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著整本书阅读中思维导图策略运用的校本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胡小丽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 ,江苏南京211500

摘要

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英语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阅读教学应在理解语篇意义的基础上探究主题意义,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而整本书阅读能给学生带来完整的阅读体验,有助于学生进行真阅读中进行主题意义建构,进而成为积极阅读者。本文将以主题意义探究下的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为例,探究以主题意义为中轴,尝试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有机结合。英文小说集语言、思想和文化于一体,整本书阅读有利于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英文小说阅读中培养思维品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思维深度不够;思维品质培养片面、单一;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性。本文认为,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有效解决思维品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结合小说《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具体阐述了英文名著整本书阅读在校本课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在热身引读课、体验赏析课、主题创新课中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

名著作品阅读;思维导图;思维品质

正文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对英语课程目标提出了具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思维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它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林崇德教授认为“任何一种学科的能力,都要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获得发展,离开思维活动,无所谓学科能力可言”[1]。鉴于此,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思维品质培养有效路径,其中之一是在阅读文学作品中培养。文学作品集语言、思想和文化于一体,可以为思维品质的培养提供肥沃土壤。

二、名著作品整本书阅读中思维品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文学作品阅读对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在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多数停留在表层信息获取层面,未能对表层信息背后的深层涵义进行挖掘,因此缺乏思维深度,无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培养比较片面、单一。虽然新课标中提到思维品质涉及思维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三方面,但是每一种思维品质背后还包含很多类型,如逻辑性思维包含因果关系、整体与局部关系、主次关系、现象与本质关系、具体与一般关系等。教师对思维品质理解单一,导致思维品质训练不全面;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课堂多数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思维受束缚,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三、思维导图及其在思维品质培养中的作用

在各类信息传递中,图像对人的刺激要远大于文字,因此人对于图像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和持久。思维可视化工具将学生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成果以视觉表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思维可见,提高了阅读过程中知识信息传递的效率,将知识变成训练学生有效思考能力的载体,发展思维品质与核心素养,实现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发展”的转变[2]。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 布赞提出,它以图文并茂地方式呈现思维过程,将抽象思维形象化。初中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于纯文字信息敏感度相对低下,因此将思维导图融入初中学生文学作品阅读,符合其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此外,思维导图类型多样,可以用来归纳主旨大意、分析文本结构、人物对比分析等,选用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可以训练学生不同思维品质。最后,思维导图操作比较简单,也没有固定模式,学生可以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创作,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思维导图运用于英文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校本实践

一般而言,课外阅读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热身引导课,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必要阅读策略。二是体验赏析课,重点从人物分析、情节梳理、

语言赏析等方面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感受作品魅力。三是主题探究课,通过开展多种读后活动,加深学生对主题意义探究及深层涵义的理解。

本文通过在校本课程实施的三种课型,并结合文学作品《海底两万里》具体阐释思维导图对思维品质培养的作用。《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作者为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书中主要讲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随“鹦鹉螺号”潜水艇艇长尼摩及两位同伴一起周游海底世界的故事。

(一)热身引读课

  热身引读课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即将阅读书籍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并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培养学生预测能力。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快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发散思维。在热身引读课上,可以设计以下阅读活动:

1.Look at the picture of the writer and create a mindmap about what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im.

2.Look at the cover of the book and create a mindmap about what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book.

         

          1                                   图2

   新课标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设计活动时应做到“问题思维化,思维活动化”,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思维。以上两个活动都是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词进行思考并画出思维导图。要想完成思维导图,学生首先会在图片刺激下快速激活头脑中存储的相关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并快速对获取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加工。与老师直接问问题方式相比,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活动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使学生思维快速运转并向四周发散(如图1、图2),思维更加灵活和敏捷。

(二)体验赏析课

体验赏析课是在学生读完整本书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文本解读,主要从人物性格分析、内容概括、语言赏析三方面进行。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细节理解及主题意义探究。

1.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是分析文学作品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有效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人物分析 ,会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加直观、立体。同时,学生创作人物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能有效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对比等思维品质[3]。此外,绘制思维导图,也会增加学生的想象和创作,这一过程能有效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品质。此外,通过绘图的方式,也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作热情,即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一致,画出来的人物图像也会有差异,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

  List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book and create a mindmap including their names, personalities and identity.

         

《海底两万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不多,有尼摩船长阿龙纳斯康赛尔、尼德兰。与直接让学生描述人物性格相比,将小说4个人物通过图示呈现出来会极大地增加学生兴趣和创作热情。为了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生会仔细阅读文本,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挖掘人物最本质特征。有利于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品质培养。即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一致,画出来的人物图像也会有差异,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内容梳理

  整本书阅读完后,一方面学生对阅读内容会产生遗忘,另一方面学生获得的信息往往是分散的、孤立的、模糊的、无序的。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促使学生对杂乱如麻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分析、综合,从而建立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的图式,加深对文本内容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性会得到有效训练,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阅读完整本书后,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Please create a mindmap about the main events happened under the sea.

          

   英文名著《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作品,内容丰富,重点讲述了4位主人公在海底近10个月的旅行。在旅行过程中,他们体验了很多惊险刺激的事情。运用鱼骨图将每一个事件呈现出来,学生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图示,从而对文本主要内容有清晰、全面的认识。此外,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会不断进行回忆、分析、梳理、反思等思维活动,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语言赏析

对英文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解读离不开对文学语言的鉴赏。通过名著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在文本创造的语境之中亲身体验,感受文本,体验文本,充分调动个人经验,与之共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形成有效输入[4] 。学生鉴赏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将思维导图用于鉴赏语言中,会促使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比较、分类、评价和反思,有利于其思维品质的培养。为此,可以设计如下活动:

After reading the novel, find some good sentences and write them in a mindmap.

 

 

在名著中寻找一些优美语言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相对来说思维含量比较低。但是,运用思维导图将优美句子图示化,任务难度会大大增加。学生除了鉴赏评价语言外,还要对所选语言进行分类和汇总,如哪些句子是描写人物的,哪些是描写环境的、哪些运用修辞手法。此外,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还会在布局、美观度方面进行自我创作。可见,语言鉴赏时运用思维导图,可训练学生评价、归类、反思、创造等多方面思维品质。

(三)主题探究课

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对作品主题意义的探索。学生阅读完英文名著整本书作品后,不仅要理解作品表面讲了什么,也要感悟作品深层内涵,这也是作品的写作目的所在。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除了探究主题意义,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实践和创新。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在理解主题意义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从而提升思维创新性。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Summarize the theme of the novel and give some facts to support your ideas.

《海底两万里》描绘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主题思想丰富。即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也赞扬了像船长一样拥有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战士形象。当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理解从多角度分析主题意义,如上图中提到的自由、探索精神等。运用思维导图,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除了探究主题意义,学生还要提供事实根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五、结束语

研究表明,阅读经典英文名著整本书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将思维导图用于文学作品阅读,能有效解决阅读中思维品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具体文本,对文学阅读中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培养思维品质进行了具体阐释。在文学阅读中,教师应根据文学名著体裁、主题、学生认知和喜好,选择合适思维可视化工具,设计出既有思考价值又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将思维品质的培养落到实处。

本文系南京市十四五规划课题“联盟校背景下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L/2021/201)。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论学科能力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5-12.

[2]王琼,秦忠翼.论思维方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湖南社会科学,2011(6):29-31.

[3]赵博.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发展”的巨变——“未来课堂”中的思维可视化技术对落实课改的现实价值[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3):77.

[4]兰春寿.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