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启心润智”的《中药药理学》课程思政的策略和方法
摘要
关键词
中药药理学;课程思政;启心润智
正文
基金项目: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JXYJG-2021-177);江西省研究生优质课程(赣学位办2019- 14号);江西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jxysz-17);江西中医药大学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kcsz0617);江西中医药大学2023年度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专项;江西中医药大学2020年度校级教改课题(2020jzyb-5)。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强调必须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016 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研究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课程建设的热点问题[2]。国内高校通过建设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遴选示范课和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中药药理学》是我校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3],推进该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与思政课产生协同育人效应。因此,在《中药药理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中药药理学》课程特点和明确《中药药理学》思政目标的基础上,对《中药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如建设路径、思政素材库建设、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融入的路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等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专业课思政教学提供示范与参考。
1课程特点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中药学、中医学等多个本科专业课程和中药药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分析学、方剂学、中医临床等多个研究生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课程内容对中药生产、质量评价、药学服务,及中药教育、研究、管理、流通、国际交流、文化传授等行业发挥重要作用[4]。
2 课程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掌握中药药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临床常用中药功效主治的药理学基础等。熟悉中药药理理学研究现状及国内外中药发展最新动态。了解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2.2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学习,促使研究生掌握中药药理学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研究生尽早了解导师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为科研任务的具体实施和顺利完成奠定专业基础。
2.3思政目标
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探究”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索未来、追求真理、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热爱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熟知中药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中的地位,志愿为人类的健康工作服务。
3课程建设举措
为推进《中药药理学》课程的思政建设,需采取系统化、全方位的举措,确保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在建设过程中,需兼顾课程的学术性与思想性,确保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获得成长,更在思想、品德层面得到全面培养。以下从建设路径、思政素材库的构建、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融入、教学方法创新及评价方式改革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3.1建设路径
《中药药理学》的课程建设以“中医药学术自信与传承创新”为核心,围绕中药药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和药学服务等方面,通过多维度的路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而言,建设路径涵盖挖掘、回归与实践三方面的联动机制,逐步实现课程思政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3.1.1 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教师团队需通过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潜力,找准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节点。在中药药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挖掘药物历史背景、应用价值及其在医学史中的重要贡献,帮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科学价值。例如,通过介绍经典药物的来源和应用,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其药理特性,更可以感受到这些药物在历史长河中对健康和社会的重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1.2回归教育的本质
在教学设计中,课程建设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的全面性,更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课程需将价值观引导与专业知识传授相结合,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将德育内容融入课程的各个环节。
3.1.3实践的具体落实
通过系统规划和巧妙设计,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堂设计与评价反馈等各个环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德育内容的潜移默化影响。例如,在设计课程目标时,既要涵盖中药药理学的学科内容,也要明确其育人目标,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系统性设计,《中药药理学》课程有望成为学校的“思政标杆”课程,并为其他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示范和辐射作用。
3.2思政素材库的建设
思政素材库的建设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基础。通过系统化梳理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其凝练为具体的素材资源,既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实施,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3.2.1思政元素的凝练与分类
在《中药药理学》教学内容中,许多专业知识本身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可以凝练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政元素:爱国情怀、传承创新、法制意识、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学术诚信等。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例如,讨论中药药性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中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2.2典型思政案例的挖掘
从课程知识点、社会热点事件以及实践教学等多维度入手,挖掘与中药药理相关的典型思政案例,帮助学生从专业知识中领悟到更高层次的思想教育意义。例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不仅展现了科学探索的重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科学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内在关联。这类案例能够生动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3.3.3思政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共享
为了让更多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实施中,需建立一个集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影音资料与网络资源于一体的思政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库共享教学素材,互相借鉴思政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这一资源库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学习资源,帮助其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深入学习思政内容。
3.3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融入路径
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融合需通过教学设计、知识体系整合及实践活动等多方面的共同推进。
3.3.1以知识点带入思政元素
在教学设计中,每个知识点背后都可以挖掘出与其相关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清热药的抗病毒机制时,可以结合现代疫情防控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自信。
3.3.2知识体系中的思政价值整合
通过将课程中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整理,构建出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思政模块。例如,将雄黄、艾叶等中药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相结合,既可以教授学生药物知识,也可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敬畏心。
3.3.3热点问题引导深度思考
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将中药药理学的课程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通过探讨冬虫夏草的经济价值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4教学方法的创新
3.4.1互动研讨与问题导入模式
通过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展开互动研讨,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理解。例如,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主动性,同时提升他们的思政认知。
3.4.2 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
PBL教学法通过设定现实中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实践。例如,教师可以提出有关中药功效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将思政教育渗透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3.5评价方式的改革
3.5.1过程性考核的引入
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侧重于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然而思政教育的效果更难以通过单一的终结性考核进行评估。为此,课程需要引入过程性考核,通过课堂讨论、作业表现、实验报告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政教育的渗透效果。
3.5.2“双评估”标准的建立
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需同时考虑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思想品德的成长情况。建立“专业成长+道德成长”的双评估标准体系,既能够全面衡量教学效果,也能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4 教学方法
在加强现有的中药药理MOOC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探索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新途径和新模式。有机穿插思维导图模式、问题导入模式、互动研导模式、PBL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集科学性、趣味性、拓展性和思政教育于一体,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迁移,理解抽象概念,创设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用趣味装点枯燥的知识,用人文彰显科学的温度,用探索启迪学生的智慧。打造充满激情、智慧、互动、挑战的高效课堂,形成“精而不滥、恰到好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风格。
5 评价方式
5.1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强化过程性考核,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充分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基于学习过程生成数据,易于衡量的过程性评价,避免学生为考而学。
5.2建立“双评估”教学评价标准
在原有课程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融入课程育人评价标准,围绕道德成长和专业成长建立“双评估”的标准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是否提高、职业素养是否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学习效果是否明显改善等方面,并结合评价结果和学生的反馈对课程教学进行持续改进。
6结语
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各类矛盾交织、价值多元碰撞、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仅仅依靠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远远不够,价值引领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发挥各个学科优势,彰显各门课程的特色,实现全体教师、全课程、全课堂、全方位育人。通过梳理中药药理学专业课程中所蕴含思政元素,将德育与专业知识盐水溶融、可营造渗透式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课程启心润智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通过实施思政改革与建设,把思政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相结合,可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通过探索专业知识与德育的融入路径、教学方法,建立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有助于解决好《中药药理学》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 可为其他专业课思政教学实施提供示范。
参考文献
[1] 宋凌云,王嘉毅.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教育研究,2017,38( 2) : 4-11.
[4] 湛垚垚,毛俊霞,肖苏. 思政教育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西部素质教育,2018,4(2):8-9.
[3] 刘雅蓉,贾晓益,吴鸿飞,汪宁,戴敏.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药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教学刊, 2022,(8):119-122
[4] 孙建宁,彭成. 中药药理学专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