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有效融合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思政元素;融合策略;幼儿教育
正文
2023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学前音乐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G592)
2023年度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校级课题“数字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职学前音乐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G02)
引言
学前教育中的音乐课堂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还可以促进其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近年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各个教育阶段逐渐得到重视,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价值观、情感和行为习惯正在形成,因而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学前教育中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元素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实践价值的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挖掘学前音乐课堂中适宜的思政元素,并提出相应的有效融合策略。
1 理论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中的思政元素融合需要有理论基础的支撑。首先,教育学理论认为早期音乐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艺术感知、语言表达等方面,还包括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培养。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幼儿积极的情绪反应和价值观的建立。在心理学方面,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在学前阶段的认知具有强烈的直觉性和形象化特点,因此通过音乐课堂以感性活动为媒介,能够更好地传递和巩固思政元素。同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为音乐课堂中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依据,即通过成人的引导和集体活动,儿童可以在相应情境中逐步理解并内化社会价值观。
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样需要被重视,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强调通过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方式来进行思政教育。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关注音乐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儿童情感和品格的培养,努力将爱国主义、团结互助等社会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中,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
国内外关于音乐课堂中思政元素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国外研究普遍强调音乐在儿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通过歌唱和音乐游戏,儿童不仅可以获得艺术体验,还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分享、合作与尊重他人。然而,在将思政元素与音乐教学具体结合方面,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
国内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逐步加强了思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一些研究者提出,通过音乐作品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可以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社会公德等元素自然地融入音乐课堂。例如,通过唱红色歌曲、体验民族乐器等方式,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政教育。然而,目前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探讨和教学建议层面,缺少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案例分析,特别是针对不同音乐类型如何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证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理论基础的进一步探讨以及实践案例的挖掘,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提供可行的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2 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分类
2.1 思政元素的定义与分类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有效融合需要首先明确思政元素的定义与分类。思政元素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以及积极情感的内容。在音乐教学中,这些元素可以体现在歌曲内容、音乐活动的主题以及教师的讲解之中。为了便于在课堂中实施,思政元素可以大致分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四个类别。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选择具有爱国内容的歌曲或故事,帮助儿童建立初步的国家意识;集体主义教育则通过合作性的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传统文化教育则重在引导幼儿了解和尊重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则帮助儿童理解基本的行为准则和礼仪。
每一种思政元素都具有特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例如,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在于激发儿童的爱国情感,可以通过演唱如《国旗国旗真美丽》这样的简单爱国歌曲实现;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接触民族音乐、乐器和节庆歌曲,让儿童对传统文化有直观的感受和热爱。这些分类帮助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融合不同的思政元素,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2.2 挖掘适合音乐教学的思政元素
为了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教师需要能够从音乐作品中挖掘出适合幼儿理解和感知的思政元素。在传统音乐作品中,许多具有民俗色彩的歌曲和舞蹈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思政内涵。例如,选择少数民族的传统歌曲如《花儿与少年》,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与认同感。在现代音乐作品中,许多儿童歌曲中也包含了友情、勇气、分享等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例如,《友谊地久天长》这类歌曲可以用来引导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
除了歌曲本身,音乐活动的设计也可以帮助挖掘思政元素。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合作性的音乐游戏,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分享与合作,从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例如,在“音乐接龙”游戏中,幼儿需要彼此配合,通过一个个音符接龙完成一首完整的歌曲,这不仅能锻炼其音乐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此外,通过舞蹈和音乐表现活动,教师还可以融入礼仪教育,如在舞蹈结束后向观众鞠躬致谢等,让幼儿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社交礼仪。
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与幼儿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结合。思政元素的表达方式应当生动、形象,以符合幼儿的理解特点。例如,在教授有关环保的思政内容时,可以结合《小小蜗牛》这类充满自然元素的歌曲,通过角色扮演和自然体验活动,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体会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在挖掘这些元素时,教师还需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学习特点,避免内容过于抽象和复杂,确保思政教育在音乐课堂中既有趣味性,又能够实现有效的教育目标。
