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人文关怀教育路径优化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王芬 甘家荣

德宏职业学院,云南德宏 678400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高职护理专业人文关怀教育的路径优化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分析当前护理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教材更新、教学多样化、实践环节增强和教师培训等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路径优化的教育方式在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情感支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方面效果显著,学生在面对患者的情绪需求时表现出更高的职业素养和应对能力。研究为高职护理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系统化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旨在为护理行业输送具有高人文素养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高职护理、人文关怀、职业素养、路径优化、教育改革

正文


引言

人文关怀在护理职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还增强了护理工作的社会价值。随着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护理人员在照顾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更需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这正是人文关怀教育的核心。然而,在当前的高职护理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培养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后,面对患者复杂的情绪和多样化的需求时,常常显得应对不足。现行课程设置多偏重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在如何有效实施人文关怀、增强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方面却有所欠缺。因此,优化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文关怀教育路径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分析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多样化和实践环节的强化等途径,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提升护理学生的沟通能力、情感支持能力和职业责任感等核心职业素养。

1 高职护理专业人文关怀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人文关怀教育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定位

在护理教育中,人文关怀不仅是一个教育目标,更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素养体现。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医学和护理技能,更需具备关怀、同情心以及沟通技巧等人文素质。这些素质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满意度,也关系到护理人员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然而,在高职护理教育中,人文关怀教育常常处于次要地位,更多的资源和时间被分配给了技术性课程,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系统培养。人文关怀教育在整个护理课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模糊,未能形成清晰的目标与落实机制,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临床工作时,在与患者的沟通和心理支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1.2 当前高职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不足之处

尽管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但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文教育路径仍存在内容陈旧、教材更新滞后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实际护理场景中难以有效应用所学。具体来说,当前教材的内容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忽视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难以理解人文关怀的实际意义。例如,现有教材关于患者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不足,难以帮助学生在面对患者情绪波动、心理压力等情境时,采用适当的语言和方法进行关怀。与此同时,教学方式单一,缺少互动和体验,进一步限制了学生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深度。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少表达和体验的机会,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和应用兴趣。

1.3 学生对人文关怀教育的需求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经常面临患者的情绪波动、沟通障碍等复杂情境,对这些情境的处理能力直接影响到患者的体验和治疗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发现,大部分高职护理学生认为人文关怀教育在其未来职业生涯中尤为重要,并希望课程内容能够更贴近临床实际,以提升自己在实习和未来工作中的应对能力。例如,学生希望课程能够增加患者情绪管理、沟通技巧等实用性强的内容,同时更注重情境模拟和实践训练,以便能够在课堂上熟悉相关情景和解决方案。此外,许多学生还表示在课程设计上希望更多参与互动,增加情感共鸣的体验,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这些需求反映了护理学生对人文关怀教育的迫切期望,希望通过更丰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获得更具实用性的职业素养提升。

2 高职护理专业人文关怀教育路径优化策略

2.1 教材内容的更新与丰富

为了更好地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必要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使之更加贴近临床实际,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首先,教材内容应引入更多真实的临床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人文关怀在实际护理情境中的应用。通过将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入护理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处理患者情绪、应对心理压力方面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比如,在教材中增加一些典型的患者沟通案例,如老年患者的情感需求、重症患者的情绪管理等,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实例来提升应对复杂情感需求的能力。此外,教材内容还需注重更新,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护理理念,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临床实践的需求相吻合,从而增强教材的应用价值。

2.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实现人文关怀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当前的讲授式教学较为单一,缺乏互动和实践性,不利于学生对人文关怀的深刻理解。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加深学生对人文关怀的体验和理解。例如,角色扮演法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患者和护理人员,模拟实际沟通场景,通过换位思考来体验患者的情感需求,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更具同理心。情境模拟法则可以设置特定的临床情境,如面对情绪低落的患者或有焦虑情绪的家庭成员,让学生在此情境中练习如何关怀地应对。小组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通过讨论如如何有效支持患者情绪等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更为真实的体验,增进他们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2.3 增强实践环节,落实人文关怀教育

人文关怀教育的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环节的配合。将人文关怀教育落实到实践中,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临床环境中验证所学理论并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有必要在护理实习阶段增加人文关怀相关的任务和考核。例如,在护理实习期间,学生可被要求与患者进行定期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练习关怀地回应患者的情绪反应。在这过程中,导师应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患者的情感需求,并通过反馈帮助学生改进。这样的实践机会不仅让学生在与患者互动中增强人文关怀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其心理支持、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确保他们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更具备人文关怀意识和技能。

