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视角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体系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联动工作体系;招生;人才培养;就业
正文
【项目基金】云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工作科研基金研究项目:2023jycy01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1],我国正处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新起点上,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将是全方位的[2]。教育部《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有效机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各高校应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健全就业反馈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一、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市场供需矛盾加剧,对高校的招生、培养和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云南师范大学基于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内在机制,旨在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首先,招生质量直接影响培养质量,而培养质量则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表现和学校声誉。因此,构建联动体系,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其次,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不衔接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尽管新增了数字经济等专业,但部分学科仍未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此外,专业预警机制亟待完善。部分专业因就业率低已被列入“红牌”预警名单。高校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就业数据优化专业设置,避免资源浪费。最后,就业服务需进一步强化。高校应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就业反馈机制,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支持。通过以上措施,云南师范大学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体系建设上将更具竞争力,有助于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体系建设困境
(一)学科专业布局与市场需求的衔接
在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体系中,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是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的关键。当前,高校在学科设置上往往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近年来,尽管许多高校新增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如表1所示)以适应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但部分传统专业仍难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2023年新增了数字经济专业,并撤销了传播学、生态学、财务管理等专业,显示出高校在逐步调整专业结构,以迎合市场发展趋势。然而,从整体来看,高校学科专业布局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仍然不够,尤其在动态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上存在明显不足。
表1 2018-2022年新增较多的本科专业
专业名称 | “双一流”院校 | 地方本科院校 | 总计 |
人工智能 | 96 | 402 | 498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45 | 414 | 459 |
智能制造工程 | 38 | 267 | 305 |
机器人工程 | 36 | 220 | 256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45 | 170 | 215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21 | 134 | 155 |
网络与新媒体 | 13 | 142 | 155 |
数字经济 | 18 | 129 | 147 |
数字媒体艺术 | 7 | 109 | 116 |
智能建造 | 18 | 90 | 108 |
金融科技 | 14 | 92 | 106 |
网络空间安全 | 27 | 66 | 93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12 | 57 | 69 |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应对就业市场多样化需求的核心途径。根据云南师范大学对毕业生的调查,许多毕业生希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更贴近社会需求,并增加专业实践的比重。同样,用人单位也提出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任务和项目式教学的比例。这些反馈反映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加快教学模式的转变,将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高校应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能通过实践获得市场所需的职业技能。这样的模式创新,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又有效提升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表2 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后期改进建议
人才培养后期改进建议 | 占比(%) |
已较完善 | 42.05 |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任务/项目实践教学与实践课程比例 | 19.32 |
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 12.50 |
加强学科间交叉融合,构建多元,融合型课程体系 | 9.09 |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 7.95 |
注重德育工作,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 4.55 |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 | 3.41 |
加强与重点领域企事业单位融合育人力度 | 1.14 |
(三)专业预警机制有待健全
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是学校开展专业课程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依据。据就业蓝皮书,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指出,2023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汉语国际教育、法学、教育技术学、绘画、应用心理学。其中,法学、绘画、应用心理学已连续三届为红牌专业,其很大程度上与相关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有关。
表3 2023年本科“红黄绿”牌专业
红牌专业 | 黄牌专业 | 绿牌专业 |
汉语国际教育 | 英语 | 信息工程 |
法学 | 美术学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教育技术学 | 翻译 | 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 |
绘画 | 音乐表演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应用心理学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
机械电子工程 |
当下就业市场对微电子、信息科学、能源等相关学科专业需求量较大,这些专业毕业生就业综合满意度较高。而就业市场对汉语国际教育、法学等专业的需求量已达到逐渐饱和的状态,近年来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失业量较大,毕业去向落实率、薪资和毕业生就业综合满意度都较低。
表4 云南师范大学2021届-2023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较低专业
专业名称 | 2021届 | 2022届 | 2023届 |
教育学 | 81.33% | 38.46% | 78.43% |
行政管理 | 82.54% | 65.28% | 78.69% |
特殊教育 | 93.94% | 60.61% | 78.57% |
文化产业管理 | 73.53% | 75.76% | 74.19% |
(注:毕业去向落实率=协议和合同就业率+创业率+灵活就业率+升学率)
相较于其它专业,云南师范大学2021届-2023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较低的专业有教育学、行政管理、特殊教育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而传播学、生态学等专业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也较低。毕业去向落实率较低的专业中,部分专业的社会认同度与就业率持续偏低,优秀师资资源不断流失,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已难以达到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四)就业服务机制的完善
完善就业服务机制是推动高校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校就业服务不仅包括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还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线上智慧就业平台的建设等方面。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就业服务人员需承担多重任务,且工作压力较大,难以为学生提供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就业支持。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灵活就业模式逐渐受到毕业生青睐,但高校的线上就业指导平台建设和维护投入相对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需加快“智慧就业”平台的建设,实现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的精准推送。同时,通过建立与用人单位的互联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使数字化成为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体系建设优化路径
(一)完善学科专业布局
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化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的核心环节。高校应结合经济发展需求及学校特色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确保紧跟市场变化。例如,云南师范大学通过新增数字经济专业、撤销就业率低的专业,实现学科与市场的更好对接。同时,高校还应关注区域经济需求,以服务地方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兼顾学生差异化成长需求,培养符合区域和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校需调整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用人单位反馈,云南师范大学可通过增加项目实践和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此外,学校应强化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和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培养模式,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健全专业预警机制
专业预警机制有助于高校及时调整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结构。基于市场和就业数据,云南师范大学应调整低就业率专业的规模,逐步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专业退出机制时,高校需结合就业反馈报告,对红牌专业适时进行规模缩减,并保障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避免学科布局失衡,确保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
(四)提升就业服务机制
就业服务机制的优化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就业服务应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智慧就业”平台实现信息精准推送,提升学生求职的便利性。同时,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供系统全面的就业服务,支持学生多元化发展。通过校企互联和线上线下融合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适应复杂的就业环境,提升学校的就业服务质量。
四、结论
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三者之间本身就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个完整整体。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各高校基于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机制建设,从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各层面逐渐改革完善的同时,更加侧重招生-培养-就业整体层面的一体化联动建设,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是在一体化机制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阻力。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征,高校应持续加强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基于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预警机制和就业指导服务机制,推动就业指导服务与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制定三方面工作的联动,实现“招生-培养-就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陈小腊.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式管理机制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 (13): 81-84.
[2] 陈诗达.走好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之路[J].中国人才,2022(3):54-55.
[3] 黄兆信,谢志远,应朝帅.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1):81-82.
[4] 邹联克.构建新时代“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的实践路径[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4, (04): 3-10.
[5] 尹华丁,李红莉.基于大数据的高职“招生—培养—就业”智能指导系统研究[J]. 科教文汇, 2023, (12): 163-166.
[6] 李敏.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2):89-92
[7] 吴志强,李亚娟.地方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与招生就业联动研究现状述评[J].教育教学论坛,2020(50):108-110.
[8] 甘佺鑫,李晓萍,田钊,等.应用型本科财经类院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探讨[J].教育观察,2021,5(10):86-88.
[9] 徐峰,赵国年,高静,等. 基于最优组合赋权的高校招生-就业联动评价模型[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2(01): 92-98.
[10] 王庆波.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状况的关系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3):129-130.
[11] 张景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化诉求——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再审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76-78.
[12] 叶媛,周辉. 预警机制构建下高校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与调整的探索实践[J]. 智库时代,2018,(30): 107-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