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GC的西安双语博物馆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AIGC;西安双语博物馆;乡村教育振兴
正文
课题项目:西安翻译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基于AIGC的西安双语博物馆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202412714118。
一、引言
习主席曾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一论述凸显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我国乡村教育领域,资源分配不均与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教育质量提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进步及其不断的进化和升级,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化和升级将助力构建四通八达的教育网络式立交桥,使得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变得更加高效便捷。[1]基于此背景,本研究聚焦于“基于AIGC的西安双语博物馆建设路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借助AIGC技术,融合西安双语博物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为乡村教育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为乡村学子开辟更为宽广的知识与文化通道,有力推动乡村教育的转型升级。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可行性
随着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持续不断地在教育领域发酵,并逐渐成为教育系统革命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无论我们接受与否,数字技术已像空气和水一样成为教育生态赖以生存的养料。[2]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正广泛渗透社会各领域,作为AI前沿分支,基于大数据集生成文本、图像、音频等新型媒体内容,为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关键力量。
在推动社会公平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乡村教育振兴这一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聚焦人工智能带来的时效性和聚合性,还要充分借助其功效来激发乡村教育发展的内生活力,实现“升级”与“提档”。[3]数字技术在提高乡村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和乡村教育治理上赋能,为乡村教育发展提质增效,进而实现兼顾公平与优质、立足创新与发展、聚焦立德与树人的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教育。[4]西安双语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与教育的综合平台,在乡村教育振兴中作用显著。博物馆利用文物藏品提供数字化学习材料,结合双语讲解服务,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同时,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博物馆增强乡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激发其创新探索精神。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乡村教育振兴战略开辟了新颖且富有潜力的路径。该技术通过打破传统线下科研活动在时间、空间及资源分配上的固有局限,有效应对了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均衡、组织管理体系效率低下以及实践应用落地不足等核心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创新教学手段,缓解教育不平等,还通过智能平台打破地域限制,为乡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创新教学手段,缓解教育不平等,还通过智能平台打破地域限制,为乡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西安双语博物馆助力乡村教育的策略
在探讨此议题时,其核心策略聚焦于智能化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与高效利用。这一转型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革新,更是对乡村教育未来发展路径的洞察。西安双语博物馆,凭借其独特的双语资源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构建起一个集智能化教育资源整合、个性化学习路径定制以及互动式教学场景营造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以下,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三个核心策略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乡村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智能化教育资源整合
1.资源收集:智能体与AIGC的协同运作机制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构建以豆包为基础的智能体,促使双语博物馆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第一,用户需访问创建页面,途径包括APP首页导航、对话界面加号图标点击以及官方网站直接入口。第二,进入创建页面后,用户需对智能体进行基本设定,涵盖头像上传、昵称赋予、角色定位描述以及权限配置,强化智能体的个性化特征与实用功能。第三,声音配置作为非必需环节,平台提供了多样化的特色语音包选项,并引入了“个性化声音克隆”技术,进一步提升智能体的交互体验与趣味性。第四,用户可选择采用一键式快速完善或手动精细化调整信息,并最终通过点击“创建智能体”按钮完成构建过程。为保障社区环境的健康与安全,豆包平台对提交的智能体信息进行严格审核,此期间用户仍可正常使用智能体。智能体创建成功后,用户可利用平台内置的分享功能,通过生成分享链接或选定其他传播渠道,实现智能体的社交共享。
图1 豆包创建AI智能体的过程
