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丁佳龙

江西泰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西新余 338000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市政道路工程中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各个环节,包括材料选择、混合料制备、摊铺、压实、接缝处理及后期养护等关键技术。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详细分析了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要点与难点,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和质量控制策略。旨在为市政道路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促进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

市政道路;路面施工;施工技术

正文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日益增多,沥青路面作为现代道路建设的主流形式,因其良好的行车舒适性、耐久性和维修便利性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因此,深入研究和优化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2 沥青路面材料选择

 

2.1 沥青材料

 

沥青作为沥青路面的主要胶结料,其性能直接影响路面的整体质量。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沥青材料主要包括石油沥青、煤沥青和改性沥青等。其中,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AH-70因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采用于市政道路工程中。在选用沥青材料时,需严格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确保材料质量满足工程要求。

 

2.2 集料

 

集料是沥青混合料的骨架材料,对沥青路面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粗集料应选用坚韧、粗糙、有棱角的优质石料,严格控制扁平颗粒含量;细集料则应具有良好的棱角性和嵌挤性能,以提高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此外,还需根据工程需要掺配适量的高质量石粉和石屑填料,以保证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合理。

 

3 沥青混合料制备

 

3.1 搅拌方式

 

沥青混合料的搅拌方式主要分为连续式搅拌和间歇式搅拌两种。间歇式搅拌因其操作简单、质量可控性强而更受青睐。在搅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搅拌温度、加热温度及搅拌时间,确保混合料均匀一致,无花白料、结团成块或粗细料分离现象。

 

3.2 运输管理

 

沥青混合料的运输应选用专用车辆,保持车辆清洁,避免混合料受到污染。运输过程中应控制车速,避免颠簸造成混合料离析。同时,应根据施工需求合理安排运输车辆数量,确保混合料能够及时供应到施工现场。

在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过程中,还需特别关注混合料的温度控制。由于沥青材料的温度敏感性,过低的温度会导致混合料变硬,难以摊铺和压实;而过高的温度则可能引发沥青老化,影响路面性能。因此,运输车辆需配备专业的保温措施,如使用双层篷布覆盖、安装保温层等,以确保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保持适当的温度范围。

 

4 摊铺与压实

 

4.1 摊铺技术

 

摊铺是沥青路面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根据路面等级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摊铺机械,并在摊铺前对机械进行预热。摊铺过程中应保持速度稳定,避免急停急启造成混合料离析。对于边角部位和搭接处,应采用人工辅助摊铺,确保摊铺均匀、密实。

在摊铺过程中,除了机械的稳定操作外,还需要密切关注混合料的温度控制。确保混合料在摊铺时处于理想的施工温度范围内,这对提升路面的平整度和密实度至关重要。为此,施工现场应配备专业的温度检测设备,定时监测并记录混合料的温度,一旦发现温度异常,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当摊铺作业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压实作业。选择合适的压实机械和压实工艺,按照规定的压实遍数和速度进行压实,确保路面的密实度和平整度达到设计要求。在压实过程中,同样需要关注混合料的温度变化,避免在混合料温度过低时进行压实作业,影响压实效果。

总的来说,沥青路面的摊铺施工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能。只有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才能确保摊铺出高质量、高性能的沥青路面。

 

4.2 压实技术

 

压实是提高沥青路面密实度和强度的关键步骤。压实过程应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进行。初压主要采用轻型压路机进行稳压,复压则采用重型压路机进行充分压实,终压则采用静压或振动压路机进行收光处理。在压实过程中,应确保压路机行驶速度均匀、方向一致,避免出现漏压或多压现象。

在继续深入探讨压实这一关键环节时,不得不提及压实温度的重要性。沥青混合料的温度对其可压实性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初压阶段,除了选择适合的轻型压路机进行稳压外,还需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初始温度,确保其在最佳压实温度范围内,以最大化地提升路面的密实度和强度。

随着压实工作的推进,进入复压阶段,重型压路机的使用至关重要。此时,应特别注意压路机的吨位选择与沥青混合料厚度的匹配,以确保压实效果。同时,复压过程中可适当增加碾压遍数,但也要避免过度压实导致的沥青材料推移或破坏。此外,对于特殊路段或构造物附近,应调整压路机的操作方式,如采用低频高幅振动,以减少对周围结构的冲击。

终压阶段作为压实过程的收尾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消除轮迹,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在此阶段,静压或振动压路机的选择应依据具体工程要求和沥青混合料的类型而定。操作时,需确保压路机行驶速度稳定且均匀,同时严格控制终压温度,避免温度过低导致的压实不足或温度过高引起的沥青老化。

 

5 接缝处理

 

接缝是沥青路面施工的薄弱环节之一,处理不当易导致裂缝产生。接缝处理应遵循紧密平顺的原则,确保接缝处材料连接紧密、无脱空现象。对于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形式;对于纵向接缝,则可采用梯队联合法或热接缝法进行消除。在接缝处理过程中,还需注意清理接缝部位的灰尘和杂物,确保施工质量。

在接缝处理的具体实施上,首先应对接缝处进行精确的切割或修剪,确保接缝边缘整齐、平直,为后续的填充和压实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横向接缝,除了采用垂直的平接缝形式外,还应使用专用的接缝切割机进行切割,以减少接缝处的应力集中,提高接缝的耐久性。

在填充接缝材料时,应选择与原路面材料相容性好的热拌沥青混合料,并严格控制其温度,以确保填充材料与原路面材料的紧密结合。填充过程中,应使用专用的摊铺工具进行均匀摊铺,避免出现材料堆积或稀疏的情况。

