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形势下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正文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智慧,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古诗词鉴赏教学起着桥梁作用,连接古老文化与现代教育,是课程改革和文化传承的关键。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中古诗词鉴赏教学薄弱,未受重视,教学质量受影响,阻碍了学生文化素养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本文旨在探索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路径,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品味古诗词中感受文字魅力与文化深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探究具有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将引领学生遨游古诗词海洋,汲取智慧,奠定坚实基础。
一、影响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成效的核心要素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古诗词鉴赏在考试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分值占比已从原先的8分跃升至11分。这一显著变化,无疑促使教师们更加聚焦于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育与提升。然而,尽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时间,但实际效果却并未能如愿以偿。深入剖析,我们发现,制约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成效的,主要有以下两大核心要素:
1.内在要素:学生自身的认知局限
内在要素,主要聚焦于学生自身存在的认知局限。在古诗词的浩瀚海洋中,由于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相对浅薄,一旦在理解过程中遭遇困境,他们往往容易心生退意,选择放弃。同时,在考试升学的重压之下,学生又不得不采取死记硬背的策略,以应对考试。在答题时,他们机械地套用固定模式,而未能真正领悟古诗词的精髓与韵味,更未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仅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反而可能让他们对古诗词产生抵触与厌倦情绪。
2.外在要素:教师素养与学习环境的双重影响
外在要素,则主要涉及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教师自身对古诗词鉴赏缺乏深厚的素养与独到的见解,仅依赖参考书进行机械讲解,那么教学将显得生硬且缺乏生机与活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其次,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也对其鉴赏能力产生深远影响。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与诱惑。特别是随着电脑、手机等现代科技产品的普及,学生往往过于依赖现成答案,缺乏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习惯。更有甚者,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之中,严重忽视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这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无疑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与威胁。
二、新课标形势下高中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以下将围绕几个关键点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的习惯:情感的桥梁与理解的钥匙
古诗词朗读不仅是声音的艺术表现,更是情感传递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成为深入鉴赏诗歌的起点。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这首诗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面对人生艰难时所持有的积极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感受到“山川之险”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体会李白那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及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直观地感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还能为后续的分析和解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研究显示,在课堂上经常参与朗读活动的学生,其语文成绩普遍高于那些较少朗读的同学。这表明,朗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比如组织朗读比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朗读方式。
2.精炼与升华:强化古诗词鉴赏表达能力
古诗词鉴赏不仅是对古代文学的一种欣赏,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要求我们运用精准而富有美感的语言,捕捉并传达诗歌中微妙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通过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还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积累专业的鉴赏术语,学习如何将诗歌中的意象转化为散文式的叙述,以此来清晰地展现诗词的内在精神。
例如,在讲解杜甫的《春望》时,教师可以首先介绍一些常用的鉴赏术语,如“借景抒情”、“寓言于物”等,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些手法的应用。然后,鼓励学生尝试用散文的形式重新表述诗中的情感,比如描述战乱后长安城荒凉景象的同时,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样的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
一项针对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后,80%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更加自信地谈论古诗词,并且对于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更深的认识。这说明了精炼与升华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它使学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感受”,而是能够主动、准确地分享自己的见解。
3.深入与感知:优化古诗词意境的体验
古诗词之所以经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们所营造的独特意境。这种意境往往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这些意境,从而全面把握作者的情感与创作意图。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这首诗以其朦胧美著称,其中蕴含了诸多典故和象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细致地解读庄生梦蝶、沧海珠泪等元素,揭示出诗人对人生无常、往事如烟的感慨。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的艺术品或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些意象背后的美学价值。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古典文化的兴趣。
根据一项教育研究显示,当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共鸣时,他们的记忆效率会显著提升。这意味着,通过优化意境体验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记住诗词内容,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想象与共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连接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重要桥梁,尤其在古诗词鉴赏中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鉴赏过程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超越文字表面,触及到诗歌的核心思想。为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通过多种途径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诗歌世界。
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凄美的音乐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忧郁的氛围。接着,结合李煜的生平经历,讲述他从帝王沦为阶下囚的心路历程,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是李煜,在那样的境遇下会有怎样的感受?”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还能够让他们在情感上与诗人建立起联系。
研究表明,当个体能够通过联想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包括诗人)的经历相联系时,其共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会得到加强。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也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5.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习活力
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从知识的单纯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支持者。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影视片段等,让学生们在课前自行查阅并形成初步认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当正式上课时,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此外,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看法或感受,不仅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能极大地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
一项针对高中生的研究发现,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确实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6.应用多媒体教学法:直观呈现,生动演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以更为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例如,在教授苏轼的《望海潮》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展现杭州西湖周边的自然风光,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诗中所描述的那种宁静祥和之美。同样地,《雨霖铃》的教学也可以借助音频资源播放雨声效果,配合凄凉的画面,营造出送别场景特有的氛围感。
调查数据显示,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在处理较为抽象的概念或者复杂的历史事件时,图像和声音往往比纯文字描述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记住。
7.应用归类比较法:构建知识体系,提升鉴赏能力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古诗词进行分类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化的认知框架。比如,在讲解送别诗时,可以选择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的《别董大》作为对比材料。虽然两者都属于送别题材,但在表达手法上却各有特色。前者侧重于借景抒情,后者则更多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们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写作技巧,还能够学会如何根据不同情境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
实践证明,使用归类比较法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8.应用情感体验法:情感共鸣,领悟内涵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当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教师可以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们想象自己处于相似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变化。接下来,安排小组讨论环节,让大家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悟。最后,还可以布置一篇小作文,要求以第一人称视角重新叙述这首词的故事,从而达到深层次的情感沟通目的。
研究表明,当个体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时,他们对于文本内容的记忆将会更加深刻持久。因此,通过情感体验法来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而深刻的文学体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文化底蕴、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途径,更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深入研究教学策略、凸显学生主体性成为当务之急。师生需携手共进,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丰富教学手段,同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共同打造一个高效、生动的古诗词鉴赏课堂,以充分发挥古诗词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晓娉,诗词养目,鉴赏沁心--探究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2(23):214-215.
[2]罗志才,知人论世下的“文本细读”--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教学方法初探[J1广西教育,2015,10(02):109-110.
[3]徐乃罗.畅想思维解读意象--高中语文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2(08):352-353.
[4]彭丽娜.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1.才智,2015,22(18):321-322.
作者姓名:杨怡. 性别:女. 籍贯:江苏无锡 学历:硕士研究生 评审专业:中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