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思考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乔兴燕

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吕梁 032300

摘要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高职大学语文自身的学科优势,将大学语文与思政要素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利用和节约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充分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转变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大学语文思政课程的实施和发展,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正文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各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2020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课程思政的纲领性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规划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布局,以进一步落实“门门讲思政、人人讲育人”的工作目标。大学语文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及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因此,本文从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理解和大学语文思政课程的具体实施以及效果评估两大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1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的首要作用在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课程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逐步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这些品质不仅能促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更能帮助他们在未来社会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课程思政的另一个关键作用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它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其中的思想价值。这种教育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也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推动他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1.2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打破了二者相互分离的局面,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担负起育人职责,并通过每门课程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这样的教育模式既能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程内容,又能在教学中实现思想价值的隐性教育,从而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将思想政治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知识背后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激励他们积极学习。此外,课程思政也促进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丰富课程内容的层次感和感染力,以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

1.3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在于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专业技能,还强调全面的思想道德品质。课程思政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有担当、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毕业生,这些人才不仅能够在专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还能为社会和谐与国家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课程思政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以及奉献精神,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体现出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态度。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以良好的公民身份和社会责任感影响周围人,从而在更广的范围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通过课程思政培养的毕业生,将不再只是被动的专业知识获取者,而是具有社会责任、法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助力社会的长远发展。

2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中,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它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叠加或机械的思政内容灌输,而是一种深度融合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通过发掘课程的思想价值,强调知识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将学科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进而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要求教师结合文学作品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思想启发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等思想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课程思政不仅使知识传授更加有深度,还通过思想价值的传递,实现“育人”与“育才”的和谐统一。

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

“大学语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有很多优势,高校教师要着重从充分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大力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实施和发展。

3.1充分深入挖掘“大学语文”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

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或者由于专业课和就业的压力,或者由于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原因,而受到了学生的忽略。实际上,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具有其他课程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大学语文中囊括了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门类繁多,内容丰富,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资源,应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要素,如通过对西北工大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生活、学习实际,可以从宏观上梳理出其中包含的“人文修养”、“文化自信”、“社会担当”、“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忠诚、自信、博爱等精神和情怀,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人文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提高人文修养。从孔子《论语》中的“仁者爱人”感受以人为本的平等博爱精神;从《蒹葭》中朦胧美好却不可及的“所谓伊人”,引导学生对美与理想的不懈追求;从《中庸》的“慎独”思想中学会通过加强个人的自觉性来修养养性;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中感受强烈自信与豪迈;从苏东坡《定风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去感受苏东坡虽坎坷却诗意豁达的人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观。

提升文化自信。从几千年前的优美诗集《诗经》中抑扬顿挫的音律,到国学经典中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经典,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感受中国诗歌独有的意境美、韵律美、人情美,体悟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内涵。

勇于社会担当。从屈原的《九章哀郢》“何百姓震愆”,到李斯的《谏逐客书》,到司马迁的《史记》,到杜甫名垂千古的”三吏三别”中对“安史之乱”期间百姓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对社会忧患的深刻思考,感受爱国忧民的高尚人格和宽广胸怀,对后世知识分子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结合仁人志士的人生经历和经典作品,联系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体会他们忧国忧民、无私奉献的情怀,激励将个人的进步和发展与社会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逐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家国情怀。从《礼记》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与国家的兴治相结合,到陆游临终诗作《示儿》中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关切,到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国效力的决心,到岳飞《满江红》的慷慨悲壮,到现代诗人艾青满怀深情的《我爱这土地》,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身上都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爱国诗人和英雄的诗作和事迹,感受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人格魅力。

3.2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面对大学语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的新课程观,大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各方面的学习。首先要不断加强本课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功能,注重前后知识的系统化。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思想政治觉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以最先进最丰富的理论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强对学科课程思政的认同感,自觉将大学语文与思政元素内容相结合。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了解,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兴趣点,避免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如教师在讲解屈原的《橘颂》时,可以采用多媒体配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分角色对话的形式来展示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师生通过对角色对话时的语气、表情、肢体语言等细节的反复分析和调整,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和激情澎湃的诵读中受到感染,感悟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传承清正廉洁风气。教师还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密切衔接点和联系,加强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如讲解《牡丹亭.》中超时空的爱情观时,打破传统的讲授法,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音乐中的唱法和舞台道具的设计来进行表演,让学生在积极准备的过程和成果展示中感受语文的人气气息。总之大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大胆地创新,特别是小说、戏剧等作品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精神和思想上受到鼓舞和提升。

4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估

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估是确保大学语文课程达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评估可以从学生、教师和课程三个层面展开,以全面了解课程思政的实际成效和改进空间。

4.1学生层面的评估

在学生层面,评估包括知识掌握、价值观塑造、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知识掌握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衡量,重点关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内容的把握。对于价值观的塑造,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变化,结合问卷、小组讨论和个人访谈等方式,判断学生是否具备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等积极价值观。

学习态度与参与度方面,可以从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参与和小组合作中观察学生的投入程度。学生对课程思政主题的阅读量和思考深度也可反映其兴趣和接受度,成为衡量参与积极性的关键指标。

4.2教师层面的评估

在教师层面,评估内容包括教学方法、内容整合度和教师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关键。教师在课堂中的案例应用、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实践教学的开展,均需能够有效融合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兴趣。

其次,教学内容的整合程度也很重要,需要保证思政元素与语文知识的自然结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师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人文精神和社会担当,避免单纯灌输知识,使教学更具实效性。此外,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需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深化课程的育人效果。

4.3课程层面的评估

课程层面的评估可从课程目标达成度和课程影响力入手。课程目标达成度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方面的提升是否符合课程思政的预期。例如,学生是否在情感上形成了对国家的认同,具备基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成果、考试成绩和实践报告等方式可以有效评估目标达成情况。

课程影响力评估侧重于课程对校园文化的贡献和社会正面反馈。例如,学生作品在校园内的传播、思政主题的关注度等,都能反映出课程思政的积极影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课堂成效上,还对学校整体的教育氛围有积极推动作用。

4.4建立多元化评估体系

为确保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需构建多元化评估体系,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估,采用考试、问卷、访谈、实践作品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多种方式的数据收集,可以更全面、客观地呈现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同时,学校可邀请领导、专家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估,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结论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估对保障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实践至关重要。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有效反馈机制帮助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使大学语文不仅成为知识课堂,也成为思想引领的阵地。

参考目录:

[1]陈亚超.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J].汉字文化,2020(34)

[2]宗爱东.课程思政:一场深刻的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9.

[3]黄三平.“三生教育”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探究与实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7(05):15-18.DOI:10.13775/j.cnki.cn61-1472/g4.2023.05.004.

[4]吴丹,马晖,唐国伟,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探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4):68-70.

[5]邹秀荣.立体化构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1):50-53.DOI:10.13396/j.cnki.jsict.2023.01.00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