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概念界定与框架构建
摘要
关键词
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数字化转型;无障碍技术
正文
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2023JXY273)
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及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
1 引言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刻的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经历了教育信息化1.0、2.0阶段的探索,现已步入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2022年,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任务,这标志着教育数字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残障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数字素养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平等获取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更是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包容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信息获取渠道受限、数字工具使用能力薄弱等问题,残障大学生在数字化社会中面临诸多挑战。提升残障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构建针对这一群体的数字素养框架,不仅有助于弥合“数字鸿沟”,也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包容性数字社会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概念界定与框架构建,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下提升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有效途径。
2 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概念界定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字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在数字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然而,残障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数字素养的内涵具有特殊性和独特需求。为了更好地理解残障大学生在数字化社会中的发展路径,有必要首先对其数字素养进行清晰的概念界定。
2.1 数字素养的定义
数字素养一般被定义为个体在数字社会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理解、评估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它不仅包括基础的数字工具使用,还涉及复杂的数字信息处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然而,对于残障大学生而言,数字素养的内涵比一般群体更为复杂。残障大学生在获取信息和使用数字工具时,往往面临更多物理和认知层面的障碍,因此,他们的数字素养需要融入无障碍技术和个性化支持的考虑。
2.2 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
在结合残障大学生的特定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后,本文界定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基本内涵为:残障大学生在数字社会中,具备数字意识与态度,能够通过数字化思维,运用数字工具进行信息的理解、获取、使用、整合和创新,具备安全意识、道德责任感,以及独立运用数字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内涵强调了残障大学生在数字社会中的适应性,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技术使用,还包括对数字伦理、信息筛选和问题解决等能力的综合提升。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国际上对数字素养的研究逐渐从技术应用转向对数字安全、隐私保护和伦理道德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球数字素养框架”强调了数字素养的全球性、包容性以及公平性,这为残障大学生的数字素养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然而,国内针对残障群体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残障大学生这一群体,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通过整合这些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丰富了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研究思路,为构建符合他们需求的数字素养框架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框架构建
3.1 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
数字素养的提升需要综合多方理论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球数字素养框架”强调了数字能力的多维度发展,涵盖了信息获取、技术使用、数字安全与伦理等多个方面。残障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更多物理、心理及技术障碍,因此,他们的数字素养框架必须结合数字无障碍技术、个性化教学支持等理论视角。
3.2 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框架的维度与要素
本文基于残障大学生的数字素养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构建了包含五个维度和十三个基本要素的框架,如图1所示。
![]() |
图1 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框架
3.2.1数字意识
(1) 数字应用意识:残障大学生需要具备对数字技术及应用的认知,了解如何通过数字工具解决日常问题。
(2) 数字创新意识:培养其对数字创新的敏感度,推动残障大学生在数字技术中寻找创新的机会。
(3) 数字安全意识:强调其对数字安全的认识,包括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
3.2.2数字思维
这一维度涵盖了残障大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逻辑分析、问题解决以及系统思考的能力。通过数字思维,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复杂问题,并借助数字工具做出判断和决策。
3.2.3数字知识与技能
(1) 数字知识获取:残障大学生应具备获取和理解数字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无障碍技术、搜索工具等手段有效获取所需信息。
(2) 数字技能应用:残障大学生应掌握使用各种数字技术和工具的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图像处理工具等。
(3) 数字工具使用:强调残障大学生能够使用各种适配其需求的数字工具,如屏幕阅读软件、手势识别系统等。
3.2.4数字创新
(1) 数字信息加工:残障大学生应具备对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2) 数字信息创新:强调残障大学生利用数字资源进行创新,通过数字工具实现创造性表达,如制作多媒体内容、开发应用等。
3.2.5数字安全与责任
(1) 数字安全:确保残障大学生具备在数字环境中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意识与能力。
(2) 数字法律法规:帮助残障大学生了解并遵守数字化环境中的法律法规,防范网络犯罪和欺诈。
(3) 数字道德伦理:培养其在数字世界中的道德意识,确保其在使用网络时能遵循社会责任。
(4) 数字社会责任:残障大学生应理解自己在数字社会中的责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3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框架的实施依赖于多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数字化环境、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
数字化环境建设:无障碍数字校园的建设对残障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升至关重要。学校应提供适合其需求的数字设备和无障碍技术,确保其平等参与学习和社会互动。
多元化教学体系:高校需要根据残障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课程设计应包含数字技能的应用与培养,帮助残障学生在数字化时代中提高自我竞争力。
