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双师评价标准改革的若干探索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倪红海 周晓蓉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215411)

摘要

本文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基础上,针对双师教师队伍,提出了职业教育师资双师评价标准改革的相关建议与探索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双师

正文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该方案以“四个评价”为战略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导向,着力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方针指引。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2]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有了基本的标准,为不同层级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专业能力提升的方向。国家政策层面对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升进行了规划,提出了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目标。探索具有普惠性和适用性的“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路径和策略,全面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在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修订后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兼职教师的聘请条件、聘请程序、组织管理和经费来源”3等方面加以明确规定,使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专兼职教师的流动边界与队伍管控更趋于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 研究职业教育本质,分析职业教育双师队伍发展样态

目前基于国情,“双师型”教师队伍除了整体总量在不断增加,质量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以外双师教师队伍依旧存在地域的差异、院校的差异,以及双师队伍个体的差异,且差异值逐渐扩大。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和分类引导,将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和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

二、深化评价能力提升为要素,突出实绩为导向双师评价改革

依据《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人员能力要求及评价规范》(DB3205/T1045-2022)对职业院校双师教师展开评价。根据对标过程中的反馈,可以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就与不足,促进教师对工作成就的自我认同,并查找与职业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有效制订改进措施,自我加压设定新的目标,将人才培养成效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体现。

以苏州地标为蓝本构建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体系,包括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能力资格框架、教育教学能力矩阵目标体系、双师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双师教师评价方法、双师教师评价测试量表、教师评价结果分析图谱、教师评价反馈样例等。

三、探索建立培训师、实践技能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师等的双师评价标准。

1)组建教育改革、评价导向的项目工作团队

在职业院校、合作企业及行业协会分别选聘职业教育改革、行业技术创新、行业标准应用等经验丰富的教师、培训师、职业教育专家、行业技术专家及标准化技术专家等成员,组建集教育改革、技术创新、行业规范于一体的、人力资源评价为导向的项目工作团队,科学合理地开展各类教师能力分析与评价体系建设。

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基本的实操能力,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具有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中锐意进取的工作意愿,具有与企业培训师、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态度,具备正向的教师评价与反馈能力。

吸引那些具有扎实的职业技术业务能力的企业、行业协会的成员加入项目团队,引导他们学习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技术发展的理念,加强面对现代学徒的基本教学能力培训,提升他们参与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激发他们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热情与意愿。

2)研制能力导向、德技并重的教师能力矩阵。

组织项目团队梳理职业院校培养目标、职教学生学习目标、教师教学规范等,按照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及国家对教师德、技并重的要求,研制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培训师、理实一体化教师、行业专家等多类教师群体的能力矩阵,为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师评价提供目标与依据。

秉承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技术进步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应从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逐渐转变为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职业行动能力,重构能力导向、过程导向、客户导向的教学过程,并固化为教育教学规范。

现代职教目标对各类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除具备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能将岗位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的开发能力,将岗位工作流程简化为教学或学习流程的教学设计与掌控能力,与企业、行业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的社会能力,能灵活应用教育教学PDCA循环的方法能力等。

构建教师能力模型(如图1-神殿模型等),深入分析教师职业能力模型中具体能力指标,形成能力矩阵,确定关键能力和非关键能力。

 

1 神殿模型图

3)确立分类指标、科学量化的教师评价维度。

根据分析得出的各类师资能力矩阵内容,进行整理分类、科学量化,从政治素养、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培训计划与准备、教学培训实施、教学培训效果评价、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进行归纳,确立教师评价的指标维度。现代学徒制教师评价体系应包含以下维度,

评价维度中政治能力是判断职业院校教师为谁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专业能力是评估教师知识与技能水平以及职教教学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是评估教师为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教育任务所具备的职业性素养与综合能力。

4)探索职业引领、科学高效的评价测量方法。

评价测量方法与手段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部分,评价或评估的调研与分析是评价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根据评价模型、评价维度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与手段,用科学的手段评价教师的教育工作成果与教学工作过程。

项目团队开展广泛的现代评价理论的学习与研讨,根据职业引领、科学咨询的原则,探索教师评价的方法与流程。教师评价测量方法与手段包括:调研法、问卷法、访谈法、横向评价法、纵向评价法、差异评价法、打分综合法、综合指数法、功效系数法等。

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以提高评价与测量的工作效率,并能提高调研与评价参数的效度,以得到准确的评价数据与关键参数。

5)制定教育教学、能力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措施,最终制定以政治思想素养、专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导向为核心,教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首要评价教师的政治素养,重点评价教师的职业能力,评价指标涵盖教育教学的过程与成果。

教师评价体系应包括:各维度评价问卷与表格、评价方法与流程说明、评价分析要求与规范说明、评价报告的撰写原则与格式说明及相应评价样例等体系文件。

结合国家标准化战略与学校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要求,教师评价体系文件在经过测试改进后,形成教师评价体系的标准文件,申报省市地方标准、行业协会学会团体标准,以标准引领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最后,职业教育评价标准改革,需要将高职教育的内涵式改革与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目标,科学推进其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服务地方产业层面将教育政策优势转化为治理能效,建立覆盖双师教师队伍准入、晋升及退出等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的前瞻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动态评价机制形成特色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和认定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1):30-3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0):41-45.

[3]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 社 会 保 障 部,等.关 于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 通 知: 教师[20239.

[4]任占营.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意义、政策路径和成效表征[J.职教论坛,20218):14-20.

[5]司林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背景、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96-110.

[6]杨聚鹏.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的实践困境与推进策略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81-190.

 

 

作者简介

倪红海(1977/10-),男,江苏太仓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航空宇航制造

周晓(1986/05-),女,江苏太仓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