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养中的大思政课程融合策略分析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张金凤1 宋艳1 徐晓云2

1.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2.河北丰润车轴山中学,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

在高职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养的背景和大思政课程的内涵,探讨了如何在大思政课程中有效融合文化自信教育,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文章提出了从课程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及完善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大思政课程与文化自信培养的深度融合,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通过这些策略,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既有技能又有文化认同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大思政课程;融合策略;教学实践

正文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多样性的日益凸显,文化自信逐渐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中国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是国家战略需求,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有限,文化自信培养效果不显著。为此,将大思政课程与文化自信培养有机融合,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方向。大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具备多学科融合的优势,其教育内容与文化自信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大思政课程的内涵与作用,探讨在高职院校中如何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等方式,推动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实施,并提出相应的融合策略,以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养的实际效果。

1 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养的背景与意义

1.1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认同和信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文化自信不仅仅关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同,还影响对当代文化价值的理解和对未来文化发展的信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使其在未来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1.2 高职院校培养文化自信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文化教育的比例较低。然而,文化自信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至关重要,因为他们不仅需要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文化素养,以在复杂的社会和工作环境中游刃有余。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对中华文化认同感不高,导致文化自信不足。通过大思政课程与专业学习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将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结合,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

1.3 文化自信在高职学生中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更多倾向于西方流行文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较低。此外,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负面认知也影响了学生的文化自信,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对文化教育缺乏兴趣和主动性。同时,现有课程设置中,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学生难以通过课程学习提升文化自信。

1.4 培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将其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文化自信的提升,学生不仅能够增强个人的综合素质,还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具备更强的竞争力。高职院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要通过课程设置加强文化教育,也要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

2 大思政课程与文化自信培养的理论基础

2.1 大思政课程的定义与内涵

大思政课程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通过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紧密融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系。大思政课程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还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融入,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和深度渗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不同学习场景下都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学习,而传统思政教育常与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脱节。大思政课程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大思政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现有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思政课程体系主要集中于思政理论课程上,课程内容多以政治理论为主,重点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史国情等。然而,这种课程形式往往较为抽象,且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职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此外,大多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够深入,思政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主体性。

在部分高职院校,也开始尝试将大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结合。例如,在旅游管理、机械工程等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自信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同时,一些学校通过红色旅游、文化创意项目等实践活动,探索文化自信的教育方式。这些尝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大思政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实施深度仍有待提升。

2.3 文化自信与大思政课程的关系

文化自信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而大思政课程为文化自信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文化自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关键在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认同。通过大思政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将文化自信的教育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和专业技能教育中,使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例如,在思政课程中,可以通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故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同时,在专业课程中,也可以融入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案例与实践,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例如,在设计类专业中,可以开展中国传统工艺的创新项目,鼓励学生通过设计表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2.4 大思政课程与文化自信培养的具体策略

为了在大思政课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学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例如,在旅游管理课程中,可以设计关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专题,让学生在学习旅游管理技能的同时,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多样化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方法增强学生对文化自信的体验。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与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红色文化旅游、非遗技艺传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最后,学校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线上思政课程资源和文化教育素材,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参观历史文化遗址,体验传统节日,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 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养中大思政课程融合的实践策略

3.1 课程设计与文化元素的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课程设计。教育部门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可以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在技术专业如建筑或设计中,引入中国传统元素的学习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自信地展现和传承本国文化。通过项目式学习和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应用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他们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文化自信。

3.2 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加强文化自信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和互动式学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如访问历史博物馆、参与文化遗址保护项目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此外,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也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通过模拟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或者重现历史事件,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3.3 校企合作中的文化自信教育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将文化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的平台。高职院校可以与文化企业、文旅机构等合作,开发实习项目,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深入了解并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文化旅游公司实习,参与策划传统文化节或文化展览活动,这样的经历不仅能增强其专业能力,也能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其文化自信。此外,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与当地手工艺企业合作,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这不仅帮助学生实践他们的设计技能,也让他们在创作中体会和传承文化精髓。

3.4 完善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在文化自信培养中,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测验,应该引入基于项目的评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能得到关于专业技能的反馈,也能从文化理解和应用的角度得到评价。

例如,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的文化项目的展示和报告来评价他们对文化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如何将文化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过程,也可以促进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4 大思政课程与文化自信培养融合中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尽管高职院校在大思政课程与文化自信培养的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首先,课程内容的创新不足是一个显著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思政课程依然侧重于理论讲授,课程内容过于抽象,缺乏与学生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实际案例,这导致学生难以在学习中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意义。同时,教师在文化自信培养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待提升,一些教师对如何将文化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存在困惑,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学生对文化自信的理解较为浅显,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他们往往觉得文化自信与自身职业发展无直接联系。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加强课程内容的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专业课中融入更多与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实际案例,使文化自信的教育更具实效性。其次,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帮助教师掌握融合大思政课程与文化自信的教学策略,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文化主题实践、文化创意设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参与中加深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这些改进措施,高职院校可以更有效地将大思政课程与文化自信培养结合起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5 结论

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而大思政课程的融合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活动、校企合作等多元化的融合策略,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然而,现阶段的融合工作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亟需在课程创新、教师能力提升和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未来,高职院校应在文化自信培养中不断深化大思政课程的作用,助力学生成长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文化自信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松.“大思政课视域下家校社企协同培育文化自信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24,(04):59-62.DOI:10.16309/j.cnki.issn.1007-1776.2024.04.013.

[2]尹露露.“大思政课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培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3):84-87.DOI:10.16145/j.cnki.cn23-1531/z.2023.03.025.

[3]王以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文化自信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03):184-187.

[4]余文砚.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讲好大思政课”[J].当代广西,2023,(01):34.

[5]林小燕.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J].海峡科学,2020,(08):73-7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