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匠人之心 传劳动之行
摘要
关键词
小工匠精神 劳动教育 劳动品质
正文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认为:“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的劳动劳动习惯和技能,不仅是生活使其然,而且与幼儿体力、智力、道德和美感的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劳动教育,不但可以充实涵养幼儿的主体精神世界,还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在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更能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劳动精神。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园地处历史悠久的“七里山塘”附近,是苏式生活的体验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其浓重的匠人气息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教育资源,由此挖掘山塘资源与课程游戏化相融合,形成特色活动,传承山塘文化。习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即生活”,裴斯泰洛齐提出:“劳动创造生活。”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将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融入幼儿活动,让幼儿了解传统匠人,体验从祖辈沿袭至今的劳作项目,涵养劳动情感。
一、深挖——探秘山塘,邂逅工匠精神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领域的。换言之,工匠就是从小学徒而终身从事某种工作的人,由此工匠精神的培养也要从幼儿开始启蒙。
1.挖掘匠人素材,明确工匠内涵
“资源即经验”,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对幼儿积累劳动经验、培育劳动情感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在山塘街上有传统炒制的蜜饯、茶叶、糕团等,有捏面人、吹糖画、制风筝等传统工艺制品,还有评弹评书、摇橹船……承载着浓浓的匠人气息。以实地走访、调查收集等活动,近距离体验感受大师的工匠魅力。开启山塘之旅,寻访苏作艺人,收集影视资料,从山塘之味、山塘之景、山塘之韵形成资源地图,从中筛选适合幼儿的山塘匠人资源,分层分类,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除了带领幼儿了解感知山塘街上的工艺品、博物馆等,我们还走进百年老校山塘中心小学,开启研学文化之旅,充分利用与我园劳动课题契合的“苏派盆景苑”、非遗匠人“皮老虎”、“吴中第一狮”、“苏式老宅”等资源,开展园本课程活动,来传承、延续、创新、保护历史文化之韵。
2.梳理绘本资源,再现劳动表达
充分挖掘绘本资源,供幼儿进行自主阅读,形成园本图书目录和课程资源包。在区域中开展多元化的阅读形式,将绘本故事和生活相结合,幼儿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再现山塘匠人劳动场景,合作自制山塘图书、连环画等。通过绘本向幼儿表达劳动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尊重劳动,热爱山塘。
3.构建园内环境,凸显山塘印象
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隐性资源,以自然渗透式劳动活动为核心,进行环境改造,创设适宜的环境支持幼儿主动参与劳动,体现幼儿视角、儿童立场。从唯勤唯俭、低碳环保、儿童本位出发,打造一步一景。如用旧床板搭建饲养区围栏,将旧木椅刷新彩绘,与农院结对,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地搬迁工作,共画小桥流水人家的山塘墙绘,幼儿还将山塘元素融入环境创设中,园内随处可见山塘缩影。利用室场、走廊、拐角、花坛等空间,创设让幼儿可以走进去、动起来、留痕迹的活动体验场所。如印染坊、陶泥馆、织布裁衣、食育厨房等,儿童置身于真实、古朴的劳动情境之中,让童心在体验中浸润和发展。
二、沉浸——知行合一,收获劳动心性。
“经验即成长”,通过劳动活动支持幼儿成为快乐、自信的劳动者、探究者,在感知、探究、体验中实现经验的不断建构与发展。在劳动课程的架构中以“慧劳动,享生活,塑品格”作为园所理念指引,以园本教研为抓手,以“尊重兴趣、源于生活、基于经验、自主选择、着眼发展”为核心,形成自然、多元、丰富的生活劳动、山塘艺人职业体验传承等活动,增强劳动意识,丰富劳动技能,感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品质。
1.在思维碰撞中梳理劳动价值和内容
虞永平教授说“劳动是幼儿综合的学习”,其中兴趣、专注、坚持、反思、创造等品质就是幼儿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以前期探秘山塘的经验,多次对照《指南》针对我园幼儿的劳动现状进行研讨,从劳动的具体行为、意识强弱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加以分析,明确劳动教育价值,形成图表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劳动不仅可以提升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品质发展,提高责任感等,进而结合山塘资源梳理出幼儿劳动的具体内容,为我园开展劳动活动指明了方向。
