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与游戏化整合的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设计;生活化;游戏化;整合教学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家庭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幼儿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与游戏活动环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孩子生活在高楼大厦中,接触自然和户外活动的机会减少,而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模式下幼儿的活动空间往往在室内,对孩子真实生活经验的引导并不多,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将课程进行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整合,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接触生活和探索世界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1幼儿园课程中整合生活化游戏化的意义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的。因此,课程的设计应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展开,通过创造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学习。
1.1可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幼儿教育是儿童正式踏上学习征途的起点,对其认知和综合素养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这一阶段不仅是儿童知识学习的开端,更是其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基石。在幼儿时期,孩子们的认知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他们更容易通过直观的感知和动手操作来吸收新知识。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将生活和游戏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课程中,教师们将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活动、饮食习惯、自然现象等常见场景和事物进行精心挑选和合理利用,巧妙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些贴近生活的元素,通过游戏这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
1.2充分调动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教育作为儿童正式教育生涯的起点,对其认知和综合素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关键阶段,孩子们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通过直观的感知和动手操作来学习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因此,幼儿园课程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这一阶段的认知特点,将生活和游戏进行整合,为孩子们创造更加贴近实际、易于理解的学习环境。通过将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活动、饮食习惯、自然现象等常见场景和事物合理利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幼儿园课程使这些生活元素成为教学的宝贵资源。比如,通过模拟家庭中的烹饪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动手操作中了解食物的制作过程,同时学习相关的营养知识。又如,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孩子们可以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这些生活元素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和生动化。
幼儿的自我意识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互动中逐渐建立的,是其认识自我、理解他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心理基础。正确塑造自我意识能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还能够培养其自信心、独立性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幼儿园课程将游戏内容贴近生活,将日常的生活情境和真实的社会角色引入教育活动中,使幼儿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自身的存在和行为的意义,能够有效地调动其自我意识。在生活化的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家庭成员、社区工作者或其他社会角色,逐步感知自身在各种角色中的身份定位和行为责任,体验不同情境下的自我表现。模拟购物、做饭、照顾小动物等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幼儿能主动探索和反思自身的行为结果与他人反应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使他们在游戏中能够更自然地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这种表达过程既是对自我意识的强化,也是对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初步认知。
1.3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
3~6岁的幼儿,他们的学习观念尚未成熟,学习行为更多地受到兴趣和外部环境的驱动。在这一阶段,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常规和学习习惯,就需要通过他们熟悉且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开展课程。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整合,正是这样一种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的教育方式。这种整合方式以幼儿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巧妙地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人物角色和社会活动融入游戏之中。在这样的课程中,孩子们会发现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任务,而是充满了趣味和探索。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游戏活动,他们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
3~6岁的幼儿尚未建立起较为成熟的学习观念,其学习行为更多依赖于兴趣驱动和外部环境的引导。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和学习习惯,需要通过他们熟悉且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课程,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中逐渐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热情。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和游戏化整合,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基础,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人物角色和社会活动融入游戏之中,使其学习内容更具亲和力和现实感。在这种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中,幼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游戏活动,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中逐渐内化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
