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构建探索—基于日本学校教育中“主动的・对话的深度学习”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贺颂凯

(西华大学 音乐与舞蹈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039)

摘要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音乐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印发,新一轮关于音乐课堂构建的讨论必将在教育者当中进行。本文旨在从日本学校教育中“主动的・对话的深度学习”中得到启发,对我国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校音乐课堂的构建上进行探索。


关键词

艺术课程标准;中小学音乐课堂;日本音乐教育;课堂构建

正文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人才引进项目“社会资本理论与音乐教育活动的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W222437)资助项目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较于2011年版,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内容上,都有了一定的优化。这无疑将影响到今后学校教育的发展,也是我国对于艺术课程发展的又一次全新的探索。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而言,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优化音乐课程结构,如何构建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从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7年3月颁布了新版《学习指导要领》,其中明确提出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实现学生“主动的对话的深度学习”需要对教育课程进行改善。经过5年的探索,“主动的,对话的深度学习”这一理念已经融入到日本的音乐课堂当中,大量的事实证明这对于学生的发展、素质的培养,以及终身学习等方面有着重要积极的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抽出并分析《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要点后,基于日本学校教育中“主动的,对话的深度学习”这一理念,对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构建进行探索。

 

一、《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要点

1.融合多元艺术

此次《艺术课程标准》将原有的艺术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由此可见,今后的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不仅限于教科书本身,教学过程中应融合多艺术领域,构建艺术一体化的内容体系,让学生了解多种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多元视点。 

2.增强教学指导

《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并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让教师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更强化了关于“怎么教”的具体指导。

此次的修订对教师的教学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前,必须首先自己明确此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想要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学会什么,培养学生什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需要传授体会音乐、表现音乐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真正做到“通过音乐进行教育”。让学生体验与感受音乐美,培养其感性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培育丰富的内心,达到美育的效果。

3.细化学龄阶段

此次修订,在学段划分上进行了细化,将2011年版中第二阶段3~6年级细化为两个学段,形成了四个学段。分别是: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学段8~9年级。

这一改变不仅细化了学校教育的学段,有助于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更解决了我国部分地区五四学制与前《课程标准》学段划分不一致的问题。

4.明确学习任务

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5个学科。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4类艺术实践,涵盖了14项具体学习内容。此外,根据各个学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新增了10项“学习任务”。1~2年级在唱游音乐课程中设置“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4项;3~9年级中设置“欣赏与评述”“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创编与展示”“小型歌舞剧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乐”6项。

其中, “趣味唱游”以趣味化的歌唱游戏方式开展音乐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表演”“合作演唱”“合作演奏”“小型歌舞剧表演”的加入为今后成为“社会人”所需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协调性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发现身边的音乐”“探索生活中的音乐”鼓励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音乐及相关活动进行积极的关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心和亲近音乐的态度。

5.增加课时总比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总9952课时中,艺术课程时长需要达到九年课时总比9%~11%。这已超过外语、历史、物理,是除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外时长最长的课程。由此可见,在国家“双减”的大背景下,减少作业、减少校外培训,鼓励学生参加艺术体育相关活动和发展特长是对美育教育的重视和促进。

由上可知,此次修订对艺术课程的重要性得以明示,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宽,对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而言,如何基于《艺术课程标准》去构建课堂,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才可以让学生能够体会音乐美、培养情操、达到美育的效果,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以下,对日本学校教育中“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这一理念进行说明后,对于音乐课堂的构建提出探索性方案。

二、日本学校教育中的“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

1.什么是“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 

    “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原文:主体的・対話的で深い学び)”是让学生通过教育学习到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社会中进行运用;培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主动的、自主的与他人共同协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且,这些能力可以在今后的实践生活中得以活用为目标。“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是从学习者的视点出发,基于“アクティブ・ラーニング(Active Learning”这一主动的、能动的学习方式而提出的课堂教学的构建与改善思路。

    在强调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 “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的理念中,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到认知,认知后进行运用与探索,这一点与核心素养的理念不谋而合。

    2. 如何实现“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 

    为了实现“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央教育审议会的《答申》中明确指出可以从以下3个视点出发,对学校教育课程进行改善。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深化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主动的积极的学习,为其终身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 从实现“自主的学习”的视点出发。

让学生对学习抱有兴趣,能做到持之以恒,坚持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同时能够与自己的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与人生规划联系起来,可以回顾反思整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与下一个学习活动相联系,且得到运用。

笔者认为,想要实现自主的学习,对学习抱有兴趣是前提;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持之以恒是基础;对于现阶段的学习的回顾反思整理后,与今后的学习进行联系是目的。

(2) 从实现“对话的学习”的视点出发。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老师和自己所处地域间的人以及长者进行对话与互动,从中得到启发与思考,从而拓宽和深化自己的思想。

