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科学性融合设计策略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逄家瑞

​五莲县叩官镇中心幼儿园 山东日照 262305

摘要

幼儿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奠基时期,体育教学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关乎幼儿的身体发育,更对其运动技能培养、心理品质塑造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本文聚焦于幼儿体育教学内容中趣味性与科学性的融合设计,深入探讨使其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又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旨在为优化幼儿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正文


一、幼儿体育教学内容趣味性与科学性融合的重要性

(一)契合幼儿身心发展特性

幼儿的思维模式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趣味性元素的融入,能够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体育教学内容,如借助卡通形象、故事场景等,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幼儿身体发育的节奏,遵循其动作发展顺序、考虑身体承受能力等,使其迅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1]

(二)激发幼儿体育学习热情

有趣的体育教学内容仿若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幼儿对体育活动的探索之门。当教学内容充满趣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他们会当作一场充满乐趣的冒险,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逐渐培养其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意识。

(三)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趣味性与科学性相融合的体育教学内容,其作用远不止于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在参与这些精心设计的体育活动过程中,幼儿需要运用认知能力去理解活动规则、完成任务要求;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合作,发展社交能力;并在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等。这种全方位的锻炼与培养,有力地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体育教学内容趣味性与科学性融合的设计策略

(一)结合幼儿兴趣选择教学内容

1. 深入洞察幼儿兴趣爱好

教师需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喜好,例如,当下许多幼儿痴迷于各类热门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像《小猪佩奇》《超级飞侠》等。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深受幼儿喜爱的元素,将其巧妙融入体育教学内容设计之中[2]。比如,以《小猪佩奇》为蓝本,设计佩奇一家的户外探险体育活动,让幼儿分别扮演佩奇、乔治、猪爸爸和猪妈妈等角色,模仿他们在探险过程中的走路、跑步、跳跃等动作,使幼儿在熟悉且喜爱的情境中愉快地进行体育锻炼。

2. 巧妙融入流行元素

教师还应紧跟时代潮流,捕捉当下幼儿群体中流行的各类元素,如热门玩具、流行游戏等,并将其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例如,近年来泡泡机在幼儿群体中广受欢迎,教师可据此设计泡泡乐园大冒险的体育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人手一个泡泡机,一边吹出五彩斑斓的泡泡,一边在操场上追逐泡泡、躲避他人吹出的泡泡,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任务,如在规定时间内吹出特定数量的泡泡或追上特定颜色的泡泡等。这样的设计既充分利用了流行元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又巧妙地将奔跑、躲避等体育技能训练融入其中,使体育活动充满趣味性。

(二)依据幼儿身体发展规律设计活动

1. 严格遵循幼儿动作发展顺序

幼儿的动作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常是先发展大肌肉动作,如走、跑、跳等,而后逐渐向小肌肉动作过渡,包括手部精细动作等。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严格按照这一顺序进行安排。对于小班幼儿,应以简单的走、跑、跳等大肌肉动作练习为主,例如设计小动物搬家活动,让幼儿模仿小动物搬运物品的样子,通过走或跑的方式将物品从一处搬到另一处,锻炼其基本的行走和奔跑能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可在大肌肉动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需要一定协调性和力量的活动,如投掷、攀爬等,比如开展勇敢的小猴子活动,幼儿扮演小猴子攀爬假山(模拟攀爬架)、投掷果子(模拟小球)等。到了大班,除了继续巩固和提升大肌肉动作技能外,还应注重手部精细动作的培养,如设计小小厨师活动,让幼儿用筷子夹取食物(模拟小球)等,锻炼手部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

2. 充分考虑幼儿身体承受能力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身体承受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小班幼儿身体较为娇嫩,体力有限,所以体育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强度也应适中,一般以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为主,避免过度疲劳。[3]例如,小花猫找妈妈活动,幼儿只需在较短时间内模仿小花猫的动作,在小范围内寻找妈妈(教师扮演)即可。中班幼儿的身体承受能力有所增强,可适当增加活动的难度和时长,但仍要注意把控尺度,确保活动强度在幼儿可承受范围内。如开展森林运动会活动,幼儿参与各项比赛项目(如短跑、跳远等)的时间和强度可较小班有所增加。大班幼儿的身体承受能力相对较强,但也不能过度施压,在设计活动时可适当提高难度和延长时长,如小小探险家活动,幼儿需要完成一系列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如跨越障碍、穿越丛林等),但活动过程中也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身体反应,避免强度过大。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1. 游戏化教学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将体育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富有创意的游戏,能够极大地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例如,设计小动物运动会游戏,让幼儿扮演不同的小动物参加运动会,每个小动物都有其对应的比赛项目,如小兔子跳对应跳远项目、小猴子爬对应攀爬项目等。在游戏过程中,设置明确的比赛规则和奖励机制,获胜的幼儿可以得到小贴纸、小徽章等奖励,这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还能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相应的运动技能,同时培养他们在团体比赛项目中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 情境教学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让幼儿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参与体育活动。比如,创设神秘森林探险情境,幼儿在情境中扮演探险家,需要穿越各种障碍,如跨越小溪(用彩色布条模拟)、钻过山洞(用拱形架模拟)、爬上大树(用攀爬架模拟)等,这些障碍其实就是体育教学中的跳跃、钻爬、攀爬等活动。通过情境教学,幼儿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探险场景中,从而更加投入地完成各项体育任务,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合作学习

组织幼儿进行合作学习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例如,开展接力赛活动,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依次完成规定的体育任务,如第一棒幼儿跑一段距离后将接力棒交给第二棒幼儿,第二棒幼儿完成投篮任务后再交给第三棒幼儿进行跳绳任务等。在合作过程中,幼儿需要相互沟通、协调,共同为小组的胜利而努力[4]。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结论与展望

 

幼儿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科学性融合是提升幼儿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结合幼儿兴趣、依据身体发展规律、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等策略,可以实现趣味性与科学性的良好融合。未来,随着幼儿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持续发展,我们期待有更多创新的设计策略涌现,进一步优化幼儿体育教学内容设计,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有趣且科学的体育教学服务,助力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幼儿体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16(10): 75-79.

[2] 张新.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12): 101-103.

[3] 刘艳. 幼儿体育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及教学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17(05): 118-119.

[4] 王静. 基于情境教学的幼儿教育模式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44): 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