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探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武祝刚

徂徕镇中心小学271029

摘要

数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抽象性特点,对学生逻辑思维、探索能力要求较高,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双减政策的目标是减轻学生压力,改变学生原本的被动学习状态,树立“想学、乐学”的学习态度,促进学习效率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核心素养,切实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

双减背景;小学数学;方法措施

正文


引言: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知识点较为零散,且小学生数学思维还未形成,正处于形象思维思考问题阶段,数学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生需要在课堂中与课后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学习,因此从整体来看学生数学学习压力大、负担重。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应深入分析双减政策内容,对数学课堂进行优化与创新,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1、联系生活实际,优化数学认知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与地位。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许多知识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也随处存在着数学知识的痕迹。对于尚处于身心发育初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数学学科的认知还十分有限,不仅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会比较吃力,同时也并不是很了解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则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然而,学生无可避免的会在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与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加自身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案例、现象等等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逐渐转化为自身的认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应的技能,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更好的落实双减政策。

例如在教学《体检中的百分数》时,教材就联系实际举例了百分数在体检中的应用,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清楚的理解百分数,教师可以再为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案例或问题,让学生能够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场景,结合具体的场景来理解百分数的概念,明确百分数的意义。比如教师可以举例家庭月支出情况,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了解你家中每个月的支出情况吗?你每个月可支配的零花钱有多少、你是如何安排自己的零花钱的呢?你知道不同的花销占了你总零花钱的多少吗?”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百分数的应用与其实际意义。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支出情况为学生举例,让学生了解支出分类以及计算支出总占比例的方法,进而计算自己零花钱的支出比例。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百分数过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比如:“小红这个月在食物上支出了500元,占她一个月总支出的40%,你知道她一个月的总支出是多少吗?”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方程的运用。通过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还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技能,学生在学习了百分数过后能够了解如何合理的分配自己的零花钱、了解衣服如何打折更便宜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有效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2、采取多样化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还十分稚嫩,他们活泼好动,容易被各种新奇的事物吸引注意,但同时也很难长久的专注于某一件事物,在数学学习中他们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数学都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想要保障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转化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推动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发展。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身心特点出发,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数学课堂注入更多趣味与活力,使学生能够更快融入数学课堂,更专注的进行数学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教学活动、开展情境教学活动、组织实践学习活动等等,以此来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能够改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被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看杂技》时,学生将要学习表内乘法,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乘法表、能够进行简单的乘法运算后,教师就可以设计课堂游戏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练习。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提前准备好一定量的乘法口算题目,然后逐一展出,要求各小组进行抢答,抢答正确可以为小组积分,抢答错误不积分也不扣分,最后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教师可以为获胜小组准备好实物奖励,这样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练习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采摘节》时,学生将要学习混合运算,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商店老板,模拟购物的场景,看谁能够先正确运算商品的总价格以及找零价格。这样既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在此过程中还有可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让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从而保障数学教学的质量。

3、运用信息技术,深化学习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各种信息教学技术也开始涌入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方式与内容,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教学技术,尤其是教学一些重难点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教学技术使知识点或问题更加直观明确,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使之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去消化吸收。教师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谁的眼睛亮》时,学生将要学习观察物体,教师通常要为学生准备一些实物道具,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看在不同位置上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呈现什么形状等等。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教学技术来展示物体,比如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展示一个长方体,并将其不同的面涂上不同的颜色,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利用信息教学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多种立方体,通过旋转立方体让学生实现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这样能够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又如在教学《包装盒》时,学生将要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在学习初期,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长方体与正方体,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现场为学生“搭建”出相应的长方体与正方体,并将搭建出的立体图形进行放大、缩小、旋转等,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这两种立体图形的构造及细节,从而使之能够更快的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探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以减负增效为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为学生设计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与全面化发展需求,从而促使学生不断进步、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翊锦.“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2(36):1-3.

[2]俞飞.“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如何提质增效[J].小学生(下旬刊),2022(12):40-42.

[3]王红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2022(43):9-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