此点中需要注意到的是,对话与互动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之间,通过与各个年龄阶段和多种多样的人进行交流对话互动,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让不同的思想间进行碰撞,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

(3) 从实现“深度学习”的视点出发。

在自身学习、运用、探究的过程中,基于各个学科的特点,运用此学科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将不同的学科的知识进行串联,并加深理解;将得到的知识与信息进行总结整理后形成想法,从中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并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进行新的创造。

由上可知,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培养多元的视点,将不同学科中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由此可以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及促进其自身的发现与创造。

3.“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的要点

(1)主语为“学生”

之前,日本《学习指导要领》的制定都是以教师的角度出发,告诉老师“教什么”。但是,从此次的《答申》中可以看出,主语由“老师”变为了“学生”。也就是说,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但需要让学生自己对于“学什么”有基本的认知,而且还需要让其认识到“可以什么”。也就是说,学习之后可以得到什么,对于今后的生活及工作有什么用处。只有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才会考虑下一个阶段的问题,也就是 “如何学”。从而才可以促进自身积极主动的学习。

(2)三个视点整体把握并逐个击破

由上可知,想要实现“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可以从“自主的学习”“对话的学习”“深度学习”3个视点出发。并且,这三个视点都是相互关联及相互影响的关系。(见图1)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的构建及教育教学中,需将三个视点进行一体化俯视,把握整体。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抓住各个视点中的重点,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与内容,进行逐个击破。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

 

 

 

 

 

 

 


 

 

 

 

 

 

 

图1:“自主的学习”“对话的学习”“深度学习”的关系

 


三、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构建探索

笔者从《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取出了“融合多元艺术”“增强教学指导”“细化学龄阶段”“明确学习任务”“增加课程总比”5个重点及要点。并且,对日本学校教育中“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进行了说明后,分析了其实现的视点。接下来,将参考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学习指导要领的理解提示》中 实现“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的课堂改善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艺术课程标准》下中学校音乐课堂的构建进行探索性提案。

1.教育教学主体由老师转为学生。

从日本学校教育中“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的理念中我们可以得知,教育教学的主体已由老师转为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因此“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中,关于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意识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前文提到,《课程标准》中不仅让教师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更强化了关于“怎么教”的具体指导。音乐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是应该让学生自己意识到“为什么学音乐”“学音乐可以干什么”“学音乐对于我以后有什么用”等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主动自主的学习,从而让学生思考“如何学习音乐”,而不是“因为有”所以“学”,这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2.基于学生的兴趣,发现的课题设计课程。

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探索心及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构建音乐课堂时,可基于学生的兴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课题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3.尊重学生的想法,基于学生的思考对课程进行展开。

音乐是感性的艺术。因此,对于同一首音乐,不同的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可能都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而言,应尊重不同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表达出对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应基于学生对于音乐的不同感受,灵活的对课程进行展开及深入。

4.鼓励学生交流思考,共同合作。

笔者认为,对话、交流、互动、合作将是今后课堂形式的发展方向。《课程标准》中“合作演唱”“合作演奏”“小型歌舞剧表演”的设置,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音乐教师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思考,进行思维碰撞。

5.明确培养目标,重视并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

教师自身需要明确音乐学科整体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针对《课程标准》中学段的细化,也需要明确各个学龄阶段,不同音乐单元,不同课时的教学目标。并且,此次修订,《音乐课程标准》不复存在,《艺术课程标准》的印发标志着多艺术领域的融合,对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培养将是今后的发展重心。因此,今后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将不会拘泥于音乐本身,如何在音乐课中融入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多元艺术形式,构建生动有趣的,有教育效果的音乐课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果借鉴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经验,音乐与美术的融合上,可以让学生听音乐后用不同的颜色表达出对音乐的感受。并且,说明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是这个颜色,为什么会用这种颜色来表达自己听到的音乐。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及表达力。

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及《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印发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日本音乐教育中“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对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构建进行了探索。课堂构建的过程中,应做到学生为主体这一基本原则;基于学生的兴趣和发现的课题去设计音乐课程;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基于学生的思考对课程进行展开;鼓励学生间的交流思考与共同合作;明确音乐学科培养目标,重视并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做到多学科多视点的融合。

“自主的对话的深度学习”的重视与实现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手段,也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这值得每一位音乐教育者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 缪裴言.日本中学音乐课程概况(上)[J].中国音乐教育,2017(04):34-38.

[2] 任丹萍,赵慧君.日本幼小衔接的政策新动向——以日本2017版《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为蓝本[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07):161-164.

[3] 李燕.《小学学习指导要领(2017年)解说-总则篇》翻译实践报告[D].东华大学,2021.DOI:10.27012/d.cnki.gdhuu.2021.000561.

[4] 李婷婷,王秀红.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动向——文部科学省“学习指导要领”(2017)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9,46(03):103-1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