2.4 教师素质的提升与培训

教师作为人文关怀教育的核心实施者,其专业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升教师在这一领域的教学能力,有必要加强教师的人文关怀教育素质培训。教师培训可以包括专题讲座、教学观摩、角色体验等内容,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人文关怀的核心理念和临床应用,并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专题讲座,教师可以学习到心理学和沟通技巧的基础知识,了解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此外,教学观摩可以让教师观察实际的人文关怀教育示范课,了解互动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的应用效果。角色体验活动则让教师亲身模拟患者和护理人员的交流,亲身感受患者的情感需求,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培养人文关怀能力。这样的培训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实现人文关怀教育的优化与落实。

3 优化路径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效果评价

3.1 职业素养的主要维度及评价标准

在护理职业中,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直接影响其职业素养的水平。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文关怀教育优化路径的效果,需要通过多维度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来衡量。本研究从沟通能力、心理支持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界定护理学生的职业素养,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例如,在沟通能力方面,评价标准包括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效果、患者的情感反馈等。在心理支持方面,评价标准涉及学生是否能够识别患者的心理需求并提供适当支持。在团队合作意识方面,关注学生在协作任务中的表现,如是否具备协作意识和责任感。这些评价标准旨在全面衡量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为优化路径的实际效果提供量化依据。

3.2 优化路径实施效果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为了评估人文关怀教育路径优化的效果,本研究在某高职护理专业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育路径实践改进。研究对象为该专业的两个护理班,分别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共50人,对照组50人。实验组学生在优化路径指导下,接受了更新的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法和增加的实践环节;而对照组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对比,以及学生和患者反馈的定性数据,分析优化路径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提升效果。

3.2.1实践过程

实验组在课程中增加了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和小组讨论等互动教学方法,注重实际临床情境的模拟。例如,学生分组扮演患者和护理人员,练习与患者沟通和情感支持技巧;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针对案例分析如何支持焦虑患者等场景展开深入讨论。实习阶段,实验组学生被要求定期与患者交流,以掌握患者的心理和情绪需求,并进行详细的沟通记录。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并提供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改进沟通和情感支持的能力。

3.2.2实践结果

通过职业素养量表对两组学生的沟通能力、情感支持和团队协作等维度进行评分,量表满分为100分。实验前两组学生在沟通能力、情感支持、团队协作的平均分分别为:实验组52分、49分、54分;对照组51分、48分、53分。经过一学期的优化路径实践后,实验组学生的各项评分显著提升:沟通能力平均为84分,情感支持为81分,团队协作为85分。而对照组变化不大,评分分别为:沟通能力56分、情感支持54分、团队协作58分。

定性数据方面,收集到的患者反馈显示,实验组学生普遍在沟通时表现得更为细致、耐心,能够体察患者的情绪波动,提供情感上的安慰与支持。一位患者在访谈中表示:学生们更加关心我的感受,交流时会仔细倾听,也会用简单的语言安慰我。此外,实验组学生在反思日记中提到,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自己在实际临床中更自信,并能够更好地应对患者情绪需求,感受到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

3.3 职业素养提升的具体表现

通过观察课堂表现和实习记录,能够直观展示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提升。首先,在沟通能力方面,经过优化路径的教育后,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倾听能力和情感共鸣意识。例如,在患者表达焦虑情绪时,学生能够耐心倾听,并用温和的语言回应,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和支持。其次,在心理支持方面,学生学会了识别患者的心理需求,在面对患者情绪波动时能够保持冷静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在实习期间,学生能够积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安慰,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在团队合作意识方面,优化路径的实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更能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能够主动与同事分享信息、共同制定护理计划,展现出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例如,学生在护理小组中能够合理分配任务,积极参与讨论,对同伴的建议给予尊重和反馈。这样的团队合作意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增强了学生对团队工作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环境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团队并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文关怀教育路径的优化,提出了教材更新、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环节增强和教师素质提升等具体策略,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研究结果显示,优化路径在提升学生沟通能力、情感支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学生在面对患者情绪和心理需求时表现出更强的应对能力,并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实际需求。这些变化表明,系统化、实践性强的人文关怀教育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他们在未来护理工作中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解红.高职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21.DOI:10.27272/d.cnki.gshdu.2021.006216.

[2]沈芳芳,代红涛,张瑞星.河南三所高职院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3,36(03):223-229.

[3]卢冬梅.南宁市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0.DOI:10.27036/d.cnki.ggxsu.2020.000901.

[4]云志宏,刘淑艳.融入人文关怀理念的高职护理专业用药护理教学改革策略[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2,44(S1):96-97+101.DOI:10.16343/j.cnki.issn.2095-512x.2022.s1.050.

[5]施芊妤.基于仁学思想的高职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D].苏州大学,2020.DOI:10.27351/d.cnki.gszhu.2020.00418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