智能体构建完毕后即进入资源收集初始阶段,此阶段智能体与AIGC技术的协同合作发挥了关键作用。智能体借助AIGC的卓越生成能力,挖掘西安双语博物馆内部资源,全面梳理文物双语介绍、讲解音频文本等多维度信息,以获取馆内最全面且准确的教育资源。同时,二者协作拓展至网络空间,广泛涉猎各类乡村教育相关资源,AIGC 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资源转化维度,AIGC可对已有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转译,将纸质材料转化为清晰的静态图像、动态音视频。在资源生成维度,AIGC可根据提示生成特定主题、专业、学科的教育资源,例如,习题和测验、课程大纲、教学方案等。[5]这些资源涵盖内容的教育相关性、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对乡村教育场景的适应性等多个维度,为后续的资源整合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这一阶段的协同工作既确保了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又为后续教育资源的针对性整合提供了丰富素材。
2.资源整合与知识关联:构建一体化教育资源体系
资源整合与知识关联是实现教育资源价值最大化的核心环节。在此过程中,智能体充分利用AIGC的自然语言处理优势,致力于构建以双语博物馆的文物和乡村教育知识点为核心要素的知识图谱,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源内容进行解析,精准识别其中的实体、概念以及相互关系。例如,在实践中,智能体将文物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等多方面价值与乡村教育课程中的相应知识点进行有机连接,并清晰地明确其双语表达形式。基于此框架,智能体深入融合资源,推动资源体系的整合与升级。AIGC 在这一过程中助力智能体实现跨学科与双语融合的双重目标。它能够敏锐地识别不同学科资源之间的关联点,确保在融合过程中,中英文内容在语义和表达上的准确对应。以此方式,融合后的双语资源被精准地嵌入到知识图谱的相应位置,从而构建起一个跨学科、双语一体化的教育资源体系。这一体系为乡村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知识内容,同时通过知识关联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个性化学习路径定制
1.智能分析与初始路径规划
依托AIGC对乡村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时长、频率、答题情况、浏览历史等,这一过程涉及到对多维度数据的处理,全面、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关键学习信息。智能体借助AIGC的先进算法和模型,深入分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学生学习习惯、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重要内容。依据分析结果规划初始学习路径,对于汉语理解能力强但英语基础差的学生,选取与乡村文化紧密相关的博物馆展品为起始点,如乡村有传统农耕文化,就从与农耕紧密相关的汉代铁铧、秦代青铜铲等乡村文化关联展品为切入点。针对铁铧,先从简单英语词汇“plowshare”开始,借助展示铁铧图片,阐释其农耕用途,帮助学生在熟悉的农耕文化情境里初步构建词汇与实物的对应认知。同理,对于青铜铲,先让学生学习“shovel”一词,随后引入“This is an ancient shovel used in farming.”此类简易双语介绍语句,通过模拟博物馆讲解、口语练习等活动,使学生从基础词汇逐步过渡到简单语句的学习,于熟悉的文化语境中自然接触并吸收新语言知识,从而有效降低英语学习难度,提升学习兴趣与效果,为后续语言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2.内容个性化定制
结合西安博物馆资源和乡村文化元素,借助智能体与AIGC协同打造双语内容,从文化关联和兴趣驱动两方面着手。文化关联内容生成需挖掘乡村文化与博物馆文物内在联系,以馆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乡村传统祭祀文化里的“镶金兽首玛瑙杯”为典型。在古代祭祀中,此杯是盛装供奉液体的关键器物,犹如连接尘世与神灵世界的物质纽带。其工艺精湛、兽首造型独特,不仅彰显艺术审美,更凝聚时代文化特征与高贵身份标识。于家族层面,它作为珍贵祭祀用品传承家族荣耀与精神寄托,重要祭祀由长辈亲用,是家族延续与祭祀文化传承的核心环节。在供奉时,需遵循严格规范,置于特定祭祀区位并按仪式流程启用,凸显祭祀程序的庄重神圣。它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承载民众对神灵的敬畏祈愿,其规范使用有助于稳固乡村道德文化秩序,凝聚村民于共同信仰与仪式实践,传承传统价值观念。借助智能体与AIGC解析二者联系生成双语内容,能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使他们在熟悉的乡村文化情境与陌生的历史文物及外语知识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实现文化传承与语言学习的双重目标。兴趣驱动内容匹配则依靠智能体追踪学生兴趣点,分析浏览、停留、提问等行为数据筛选展品信息。若学生对古代兵器感兴趣,AIGC 将全面涵盖兵器种类、制作工艺和军事应用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热情。此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应用模式从“诊断-定制-分发”转向“汇聚-加工-生成”,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生产和利用途径[6],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7]
3.自适应学习路径调整
在学习中,智能体与 AIGC 协同实时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对于语言能力适应,分析学生双语学习表现,如阅读速度、理解准确性等,把握其双语能力变化。对英语水平提升者,适时增加英语难度,语法从简单时态过渡到复杂时态和结构,词汇从日常拓展到专业词汇,同时丰富表达方式。对汉语理解困难者,优化表述,简化复杂语句,减少生僻字词,从口语化向书面语过渡以确保连贯。知识深度拓展方面,AIGC 依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调整内容深度。学生对某朝代文物理解好时,深入挖掘该朝代多维度深层双语知识,如学生理解唐朝文物快,除文物特点外,拓展社会结构(不同阶层与文物关联)、经济对文物制作与流通影响、文化繁荣在文物上的体现等内容。若学生学习有困难,AIGC 简化或维持内容难度,保障学生在合适区间积累知识,避免挫败感。
4.多元交互学习模式设计
AIGC为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编制多样学习资源并搭建双语交流平台促进社交互动以提升学习效果。多模态资源匹配上,针对视觉型学习者准备含高清文物图片和动画演示的双语资料,图片展现文物细节,动画演示制作、使用场景和历史演变,配双语解说;听觉型学习者配备播音员录制的语音讲解和故事音频,前者介绍文物信息,后者讲述文物背后故事;动觉型学习者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虚拟文物操作,有双语引导和反馈。在社交互动增强方面,智能体搭建双语交流平台以助力乡村小学生的学习。平台设立“文物小主播”活动,鼓励学生分组选择感兴趣的文物,用双语进行介绍并录制音频或视频上传至平台。这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文物知识,锻炼双语表达与信息整合能力,例如学生在介绍秦兵马俑时,需收集整理其历史背景、造型特点等信息,再用双语流畅表述。
