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宋士强 彭建会

济宁市工业技师学院 山东 济宁 272100

摘要

在技工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已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当前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创新路径和实施策略,以期为技工教育改革提供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正文


引言
在现代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更新迅速的趋势下,技工院校的教育模式正在转型升级。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方式,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本文将探讨技工院校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实践,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一、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现状

1)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与优势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技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深度结合,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强化动手能力,使课堂学习更具现实性和职业指向性。其核心在于模拟真实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实操中巩固知识点,在问题解决中掌握技术要领。学生通过反复训练在实践中建立学以致用的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工作中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点。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它使学生更早接触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就业适应性;其次,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可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综合素质;此外,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缩短了入职后的适应期,为未来职业生涯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技工教育的一种手段,更是对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的深层次探索。

2)当前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
目前,技工院校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不少学校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和课程改革逐步引入了工学一体化教学。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首先,部分技工院校由于经费和资源有限,难以配备充足的实训设备和先进的实验室,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尤其是缺乏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导致课程内容难以贴近产业实际,教学效果欠佳。此外,尽管一些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但合作深度有限,实训内容不够系统化,学生的实践学习多集中在简单的操作流程上,缺乏对技术深度的探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工学一体化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影响了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在理论教学上相对经验丰富,但在实际操作和企业需求方面的实践经验不足,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全贴合企业对员工的实际需求。例如,许多教师在企业实操和新技术方面缺少相关经历,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内容缺乏行业前瞻性与时效性。其次,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部分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停留在表面,合作模式单一,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和实训仅限于基础性、辅助性工作,无法深入参与复杂项目。缺乏真正的项目实训,使学生难以获得有价值的实践经验。此外,课程内容的更新和调整滞后,不能及时反映产业的新技术、新流程,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需要额外的培训适应工作环境,延长了培养周期。面对这些问题,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实际效果受到限制,学生在入职时难以真正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整体上影响了技工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竞争力。因此,改善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不仅是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必要措施,也是增强学校和企业合作互动、推动技工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二、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

1)优化校企合作,搭建教学实习平台
校企合作是提升技工教育实效的核心举措之一。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技工院校可与相关企业共同建设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这种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真实生产流程的平台,还为他们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将企业一线生产设备引入学校的实训基地,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的工艺技术,适应当下生产流程的变化。此外,校企合作还可以通过企业导师制让学生获得职业指导,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行业的工作标准和岗位要求。企业导师通过现场示范与学生一对一互动,为他们提供专业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具实用性的技能。校企合作的深化也可以体现在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的机会,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企业可以及时反馈实习学生的表现,帮助院校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更加符合行业的最新需求和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例如,校企联合打造校中厂,将车间等实习实训工厂和生产任务带进课堂,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加工生产,车间就是课堂、上课就是工作,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即可直接上岗工作。同时,校企共建厂中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中级班学生在学院进行工学一体化学习,高级班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学习实训,创新地实现了把专业建到企业,把课堂搬到车间,把学习建在工位上,在企业一线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亟需人才。使技工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显著增多,产教融合进步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得以促进

2)引进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双师型教师是技工教育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桥梁,具备理论教学能力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将实际工作场景引入到教学中,从而有效解决技工教育中学用脱节的问题。技工院校应积极拓展引进双师型教师的渠道,可通过外部招聘或与企业联合培养等方式,吸纳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加入教师队伍。同时,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例如,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岗位锻炼,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更新行业知识并积累实战经验。除了定期进修和培训,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师实践考核标准,通过考核激励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融入实际操作方法和案例分析,从而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教学的科学性。双师型教师的加入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他们树立专业自信,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实际需求。

3)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将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中,技工院校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利用VR技术可以将真实的操作环境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进行操作练习。在VR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重复练习操作步骤,遇到错误时系统会实时反馈,这样学生能够在不受设备限制的情况下随时复习和巩固技术要点,减少实际操作中的误操作。除此之外,在线平台的建立也极大丰富了课堂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在线平台,教师可以发布电子课程材料和实操视频,使学生能够反复观看并自主练习。此外,信息化平台还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和操作记录,帮助教师更精确地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薄弱点,从而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为教学提供了数据支持,使教师能够更高效地组织和优化教学过程。

窗体底端

三、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深化课程校本化开发,创新教学设计促进工学融合
课程开发是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技工院校在课程校本转化开发过程中,需根据工学一体化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技能与标准,岗位规范与职业素养等有效融合,确保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应用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积极与合作企业沟通,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设备使用和技能要求,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课程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策划上应创新思维,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分组互动等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设计真实的工作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提升其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场景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感。通过深化课程开发和创新教学设计,促进工学融合,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为其未来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2)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在工学一体化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教学效果的衡量手段,也是教学改进的依据。为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技工院校应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例如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任务完成情况等,通过这些评价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参考。结果性评价则注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与理论掌握情况,既可以通过考试测试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可以在实操环节通过技能考核来评价学生的操作熟练度。为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技工院校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评价,让评价结果更贴近实际工作场景。同时,院校还可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反馈,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改进需求,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3)提供持续支持与跟踪服务
持续的支持与跟踪服务是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技工院校可设立教学指导中心或学习支持中心,为学生在学习期间和实习期间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教师或辅导员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解答学生在操作技术、学习策略上的疑问,确保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足够的支持。此外,技工院校还应建立有效的学生跟踪服务体系,了解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岗位上的适应情况和职业发展情况,这一反馈能够帮助院校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例如,院校可以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调查,收集学生在工作中的应用反馈,了解他们对技能需求的更新意见。通过收集这些数据,技工院校可以更好地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同时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改进的教学方向。在就业服务方面,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岗位推荐和职业发展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通过持续的支持和跟踪服务,院校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还能够有效增强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长效性和实用性。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

通过展示不同院校在工学一体化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可以清晰地总结出其成功经验,推动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例如,院校与多家知名制造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设立了校内校中厂实训基地和校外厂中校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操作和学习。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技术,还能在实际项目中提升技能。此外,引入了企业全国技术能手、齐鲁大工匠导师参与课程校本化的转化开发和实习指导,将企业需求直接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

另一所院校则专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设立了双师型教师工作坊,定期邀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培训和讲座,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行业技术,并通过校企合作带领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实地学习,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一举措有效弥补了部分教师企业实战经验不足的短板,提升了他们在课堂中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实践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学习到贴近企业需求的实用技能,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一些院校还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化课程,将企业的真实任务作为教学项目,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推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知识。这种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窗体底端

五、结语

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技工院校的重要教学模式,其创新和实践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引入信息技术等手段,技工院校能够有效提高工学一体化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技能提升与职业素质培养。未来的技工教育应继续探索和完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助力行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霞峰,张盼盼,柳畅,等.课程思政融入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汽车维修技师,2024,(18):108-109.

[2] 古雅明.一体化教学在广西港航系统宣传队伍教育培训中的探索与实践[J].珠江水运,2024,(16):26-28.DOI:10.14125/j.cnki.zjsy.2024.16.043.

[3] 丽娜.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工学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C]//北京国际交流协会.2024年第二届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研讨会论文集.大连国防高级技工学校;,2024:4.DOI:10.26914/c.cnkihy.2024.006280.

[4] 卜宪存,刘鑫鑫.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用的探索[J].职业,2024,(06):44-46.

[5] 李菲飞.数控技术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模具制造,2024,24(02):78-80.DOI:10.13596/j.cnki.44-1542/th.2024.02.0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