnki.csjz.2022.04.42.

[3]徐雅.乡村景观建设中乡土元素的应用[J].城市住宅,2021,28(12):175-178.

[4]赵振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语言景观设计——基于龙胜白面瑶寨调查[J].今传媒,2023,31(05):97-100.

[5]吴潇潇.连南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示范带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乡村科技,2022,13(22):126-129.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2.22.00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