(三)互动式教学场景营造
1.游戏化互动教学场景
AIGC拟制一系列与文物相关的双语猜谜题目,包括字谜、物谜等形式。例如,谜面是“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无脚也能行(打一文物)”,谜底是“鱼纹彩陶盆”,同时需要用英语回答(Fish - pattern Painted Pottery Basin)。智能体主持游戏,将题目展示给学生。学生抢答猜谜,智能体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猜对的学生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小礼品(如博物馆纪念品、学习资料等)。在游戏过程中,智能体为学生讲解谜语中涉及的文物知识和双语词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
利用AIGC创设“文物拼图大冒险”游戏。以“唐三彩载乐骆驼俑”为蓝本,在前期准备中,AIGC制作该文物的基础拼图组件,例如分割出骆驼的身体、乐俑的上半身、乐器等显著部分,并生成一些其他唐三彩造型的拼图碎片作为干扰元素。游戏启动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拼图竞赛。过程中,他们能够向智能体询问诸如“乐俑手中乐器在唐代叫什么名字”“骆驼这种造型在当时有什么寓意”等问题。智能体依托数据库,以浅近的语言解答并延伸,阐述乐器在唐代音乐体系里的功能、骆驼造型与唐代文化象征的关联,以及唐三彩的烧制奥秘、在唐代的实用价值等知识,推动学生顺利完成拼图并深入认识文物。拼图完成后,学生判断所拼文物名称并说明依据。智能体从判断的正确性、对相关知识阐述的清晰性与准确性等维度予以评估,确定优胜小组。最终,优胜小组会得到AIGC制作的文物知识卡片,上面印有“唐三彩载乐骆驼俑”的精美图案、简要介绍以及双语的趣味知识,由此增进学生对文物文化的感知与探索热情。
2.文化互动体验场景
智能体与AIGC 共同设计文化主题角色扮演活动。根据博物馆文物所代表的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确定一系列角色扮演主题,如“西周文物探秘之旅”。AIGC 设定背景资料:西周时期,五祀卫鼎作为重要礼器,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秩序与文化传承,人们在特定场合围绕其展开交流探讨。角色设定包括五祀卫鼎的守护者、前来观摩学习的年轻学子、贵族访客以及精通礼仪的祭司。剧情大纲是,守护者在展示五祀卫鼎时,年轻学子前来请教其独特之处,贵族访客好奇鼎背后的故事并询问价值与意义,祭司则负责讲解与之相关的礼仪规范。智能体引导小学生们选择角色,在扮演过程中,学生们使用双语互动交流,深入了解五祀卫鼎所承载的西周文化、社会结构等内涵,提升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双语表达能力。智能体实时监测学生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体验不同文化情境下的交流方式,增强对文化内涵和双语应用的理解。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乡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促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8]在未来的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进一步发挥智能体和AIGC在教育领域的优势,为乡村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本研究构建的西安双语博物馆智能化方案,打破了乡村学生获取知识的地域和资源限制,让他们能够更加便捷、深入地了解多元文化;通过与智能体的协同制作,构建一体化教育资源体系,能够整合分散的教育资源,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宣库;依据乡村学生的教据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引入,更是充分发挥了智能体和AIGC在教育领域的独特优势,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AIGC技术有效联结博物馆智能化与乡村教育,开辟乡村教育新路径,切实缓解教育不平等状况,为教学注入活力、提升效率。未来,应大力推进西安双语博物馆智能体的建设进程,积极拓展其覆盖范围,深入更多乡村地区,从而为乡村教育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智能体成为乡村教育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坚实桥梁,为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实远.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与发展[J]. 汉字文化, 2023, (22): 175-177. DOI: 10. 14014/j. cnki. cn11-2597/g2. 2023. 22. 024.
[2] 付卫东 & 汪琪. (2024).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价值意蕴、风险隐忧与策略调适.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5), 83-90. doi: 10. 13763/j. cnki. jhebnu. ese. 2024. 05. 010.
[3] 王淑凯 & 韩毅. (2024). 让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山东教育(Z4), 89-90.
[4] 陈权 & 唐赫. (2024).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蕴涵与路向探索. 终身教育研究(03), 37-44. doi: 10. 13425/j. cnki. jjou. 2024. 03. 05.
[5] 刘三女牙, 郝晓晗. 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的挑战与进路[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4, 45(03): 1-12. DOI: 10. 14138/j. 1001-4519. 2024. 03. 000112.
[6] 吴砥, 李环, 陈旭. 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教育应用影响探析[J]. 开放教育研究, 2023, 29(02): 19-25+45. DOI: 10. 13966/j. cnki. kfjyyj. 2023. 02. 003.
[7] 杨宗凯, 王俊, 吴砥, 等.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 41(07): 26-35. DOI: 10. 16382/j. cnki. 1000-5560. 2023. 07. 003.
[8] 雷学, 康琳.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积极还是消极? [J].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4, 26(01): 2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