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高中地理探究式课堂实践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淑芳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高级中学 邮编:033599

摘要

新课标的推行,为高中地理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教学要求与挑战,因此教师应积极响应政策要求,构建高效教学课堂的同时,减轻学生课堂压力与作业负担。传统地理课堂氛围沉闷无趣,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导致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实施探究式教学,改善地理课堂低效无趣的教学状况。通过创设探究式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与认知能力,最终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玩”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将以新课改视角,对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展开讨论。


关键词

高中地理;地理探究;探究式课堂

正文


引言: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亟需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向探究式课堂模式发展。探究式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获取,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讨论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实践探究式课堂的理念,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探索的机会。而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被鼓励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自主调查,这种主动参与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对教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观察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学习与深度思考,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动力。因此,将探究式教学与地理课程相结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式教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在不断探索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际的案例和活动来理解复杂的地理现象和概念。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探究式教学主要以问题作为学习驱动力,引导学生对探究主题或现象问题进行深度挖掘与探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有效加深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本质是以教学目标为主题,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发现、思考探究、讨论等行为,最终形成思维框架,进而完善自身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同时,运用探究式教学也可帮助学生建立符合自身学习情况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架构,从而加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学习主观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应用,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进行实际地理项目研究时,学生需要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提出结论,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教学理念,明确探究方向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兼顾了学生学习情况与学科特点,是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喜爱。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动力。传统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严重挤占学生自由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时间与机会,导致出现教师的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同时学生在传统教学课堂中进行学习,注意力难以得到有效集中,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只有学生明确了教学方向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与理解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环节[1]

(二)清晰探究重点,加深学生理解

待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后,教师应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探究内容,帮助学生清晰知识重点。探究内容要与教学目标有关联性,避免出现探究内容与教学内容不符、难以凸显教学重点的现象发生。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探究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达到拓展教学知识,明确教学主题的意义。简而言之,学生在面对相对简单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独立思考或自主查阅资料进行解决[2]

例如,在进行“气候变化”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效掌握本章节知识。在教学开展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收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视频或图片,比如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或海平面上升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如“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是什么?”或“有哪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甚至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调查。为了增强探究的深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例如,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气候变化情况,收集相关数据。教师也可以引导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和看法,激发思维碰撞。通过这种探究式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还提升了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多元化探究形式,加强知识内化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出现教师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内容、学习任务缺少深度等问题,导致地理课堂沉闷无趣,无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内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并进行实际应用[3]

例如,在进行“水循环”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所在地区的水资源情况,提出“我们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经历和想法。之后,为明确探究方向,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如当地的河流、湖泊或地下水资源。学生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包括饮用水检测、水资源储存情况等,并分析其变化原因及影响。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专业的调查工具,进行空间分析,帮助其直观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此时,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增强学习的深度。最后,组织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分享研究成果。通过PPT或海报的形式,学生不仅能提高表达能力,还能相互学习。在汇报后,教师给予反馈,并引导学生反思其探究过程,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再如,教师进行“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一课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引领学生走进自然环境,调查当地环境污染情况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多种探究学习形式,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

结束语:总而言之,探究式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主动探索、团队合作和实践操作,学生们在真实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的课程改革浪潮中,探究式课堂将为高中地理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这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强,李晓伟,王俊花. 利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地理探究兴趣的教学策略 [J]. 启迪与智慧(), 2024, (10): 57-59.

[2]刘琼花.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的运用方法 [J]. 试题与研究, 2024, (19): 96-98.

[3]许黎霞.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4, (04): 63-6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