3 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策略
3.1 制定融合策略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中,如何将思政元素与音乐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需要科学设计和创新实践的问题。首先,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制定多样化的融合策略,以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其中,故事化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通过将音乐与故事结合,幼儿能够在情境中感受到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例如,在教授《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小朋友划船的故事,传递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通过将音乐融入生动的情境故事中,幼儿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产生共鸣。
游戏化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幼儿的学习方式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通过游戏活动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爱国歌曲猜猜猜”的游戏,通过播放不同的红色歌曲片段,邀请幼儿猜测歌曲名称并分享他们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够感受音乐的美,还能通过反复的听唱和讨论,加深对歌曲背后爱国情感的认识。此外,合作性的音乐游戏,如“乐器传递接力赛”,也可以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舞蹈和肢体表现活动也是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加入舞蹈活动,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内涵。例如,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民族舞蹈动作,通过身体的律动和肢体的表现,让幼儿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团结的力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还能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
3.2 实践案例分析
为了验证以上策略的有效性,以下提供几个具体的实践案例,展示音乐课堂中思政元素的融合过程和效果。在某幼儿园的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歌曲《国家》来引导幼儿理解“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的含义。课堂开始,教师首先播放歌曲并邀请幼儿跟着旋律拍手,随后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祖国的美丽风景和各地的特色文化,让幼儿对“国家”这一概念产生具体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幼儿学唱歌曲,并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歌词内容,如“什么是国家?我们怎样才能爱护我们的国家?”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幼儿在音乐学习中逐步建立爱国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集体和家庭的责任感。
在另一个案例中,某教师通过开展名为“民族大联欢”的音乐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教师选择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歌曲,如蒙古族的《敖包相会》和藏族的《青藏高原》,并让幼儿分成小组学习不同的民族舞蹈动作。通过让幼儿穿戴简单的民族服饰并表演这些歌曲的舞蹈,教师不仅让他们体验了音乐和舞蹈的乐趣,还通过对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的介绍,增强了幼儿对多样化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之情。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幼儿在欢乐的表演活动中内化了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
此外,还有一个基于合作游戏的案例,教师设计了一个名为“音乐齐心协力”的活动。幼儿们被分成小组,每组需要使用不同的乐器来合作完成一首简单的乐曲。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需要相互配合,按照教师的指挥来演奏,最终完成整首乐曲的演绎。通过这种集体活动,幼儿们不仅学习了音乐的基本节奏和乐器的使用,还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了集体主义的意义。
这些案例的成功实践证明了思政元素与音乐课堂的有效融合的可行性。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通过故事化、游戏化和表演化等多种策略,使思政教育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融入了幼儿的实际学习体验之中。这些教学实践不仅提升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价值观的教育和社会性的发展。然而,在这些实践中,教师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幼儿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存在困难,或者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矛盾。这些挑战提醒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更加关注幼儿个体的差异,并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调整,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音乐课堂中得到思政教育的滋养。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总结
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有效融合策略的探讨,本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首先,学前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堂是培养幼儿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的理想载体,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其中。其次,基于幼儿的认知特点,利用故事化、游戏化、表演化等教学策略,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内化思政教育的内容,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还提升了教育的实效性。然而,思政元素的融入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灵活应变能力。
4.2 实践建议
针对教育工作者,建议在音乐课堂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将思政教育与音乐教学的目标紧密结合,确保教学的趣味性与教育性并重。此外,应积极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将幼儿生活中可感知的思政元素引入课堂,使教育内容更具现实意义。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应提供更多的师资培训和资源支持,鼓励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探索思政与音乐的深度融合,为幼儿的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卢迪.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策略[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教成果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的关系研究论坛论文集.漯河食品职业学院;,2024:4.DOI:10.26914/c.cnkihy.2024.014797.
[2]谢佩君.“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品位·经典,2024,(05):120-122.
[3]李君婷.“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22.DOI:10.27410/d.cnki.gxbfu.2022.001369.
[4]王婷.课程思政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2,(36):117-119.
[5]周海云.课程思政导向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改革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0):170-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