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职院校对现代建筑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焦文俊1 陆琳琳2 杨一杰1

1.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2.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高职院校现代建筑行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旨在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提升和校企合作等策略,提升高职院校培养建筑行业复合型人才的质量。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更好地契合现代建筑行业的需求。然而,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实训设施管理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改进。未来,高职院校应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注重个性化教育,培养具备新质生产力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建筑行业;人才培养

正文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职院校对现代建筑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2024SJJX012②建筑智能化背景下工程管理数字化技能培训研究 课题编号:2024SJJX010

引言

现代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技术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对具备新质生产力相关技能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创新思维推动下的新型生产力形式,已成为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通过教育模式的改革来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培养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具备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建筑人才。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其能够更好地契合现代建筑行业的需求。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提升、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策略研究和实践分析,本文希望为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参考。

1 新质生产力的概述与应用

1.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指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创新思维所推动的生产力形式。它区别于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数据共享、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包括高效率、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等,这些特征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生产模式,推动了各行业的转型升级。

1.2 新质生产力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在现代建筑行业中,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尤为重要。其涵盖了建筑信息建模(BIM)、智能建造系统和绿色建筑等方面。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建筑设计和施工的效率与精度。通过三维建模和信息共享,BIM技术使得设计与施工各阶段的信息更加透明,减少了返工和浪费。智能建造系统则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管理平台,提高了建筑施工的精度与安全性。与此同时,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也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显著降低了能耗和资源浪费。

1.3 新质生产力对高职院校教育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到这些新兴的生产工具和理念。首先,教学内容应注重新质生产力相关技术的引入,如BIM软件、智能建造工具的使用等。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实践环节,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企业实习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通过整合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现代建筑行业培养出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现代建筑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

2.1 现代建筑行业的特点

现代建筑行业呈现出高度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特点,这些特征深刻影响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筑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都在不断进行数字化转型,BIM技术、物联网和智能化管理系统逐步普及。与此同时,建筑行业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推动了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这种变化使得建筑行业的工作内容更加复杂,需要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数据分析等,这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2.2 建筑行业对高职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建筑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使得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建筑类人才需具备广泛的能力,包括技术技能、管理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环保意识。首先,建筑信息建模(BIM)和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行业的标准技能,这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其次,现代建筑项目的复杂性也对项目管理和跨学科协作能力提出了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随着绿色建筑的推广,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成为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需在教学中融入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2.3 高职教育在应对新需求中的问题

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开始更新其课程体系,引入BIM等新兴技术,但整体上对新质生产力的重视程度和教学覆盖率仍有不足。首先,一些院校的设备设施滞后,难以提供学生学习所需的先进工具和软件,使得学生的技能无法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其次,师资力量在新质生产力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仍不够充分,部分教师对新兴技术的掌握有限,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全跟上行业前沿。再者,课程设置与现代建筑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而实践机会不足,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理论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这些问题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难以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无法满足现代建筑行业对技术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3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3.1 课程体系的重构

为了使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契合现代建筑行业的需求,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引入新质生产力相关内容。具体来说,课程应涵盖BIM软件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智能建造等技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设置与行业紧密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此外,校企合作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授课,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行业导向,使课程内容更加贴合行业需求。

3.2 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和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特别适合建筑类课程的实践训练,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校可以设置智能建筑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运用BIM技术进行设计和模拟施工,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翻转课堂则可以通过在线学习与课堂讨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课前掌握基础知识,课堂上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与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3.3 师资队伍的能力提升

师资队伍的能力是实施新质生产力教学内容的关键。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组织教师到建筑企业进行培训和实践,提升他们对新质生产力工具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此外,学校可以外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弥补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师资力量的不足。通过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学习到行业中最新的知识与技能。

3.4 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建筑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例如,与企业合作开设企业订单班,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际项目,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建设具有BIM和智能建造设备的实训基地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校内接触到与行业接轨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4 案例研究与实践效果分析

4.1 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本文以某高职院校与当地一家知名建筑企业的合作为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该合作项目中,学校与企业联合开设了智能建筑技术课程。企业派遣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担任课程的客座讲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前沿技术。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某智能大厦的BIM建模与施工管理模拟工作。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对BIM软件的应用,掌握了三维建模和施工管理的核心技能。这一合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BIM技术的掌握,还使他们了解了实际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就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项目,大大提升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4.2 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效果

某高职院校新建了一座集BIM教学、智能建造技术实训于一体的实验基地。该实训基地内配备了先进的BIM工作站和虚拟现实设备,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施工模拟和设计调整。通过模拟真实的施工场景,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提高了对建筑施工全过程的理解。在最近的一次学生评估中,实训基地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的理解,学生反馈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学校还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技术,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不同的建筑项目,从而更好地理解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基于先进技术的实训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动手实践机会,提升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3 学生能力提升的评估

为了评估新质生产力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本文对参与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实训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相较于未参加此类课程的学生,参与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在建筑信息建模(BIM)操作与智能施工管理方面表现优异。某毕业生在校期间曾参与BIM建模项目,其后在一家建筑企业顺利获得BIM工程师的岗位,并在半年内完成多个项目的建模工作,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4.4 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尽管这些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需加强,一些企业对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合作效果有限。部分企业认为参与教学会增加成本和时间投入,从而对合作保持观望态度。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加强沟通,明确双方的利益点,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增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部分设备由于缺乏维护或使用不当,无法正常运转,影响了教学质量。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和管理机制,确保实训设施的正常运行,以保障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学习和实践。针对这些问题,未来需要在校企合作模式和实训基地管理方面不断改进,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职院校现代建筑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总结了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师资能力提升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了实践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使其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现代建筑行业的需求。然而,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实训设施的有效管理仍是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未来,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行业适应性。同时,学校也应重视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建筑行业输送更多具备新质生产力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杰,骆媛媛,陈延东.智能建造背景下高职建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08):57-61.

[2]李彦花,茹华莎.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J].住宅与房地产,2024,(17):19-22.

[3]黄海波.“双碳背景下高职建筑类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华章,2024,(04):60-62.

[4]刘霞.新基建背景下建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19):4-6.

[5]张永强.人才链匹配产业链视域下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安徽建筑,2023,30(02):115-117.DOI:10.16330/j.cnki.1007-7359.2023.2.0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