教师培训:教师是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中的核心力量。教师的数字技能和教学能力对残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训应当是高校的重要工作。
评价体系的构建:残障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升需要通过综合性、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监测。评价机制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确保学生在数字技能、创新能力、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成长。
4 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策略
4.1 多元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是提升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核心环节。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残障学生的特殊需求与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和资源。例如,针对视力障碍的学生,课程可以重点教授屏幕阅读软件和语音识别工具的使用,而对于听力障碍的学生,实时字幕生成工具和手语识别技术的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课程内容还应结合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所学的数字技能。
为了增强课程的实用性,高校应融入信息检索、数据分析等高阶数字技能,使残障学生不仅能掌握基础的技术工具,还能在专业领域中脱颖而出。此外,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可以促进残障学生与健全学生的互动与协作,帮助他们在团队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水平。
4.2 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
教师的数字素养直接影响残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提升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同样至关重要。高校应为教师提供系统的数字素养培训,确保教师具备足够的数字技能来应对残障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教师需要掌握如何使用无障碍教学工具,如语音识别软件、实时字幕生成系统等,以帮助残障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此外,高校应建立教师支持网络,鼓励教师分享数字教学经验,交流成功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建立教学反馈机制,教师能够从残障学生的反馈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升残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数字无障碍技术的应用
无障碍技术的应用是提升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的重要手段。高校应积极推广无障碍技术,确保残障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无障碍地获取和使用数字资源。例如,针对视力障碍学生,学校可以引入屏幕阅读器、语音识别系统等辅助工具;针对听力障碍学生,实时字幕生成、视频手语翻译等技术尤为关键。这些无障碍技术不仅能够帮助残障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还能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同时,学校应构建无障碍的数字学习平台,确保残障学生能够顺畅地使用在线学习资源。平台设计应考虑残障学生的使用习惯和需求,提供如字体大小调节、语音输出、简化导航等功能。此外,辅助设备的引入也有助于残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身体障碍,例如提供带有放大功能的电子阅读器或语音输入设备,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
4.4 数字素养评价体系的完善
建立科学的数字素养评价体系是提升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有效手段。评价体系应覆盖多个维度,涵盖学生的数字工具使用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数字安全意识等方面。为了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学校应设计灵活的个性化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残障学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视力障碍学生可以通过语音汇报进行评价,听力障碍学生则可以通过书面报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定期评估不仅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弱项,还能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持续的支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水平。
4.5 政策与支持网络的建设
除了课程和技术支持,政策的引导与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也是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高校在无障碍设施、数字化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投入,保障残障学生能够享有平等的数字学习机会。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高校的数字素养提升项目,推动无障碍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残障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提升工作。企业可以提供专门针对残障学生开发的数字化产品,非营利组织可以组织数字素养培训,为残障学生提供免费的数字技能教育。通过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残障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社会,实现自我发展。
5 结论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提升残障大学生的数字素养不仅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残障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独特需求,提出了以五个维度、十三个基本要素为基础的数字素养框架,进一步明确了数字意识、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创新能力和安全责任在残障学生数字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
为了有效提升残障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本文从课程体系、教师培训、无障碍技术应用及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性策略。通过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的数字教学能力、推广无障碍技术,以及建立完善的数字素养评价体系,残障学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社会,并获得更多平等的教育与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王翔宇.人工智能赋能特殊教育数字化治理转型:价值、困境及实践路径[J].现代特殊教育,2024,(07):20-23.
[2]熊密密.我国特殊教育数字化研究现状探析——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科教文汇,2023,(16):174-176.DOI:10.16871/j.cnki.kjwh.2023.16.041.
[3]马婕.数字化学习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应用探究[C]//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素养引领模式变革·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第八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合浦县特殊教育学校;,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104823.
[4]汪依静,胡晓玲,曹宇星.特殊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现状及框架构建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22,(09):3-8.
[5]尉小荣,吴砥,李昊龙,等.我国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11):2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