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自我指导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刘姝含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自我指导作用。通过分析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自我评估与反馈机制以及“党建+课程”模式等具体实践案例,揭示了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引领与支持作用。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优化党建工作的有效路径,包括完善评价体系、创新教育形式、强化队伍建设及动态对接学生需求,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表明,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备重要的指导价值,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提供了持续支持。


关键词

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指导机制;课程思政;教育创新

正文

引言

在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和多元化思想日益扩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高校党建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在教育系统中贯彻思想政治方针的核心途径,不仅具有引导高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责任。然而,在实际运行中,高校党建工作如何真正有效地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发挥自我指导作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课题。本研究的核心在于探讨高校党建工作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扮演自我指导的角色,进而形成一种由党建工作自身提供支持、反馈和调整的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长效保障。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梳理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分析党建工作如何通过自我评估、反馈机制、创新融合等手段实现自我指导,并借助实际案例探讨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1 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国家教育方针的执行者和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核心力量,党建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既关乎整体教育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高校能够形成坚实的政治导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1.1 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基本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政治引导,即通过党建工作的推进,使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其次是理论教育,高校党建工作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党史学习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学习途径,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最后是党性修养,通过党组织活动和党内生活,让学生党员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责任意识。这些基础作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底层支持,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2 党建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合作用

党建工作不仅是独立的教育工作,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起到整合作用。首先,党建工作通过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推动课程思政,将党的思想引入到不同学科的教育内容中。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党建元素,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校园党史展览、主题讲座等,构建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此外,党建工作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注重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思想引领作用。这种整合作用强化了党建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贯穿校园生活的隐性课程

1.3 高校党建工作的独特优势

高校党建工作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显著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首先,党建工作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有效调动校内外资源,邀请优秀的党员干部、校友党员开展讲座或分享,形成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其次,党建工作在组织引领上具有独特的动员力,能够通过党组织的力量,组织各类政治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视角中理解国家政策和社会现象。再次,党建工作在思想塑造上具有深厚的感染力,通过党建活动、党课教育等途径,在学生心中种下红色种子,从而培养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人。总之,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独特的优势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2 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指导机制

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自我指导的关键角色。这种自我指导机制不仅是党建工作的内在驱动力,更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优化和发展的保障。通过自我评估、教育反思、反馈机制等方式,党建工作在高校中形成了一个自我监督、自我调整、自我提升的闭环系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与实效性提供了重要支持。

2.1 党建工作的自我评估与调整机制

自我评估是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自我指导的基础。通过定期的自我评估,高校党建工作能够及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例如,某些高校每学期会召开党建工作总结会议,集中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学生党员、党组织在思想引领中的表现。这样的评估机制不仅关注党建工作的成果,还关注其过程中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反馈,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调整,确保党建工作始终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思想需求。这种自我评估机制的存在,能够让党建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真实需求,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更加精准有效。

2.2 党建引领下的自我教育与反思机制

自我教育和反思机制是高校党建工作中另一重要的自我指导手段。高校党组织在党建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党员加强自我教育,增强党性修养。通过定期的党课教育、党性分析会等活动,学生党员不仅能够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反思,以此增强自我认知。例如,一些高校会组织学生党员定期召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会,通过党员之间的反馈,帮助彼此发现不足,进而改进自身。这种自我教育和反思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党员个人素养的提升,还能够通过党员示范带动更多同学的思想进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群体中的深入开展。

2.3 党建工作的反馈与完善机制

党建工作的反馈与完善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指导作用提供了重要保障。高校党建工作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思想政治需求和党建工作成效的反馈信息,确保党建工作的有效性。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党组织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问题和实际需求,从而对党建工作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例如,某高校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兴趣不高,于是调整了教学方式,增设了更加生动的案例分析和互动式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同时,党组织也会将党建工作成效的反馈作为考核的一部分,形成对工作目标的监督和完善机制。这种反馈机制有助于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保持生机与活力,使其在不断的改进中强化自我指导功能。

3 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某高校为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新性地提出了党建+课程的教育模式,将党建工作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该模式旨在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党的理论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高校首先挑选了一批党员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这些教师在课程中融入党的基本理论、国家时事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通过与专业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的背景下理解党的思想。例如,在该校的经济学课程中,教师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展开讨论,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这一政策的背景、意义及实施中的挑战。同时,课程设置也鼓励学生讨论如何以专业知识助力国家发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党的政策理解。这种党建+课程模式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自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为了确保党建+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高校还建立了多种反馈机制,收集学生的课堂体验和思想反馈。例如,通过定期开展课程评估、课后座谈会等方式,党组织可以了解学生对党建内容在课堂融入度、教学效果的反馈情况。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学习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生硬枯燥,而是结合专业背景更具实际意义和感染力。通过这种反馈,教师在后续课程设计中逐渐优化了内容,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良性互动。

尽管这一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不少教师在尝试将党建内容融入课程时,遇到内容生硬、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兴趣不足。对此,高校通过专题培训、教学研讨会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课程设计和内容整合能力,使得党建内容在课程中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接受度。

通过党建+课程模式的创新实施,该高校实现了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深入融入,逐步构建了党建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党建工作具备了自我指导作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了良好的反馈和调整机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实效性。

4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自我指导作用的路径探索

4.1 完善党建工作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党建工作自我指导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包括学生思想素养提升、课程思政成效、党员教师引领作用等在内的评价指标,高校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党建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影响。定期的评估数据能帮助党组织及时识别工作中的不足并迅速调整,确保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保持正确方向。

4.2 加强党建工作的创新与融合

创新与融合是党建工作焕发活力的关键。高校可以尝试将党建内容与现代科技、文化活动相结合,例如通过线上党建教育平台、党建主题的互动课程、VR技术呈现红色历史等形式,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这样的创新不仅丰富了教育形式,还使党建工作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3 优化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对党建效果至关重要。通过加强党务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确保他们能够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入党建内容。此外,高校可以建立定期学习和交流机制,使党务人员能不断适应新的教育需求,更好地引导学生思想成长。

4.4 促进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需求的动态对接

高校党建工作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内容与形式,以回应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政治需求。例如,党组织可以通过定期调研学生的思想关注点,从而在教育内容中加入更多贴合学生生活和职业规划的内容。这种动态调整能确保党建工作始终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持续引导学生的思想成长。

5 结论

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核心的引领和指导角色。通过不断完善自我指导机制,党建工作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为学生思想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方向和价值支撑。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自我指导机制及实践案例,探讨了党建工作在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了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完善评价体系、创新教学融合形式、优化党建队伍建设以及动态对接学生需求,均是高校党建工作保持生机和高效指导的关键措施。党建工作的自我指导作用,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持续推动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价值认同,为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左莉.构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体系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8):98.

[2]杜颖.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7):268-269.

[3]刘子钰.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策略[J].鄂州大学学报,2024,31(04):11-13.DOI:10.16732/j.cnki.jeu.2024.04.003.

[4]孙建荣,巩乃鑫.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双重逻辑[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09):54-57.

[5]蔡胜男,冯立顺,武珊珊.高校学生党建样板支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23,39(04):89-9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