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摭谈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晓磊

山东省兰陵县第十小学

摘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素材很多,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在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教学环节中有效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能力,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的合格小公民。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学科教学 法制教育 策略

正文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法制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素材很多,是渗透法制教育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学科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道德品质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确保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那么,教师如何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让法制教育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呢?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由象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自发明的那天起,直到现在一直被中国人使用,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时也是流传范围最大的文字之一。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它是汉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还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的笔画、笔顺,安排好汉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本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赏析书法作品、了解汉字的特点,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讲笑话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使用规范汉字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可以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书、读报、作文、上网都离不开汉字,教育学生要从小正确使用汉字,规范书写汉字,为纯洁祖国文字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要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以礼晓人。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大自然的美,更要让他们知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精读课文中,文章讲述了山谷中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然而人们肆意的乱砍乱伐,致使大地失去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交流破坏自然环境的资料图片及常识,让学生进一步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从小做个懂礼貌、讲道德的好少年。如:在以“父母的爱”为内容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可以引导学生广开言路、畅所欲言,比如让学生交流《温暖的家庭》、《妈妈的眼泪》、《父爱如山》等等,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和尊敬父母,体会家庭生活的温暖;关心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遇事冷静,正确处理成长中的不愉快等。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感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又唤起了学生的共鸣,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关心父母的好少年。

语言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深化对事物的表象认知。怎样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发言积极性呢?我们不妨引导学生用法治视角来讲故事、明道理。引用生活中、邻里间等课里课外那些一个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违法犯罪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个案因果分析,特别是他们熟知的人和事,让枯燥的法律条文生动起来,法律与人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的同时,也鼓励学生乐于助人。老师的情境教学、适时引导,用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来帮助小学生正确评判是非曲直,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四、在作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现行小学语文习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与教学实际,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比如:结合秋冬森林防火工作,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爱我家园”小手拉大手征文比赛,使学生明白违规野外用火烧不仅污染空气、破坏环境,还可能损毁财物,严格来说就是一种犯罪行为,使学生得到法制教育。又如,结合近年来国家法制机关对“法轮功”等邪教分子的打击处理,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相关新闻节目,让学生写观后感,使学生明白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明白听信邪教、扰乱社会秩序是一种犯罪行为。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不断多元化,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复杂的信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他们难以正确判断正误和善恶,甚至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也存在着中心思想和德育相违背的行为,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法治的教育渗透尤为重要。例如,在命题为《一件令我难忘的事》的写作中,有个学生写到:“有一天同学到我家做客,爸爸妈妈出去了,他拿了爸爸抽屉里的钱,然后被我发现了,我让他放下,但是他说我两一起买好东西吃,于是我就没有告诉爸爸妈妈,但是,这件事我一直放在心上,难以忘记,认为这是很不诚实的行为,并且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但是难以启齿。在这个作文中可知,学生知道这是错误的行为,但是他不知道这背后包含的法律意义和责任。因此,在进行评价时,我给学生写到:你同学的行为并非简单的行为,这是盗窃行为,是违法行为,同时,你得到了好处而没有告诉爸爸妈妈,这其实是对他违法行为的庇护,也是违法的,这也可能导致你同学以后可能犯更多的错误,希望你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刻能够懂法守法,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可以结合各种轻松、有趣的实践活动丰富语文课堂,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实施方案。随着学生语言积累的慢慢丰富,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逐渐提升,教师应当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自身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的训练空间,结合实际情况创设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促进学生综合学科能力提升的训练过程。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时,可以有意识地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其中。这既能促进二者的良好融合,也可以带给学生更加多元的学习收获与启示,是提高学生综合学科能力的过程。

总之,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必要的,方法是可行的。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重任。教师只有做到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教材内容,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才能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明辨是非能力,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的合格小公民。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