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分层设计实践——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单元作业;分层设计
正文
课题名称:钦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双减背景城郊小学四年级数学阶梯式作业的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2023B062
引言
相信很多教师都跟笔者有同样的困扰:今天布置什么作业?学生会不会做? 这道题是不是难度过大?这道题或许又太过简单?布置的量合不合适?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适度缩减课后作业的布置总量、合理减少小学生课后做作业的总时长,以“减”的方式来减轻小学生的课后巩固负担;另一方面,教师则要在保障课后巩固质量的前提下,对作业的表现形式做出创新,要让小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快乐地进行巩固,更为高效地完成知识的理解与参悟[1]。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出不同难度的作业题,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怎样才能够使小学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更为出色,达成作业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着重思考的问题。
1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应注重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以四年级数学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探索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通过按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分层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本文提出“初来乍到”“轻车熟路”“快乐成长”三个层次的任务,旨在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兴趣与参与感。此外,设计探究性、实践性和游戏化作业,融合生活实际与中华文化,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这种分层作业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还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综合发展。
2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作业缺乏差异性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往往采用统一的作业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所有学生都完成相同的作业,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无法适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接受程度上的不同,导致优秀学生缺乏挑战性,学习兴趣降低;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因难度过高而产生挫败感和压力,无法有效地提升学习效果。
2.2 作业设计机械缺乏创新
现有作业多集中于大量重复性的计算题和应试训练,忽视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业内容通常较为单一,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这样的机械训练使学生难以从多样化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抑制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3 作业趣味性不足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对趣味性内容更感兴趣,但目前的作业设计普遍缺乏趣味性,内容较为枯燥,形式单一,通常以书面练习为主。这种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未能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他们对作业的态度消极,学习效率低下。
2.4 作业脱离实际生活
数学作为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作业设计应体现出知识的实际应用。然而,当前的作业往往仅限于书面习题训练,缺乏生活化和实践性的元素。这种情况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缺乏对知识应用的理解和体验,进而导致数学学习的实际效果降低,难以实现知识在现实中的迁移应用。
2.5 作业设计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作业设计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该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而作业设计缺乏实践性活动的融入,使得学生难以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内化和运用,这不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3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实践
鉴于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不足,笔者在编制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习题作业时,遵循层次性、创新性、趣味性、实践性的设计原则,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
![]() |
3.1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
图1 整体设计思路流程图
本单元作业的设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以“平移、旋转与轴对称”为主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开展分层次、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趣味性的情境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精神。
整体设计思路以“畅游乐园”为主线,通过四个不同的学习站点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第一站:平移游戏乐园
在“平移游戏乐园”站点,设计了多样化的数学游戏,如“超级玛丽”“中国象棋”和“三国华容道”等活动,帮助学生在游戏中直观理解平移的概念。通过学生操控角色进行平移操作,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图形平移的变化,促进知识的内化与掌握,同时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丰富作业内容的内涵。
第二站:旋转游戏乐园
“旋转游戏乐园”通过设计如“俄罗斯方块”和“密室逃脱”等趣味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受旋转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学生需要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强化了他们对旋转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站:对称展览馆
在“对称展览馆”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各种对称图形,如“剪纸艺术”“风筝”等传统文化元素,进一步掌握轴对称的知识。作业设计通过将数学与传统文化结合,不仅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第四站:欢乐谷
“欢乐谷”是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考查。通过设计如“游乐园场景”和“炸弹人游戏”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挑战中复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这种方式不仅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能提升他们在多种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3.2单元作业分层设计的具体措施
3.2.1明确作业目标,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首先,明确作业的目标,使其能够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设计“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单元作业时,目标是通过丰富的练习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具体而言,作业设计应帮助学生:
在观察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时,建立数学概念的感性认知。
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生活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熟悉平移和旋转后的图形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动手操作,提高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审美教育,感受数学中的对称美与结构美。
3.2.2 采用分层次作业形式,满足个性化需求
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业设计遵循“两种三层”的原则,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类型,并根据学生的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位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较低的难度,帮助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巩固核心内容。
发展性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提出进一步的挑战,包括较为复杂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旨在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实践性作业:注重应用和创新,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通过分层设计,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提升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 |
3.2.3 探究性作业设计,培养创新思维
探究性作业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设计“用七巧板拼出对称图形”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对称图形的特征与结构。七巧板作为一种古老的智力玩具,蕴含了丰富的数学内涵。学生在摆放七巧板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所学的对称知识,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此类作业并无唯一解,给予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不同组合和构造。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与挑战,逐步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2.4 游戏化作业设计,增加趣味性
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中融入了游戏化元素。例如,设计“密室逃脱”题目,学生通过解谜和解决问题来完成旋转图形的相关任务。在解锁密室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提示完成一系列旋转操作,以找到最终的答案。
这种游戏化的作业形式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投入度。通过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都得到锻炼,同时也减轻了作业带来的枯燥感,使学习过程更加愉悦。
3.2.5 实践性作业设计,强化知识运用
实践性作业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例如,以“垃圾分类我参与”为主题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在游乐场中观察垃圾桶的分类图标,并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此外,学生还需要为班级“环保专栏”设计图案,结合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知识,创作富有创意的作品。
这种实践作业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设计,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真实情境中,不仅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2.6 跨学科作业设计,提升综合素养
跨学科作业设计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将数学与汉字文化相结合,设计了判断汉字是否为轴对称图形的任务。学生在观察和描画汉字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还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此外,学生还需要查找并分享类似“回文诗”的古诗句,体会语言文字的对称美和独特韵味。
这种跨学科的作业设计,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之间进行联结与探索,有助于拓展思维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文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的魅力,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
4 总结与展望
通过“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作业的分层设计实践,我们发现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完善分层作业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作业内容和形式,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洪莲.作业减“量”不减“质”——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学苑教育,2024,(14):82-84.
[2]李小彬.多元作业设计,促成减负增效——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为例[J].华夏教师,2023,(05):45-47.DOI:10.16704/j.cnki.hxjs.2023.05.023.
[3]顾洁.“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读写算,2024,(24):38-40.
[4]郑玲.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与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8):127-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