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非智力因素 提升数学素养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姜涛

山东省兰陵县第六小学

摘要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差生中的绝大多数智力并不差,可见决定差生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等。因此在教学中,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

小学生 非智力因素 数学素养

正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建立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的基础上,要突出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实践也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数学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成才的真谛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使学生在数学这门基础学科上更好的发展与成长,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职责。小学生可塑性强,这个阶段是最好、最适宜培养良好习惯的时期。抓好小学时期这个黄金季节,努力帮助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发展而使他们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少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其实,在这一部分学生中,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外,另一个主要的学习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而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非智力因素能产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促使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以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数学活动不仅是“数学认知活动”。而且也应是在情感、心态的参与下进行的传感活动。成功的数学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产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数学教学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方法,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使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方面,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是老师的敬业精神。老师要以自己对数学教育的热爱来感染学生,以情动情。一个不热爱自己工作的教师怎能期望有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呢?教师的这种敬业精神可以通过饱满的教学激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的耐心帮助、严格要求来体现。学生接受了教师的这种精神的熏陶,也会转化为自己对数学的热爱,对数学学习的激情。

 第二提供成功机会,创设愉快情境。愉悦感是积极情感的心理表现,具有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它是数学学习最佳心态的催化剂。心里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的情况下,人脑中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会畅通无阻、思维会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以加速知识的接受、消化,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件轻松的乐事,而不是负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及时发现并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点”,让他们树立并保持自信心。

 第三对学生的学习给出积极的评价。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调解作用,学生需要教师去评价。学生阶段,他们引人注意的愿望也强烈。他们会从老师的评价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尊重、认可。评价的方法可以用“对”、“好”、“很好”、“不好”等等来进行简单的评价。但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个体的学生,不同的学习策略,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不能忽略学生的差异搞单一的评价标准,否则不能调动学生,反而伤害学生。

曾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数学与我何关?图形与我的生活何关?”有些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太困难,对数学望而生畏,不敢去碰数学,更谈不上钻研数学了.如此种种现象,都是由于那部分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数学的动机的缘故.而学习动机却有启动功能、导向功能、维持和监督功能,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人们要善于学习、终生不断地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第二联系实际,激活思维。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第三以数学的广泛应用为主题,讲解数学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挖掘数学中的思维美,如形化数、数化形;图形美,如参数方程中的渐开线、摆线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产生动机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当学生有了稳定的浓厚的兴趣,就能够坚定意志,增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师的引导作用来保持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还可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得到承认的心理很重。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条件,让每个学生尝试“我能行”的体验。不要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要用审美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学生。平时改作业时,对一些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给予相应的鼓励或公开表扬;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即使题解得不好而字写得较好,也要适当表扬,使学生从成功中尝试学习的乐趣。

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1.实施“阅读教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数学课本,在读中理解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及方法。通过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使他们增长见知,开阔视野,激发兴趣。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学生慢慢地养成了像读语文、英语一样读数学书的习惯,一些简单的问题迎刃而解,良好的数学素养逐渐形成。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伟大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进行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应耐心指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第三,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并将其概括成数学问题,加以解决,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也突出了新教材实用性强的特点。使学生感觉到学是为了用,让他们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只有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他们才会不断地提出问题,提问题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提出问题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布鲁纳说过:“自主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既然是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就应该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改变那种消极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方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首先,课堂上让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其次,学生应有选择权。有些问题,思考的方法、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设计解答方案。或者设计两套练习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比较自由的空间,按照自己的实际去发展,去进步。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

总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性劳动,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现代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要采取一切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促使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