2.在自由自主中丰富劳动认知和技能
多样化的体验活动,是幼儿直接感知、提升经验的重要途径。基于幼儿的兴趣,把山塘文化和劳动工匠内容融入幼儿游戏活动中,注重活动的趣味性。从品尝山塘街上传统炒制的蜜饯、茶叶、糕团到园所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食育教育文化。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清明做青团、端午做粽子、霜降做柿饼等,让幼儿体验劳动中收获的成功与快乐,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不断的传承下去。我园开展了山塘特色课程故事,如传统美食“青团子”,“玩转十二生肖”,走访生肖博物馆,设计生肖邮票、捏十二生肖等。将山塘苏作工匠融合在区域活动中,如进行刺绣、制作木刻年画、制作绿豆糕、建构山塘桥等,让幼儿在富有教育价值的山塘艺人传承劳动中发展劳动素养,让童心在山塘文化中浸润与发展。
3.在愉悦创造中提升劳动意识和情感
山塘街上的人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调查他们的职业、所使用的劳动工具,进行职业体验。在小小泥瓦匠活动中,幼儿在泥地里建造“山塘小屋”,进行小屋选址、建造小屋、设计屋顶、安装大门等一系列建筑劳动。在种植活动中精心照顾植物,观察植物在生长,蔬菜成熟后进行采摘活动,感受劳动的辛苦,体验收获的快乐。在山塘美食坊中,幼儿带着“怎样能做得更好”的目标开展游戏,以“好厨师的标准”、“如何做好收银工作”、“什么是最佳服务员”进行每周最佳评选。今年幼儿尝试进行自主分餐,餐后劳动,同时做好光盘宣传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最好。幼儿在多样的游戏情境中获得劳动技能,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同伴合作能力。
三、融合——内化于心,劳动外化于行
生活即教育,劳动出真知。幼儿在劳动过程中,不是纯“劳动”,而是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持续性的活动。充分发挥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联动,拓展劳动形式,形成“山塘娃”劳动意识,做传承山塘文明的小使者。
1.古今演变,劳动加把“犁”
在劳动中利用一些工具,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探寻山塘街上古时与现代劳动工具的演变,从手工缝补到缝纫机,从手工刻刀到机器打磨笔,从传统扫把到吸尘器……感受时代的发展。幼儿探索不同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依据其工作原理,进行劳动工具模型亲子制作,还化身为小小科学家,设计未来的劳动工具,感受劳动人民的创造性。
2.巧心劳手,服务你我他
着眼生活资源,幼儿置身生活真实场景中开展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劳动教育逐渐沉淀为幼儿的行动自觉,由自我服务逐渐学会服务他人。幼儿制定家务劳动计划,合理规划每天的劳动事项,采用“积分奖励制”,根据劳动的难易程度,与幼儿商议设置积分等级,对坚持完成劳动任务的幼儿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形式让每位幼儿都能因为劳动收获满足,进一步形成持续参与劳动的兴趣。在一次次地劳动中懂得珍惜时间;探索快速整理建构材料的方法,收获合作的快乐。进行沙水池、户外玩具的清洁整理等服务校园,在家整理衣物、玩具,挑拣蔬菜、端菜、做小点心等服务家庭。将生活劳动小妙招做成展板,在山塘社区进行推广,做好“劳动小使者”,幼儿在活动中丰富经验,提高技能,体验辛苦,收获成就。
3.责任担当,致敬劳动者
从身边做起,为社会服务。在小区里清洁运动器械,擦拭楼道扶手,清除小广告等,随处可见山塘娃的身影。在“垃圾分类小卫士”中到山塘街进行垃圾挑选再分类活动,体验环卫工人的辛劳。在节日中传唱劳动歌曲,在歌唱《劳动最光荣》、《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纺织姑娘》中弘扬劳动精神,给身边的警察、医生、社区工作者们送上温暖,向周边的劳动者致敬,幼儿在丰富的劳动实践中提高了劳动素养。
劳动,不等同于劳动教育。我们进一步钻研课程的设计与推进,在务实研究中形成更加完整、丰富、科学的幼儿劳动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的开展劳动活动,让幼儿在山塘文化的熏陶中,沉浸式体验劳动全过程,成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山塘劳动娃。
参考文献:
1.宗颖.劳动场域里的活泼泼生长[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2(09):14-16.
2.经柏龙,周佳慧.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思想之精髓及其解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5(01):117-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