对于纵向接缝,若采用梯队联合法施工,需确保两台或多台摊铺机之间的作业距离适中,以保证接缝处材料的连续性和均匀性。同时,在接缝处应使用热烙铁或专用的接缝处理设备进行预热处理,以提高接缝处的粘结强度。若采用热接缝法,则需确保前一台摊铺机尚未冷却的混合料与后一台摊铺机摊铺的混合料相接触,并利用振动压路机进行充分压实,以消除接缝痕迹。

在接缝处理完成后,还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接缝处材料的密实度、平整度以及是否存在裂缝、脱空等缺陷。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修补和处理,以确保整个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6 质量控制与检测

 

6.1 质量控制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应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从材料选择、混合料制备、摊铺、压实到接缝处理等环节均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通过定期检查、抽样检测等手段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在材料选择阶段,除了对沥青、集料、填料等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能进行检测外,还应注重其耐久性和环保性。对于特殊环境下的道路,如高温、低温、重载交通区域,需选择具有更高抗老化性、抗滑性和抗裂性的材料。同时,加强供应商的管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可靠。

混合料制备过程中,配合比的设计是关键。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材料性能试验结果,通过理论计算和试拌调整,确定最佳的沥青含量、矿料级配等参数。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拌合温度、拌合时间和拌合均匀性,确保混合料的物理性能和路用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摊铺作业前,应对基层进行充分准备,确保基层表面平整、坚实、干燥、无杂物。摊铺过程中,应根据摊铺机的性能、路面宽度和摊铺厚度等参数,合理调整摊铺速度、摊铺宽度和摊铺厚度,保持摊铺作业的连续性和均匀性。同时,要加强摊铺温度的控制,避免混合料温度过低导致压实度不足或温度过高导致混合料老化。

压实是沥青路面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应选择合适的压路机型号和组合方式,根据压实工艺的要求进行初压、复压和终压。在压实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压路机的行走速度、振动频率和振幅等参数,确保压实度均匀、无轮迹、无推移等现象。同时,要加强压实温度的监测和控制,避免在混合料温度过低时进行压实作业,影响压实效果。

接缝处理是沥青路面施工中的难点之一。对于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纵向接缝应尽量采用热接缝方式,保证接缝处的混合料充分融合;横向接缝则应在已摊铺的混合料尚未冷却前进行,并采用适当的压实工艺进行处理。在接缝处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接缝处的平整度和密实性,避免出现跳车现象。

除了以上几个关键环节外,还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和验收工作。定期对施工过程中的混合料性能、摊铺质量、压实度等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水平,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6.2 检测方法

 

常用的沥青路面检测方法包括钻芯取样法、核子密度仪检测法、贝克曼梁弯沉检测法等。通过这些检测方法可以及时了解路面施工质量状况,为后期养护和维修提供数据支持。

常用的沥青路面检测方法,不仅限于上述的钻芯取样法、核子密度仪检测法和贝克曼梁弯沉检测法,还包括了诸如激光平整度检测法、红外热成像检测法以及超声波检测技术等多种先进手段。这些方法各有千秋,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沥青路面质量检测的完整体系。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检测技术的发展,沥青路面检测方法日益丰富和完善。这些方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路面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后期养护和维修提供了更加全面、科学的数据支持,有力地保障了道路的安全、舒适和耐久。

 

7 养护与维修

 

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交通荷载的影响而产生损伤。因此,加强养护与维修工作是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养护工作主要包括日常巡查、定期保养和预防性养护等;维修工作则主要针对路面出现的裂缝、坑槽等病害进行修补处理。

沥青路面的日常巡查是确保其良好运行状态的基础。巡查人员需定期对路面进行全面检查,记录并评估路面的平整度、磨损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明显的裂缝、坑洼或积水等问题。一旦发现潜在问题,应立即上报并安排相应的保养措施,以防止问题恶化。

定期保养是预防路面损伤的重要手段。保养工作通常包括清理路面杂物、填补微小裂缝、修复轻微磨损等。这些工作旨在减少自然因素和交通荷载对路面的长期影响,保持路面的平整度和排水性能。通过定期保养,可以大大延缓路面出现严重病害的时间,从而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除了日常巡查和定期保养外,预防性养护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性养护是指在路面尚未出现明显病害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延缓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加铺薄层罩面、喷洒封层剂、实施微表处等。通过预防性养护,可以进一步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减少维修工作的频率和成本。

当沥青路面出现裂缝、坑槽等严重病害时,就需要进行及时的维修工作。维修工作应根据病害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可能包括裂缝填补、坑槽挖补、薄层罩面等。在维修过程中,应确保修补材料的质量和施工工艺的规范,以保证修补后的路面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还应注重维修工作的时效性,及时消除病害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加强沥青路面的养护与维修工作是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关键。通过日常巡查、定期保养和预防性养护等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路面的潜在问题;而针对严重病害的维修工作则能够迅速恢复路面的使用性能。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沥青路面养护与维修的完整体系,为道路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8 结论

 

市政道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方面。通过优化材料选择、改进混合料制备工艺、提高摊铺与压实技术水平以及加强接缝处理和质量控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 市政道路施工沥青路面平整度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J]. 程怡.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08)

[2]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在城镇道路工程的应用分析[J]. 庄玉山.建筑与预算,2023(04)

[3] 道路工程沥青路面面层施工技术探究[J]. 马超.石材,2022(1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