1.4强化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涯中要学会用双手操作去做事情,用身体体验更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直接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去探索找到解决方案。在课程设计中,大自然作为一种“活素材”,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孩子们可以在自然环境中亲身观察和体验,并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练习解决问题的步骤,如搭建积木、制作手工、组织团队游戏等,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不断尝试、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行为策略,逐步掌握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与游戏化整合的实践路径
2.1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在实践中应结合本地资源和园所特点,灵活设计创设贴合生活的教育环境。以“弹力”活动为例,可在区域活动中模拟家庭或市场场景,里面摆放弹力球、橡皮筋、弹簧玩具等常见的生活用品,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不同材料,感知“弹力”这一物理现象的存在,并在实践中逐步理解其特点。在设置弹力体验区时,可以让孩子们利用橡皮筋制作简易弹力装置,观察弹性物体如何变化,教师要适时组织幼儿开展弹跳游戏或弹力球比赛,使幼儿在身体运动中体验弹力的不同表现,进而引发对物理现象的兴趣与思考。幼儿园环境创设应围绕“生活化、游戏化、体验化”三大要素展开,通过真实情境的设置和丰富的操作材料,使幼儿能够在具体的生活体验中,获得多感官的综合发展,逐步构建起对世界的认识体系。
2.2整合资源,构建课程
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并整合各种可利用的生活资源,创建具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因此,幼儿园应当注重结合本地资源、自然资源以及社区资源,为课程设计提供充足的素材积累。
2.2.1立足当地实际,挖掘特色资源
幼儿的成长生活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课程的生活化与游戏化整合应当基于当地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形成独具地方风貌的教育内容。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课程设计应依托本土文化特色,将当地的自然环境、民间艺术、节日庆典等元素融入到游戏化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和学习。以“高原小牧民”活动为例,整个游戏过程可以围绕草原生态和牧民生活展开。教师会使用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向幼儿介绍甘南地区的草原景观和当地牧民的日常生活,帮助幼儿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还让他们通过这些直观的学习形式感知牧民的日常生活。接下来,活动进入游戏环节——“模拟牧场游戏”。教师提前在户外场地布置“牧场”区域,使用假装的小动物模型(如羊、牛、马)作为道具,让幼儿分别扮演牧民、牧羊犬和牧场工人,开始“放牧”活动。教师可以设置任务,比如将“羊群”从牧场一侧赶到另一侧,或者给“动物”喂食草料。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模拟日常放牧工作,学习如何照料“动物”,并在小组协作中锻炼沟通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引导幼儿观察“牧场”中的变化,比如“动物”的行为和“草地”的状态,启发他们思考环境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生态保护的意识。
2.2.2结合季节特点,构建生态课程
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的宝贵资源库,蕴藏着无尽的生态秘密和丰富的学习素材,为幼儿的探究学习创造了独特的情境。在自然环境中,幼儿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培养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和好奇心。以 “秋天的礼物”课程活动为例,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走进大自然,鼓励他们观察树叶颜色的变化、风的凉爽、成熟的果实以及地上落叶等秋季特有的景象。教师通过引导问题,如“为什么树叶会变黄?”“为什么果实会在秋天成熟?”等,激发幼儿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在游戏环节中设计“寻找秋天的宝藏”活动,教师事先准备好篮子或袋子,带领幼儿分组进行“寻宝”游戏,让他们在草地、树林中寻找象征秋天的物品,每个小组将找到的“秋天宝藏”收集起来,并分享自己的发现。然后组织幼儿利用刚刚收集到的秋季物品,将落叶、松果等自然材料粘贴在纸上,制作出富有秋季特色的拼贴画。整个课程活动以自然为基础,结合季节特点,通过观察、探究、游戏和手工制作,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强化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同时达到了生态教育的目标。
2.2.3联系社区,构建课程
社区是幼儿生活与社会环境的交汇点,是家庭与社会的纽带,也是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的课程设计若要实现生活化,就必须充分考虑社区这一重要因素,将社区中的人、事、物有机融入课程活动,帮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社会角色、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并增强社会认知能力。以“社区小探险家”课程活动为例,教师带领幼儿在课堂上通过图片或视频了解社区内的主要建筑和功能场所,然后基于这些场所的介绍组织幼儿开展社区大冒险游戏,在幼儿园内布置各类“社区场所”的模拟场景, 幼儿分组参与游戏,扮演不同的角色:一部分幼儿扮演医生、超市收银员、邮局工作人员等社区工作人员,另一部分幼儿则作为社区居民,到各个场所体验“购物”“看病”“寄信”等日常活动。在“超市”里,幼儿可以拿着教师提供的“购物清单”,选购物品并学习简单的结账过程;在“邮局”里,他们可以“寄送”一封信,学习如何填写信封;在“医院”里,幼儿可以扮演医生,为“病人”检查身体,通过情境模拟了解基础的健康常识。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互动与角色扮演,体验了社区中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并在活动中锻炼了语言表达、问题解决和社会交往等多项能力。
2.2.4合理规划区域,丰富游戏活动
幼儿园课程区域是指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及课程内容,在特定空间内划分出的不同功能性活动区域,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游戏体验,帮助他们在不同情境下发展多种能力。合理规划幼儿园的活动区域,不仅要考虑空间布局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还应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使其能够在互动和探索中自然学习。在区域规划时,教师要灵活运用生活化的设计理念,将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融入游戏场景中,并注重区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使各区域的活动内容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化的教育环境。
2.2.5教师适宜的支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出引导者的角色,不能全程主导幼儿来参与活动,要能够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供适时且适度的支持。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利用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元素搭建活动场景,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关注幼儿的表现,适时介入。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直接代替他们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提出问题、提示材料或引导幼儿间的合作,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法,增强自信心。并灵活运用“提示法”,通过巧妙的提问帮助幼儿思考,做好活动观察,仔细记录幼儿的行为与表现,了解他们的兴趣点与困难,待活动结束后进行反馈与分享,帮助幼儿进一步反思与提升。教师在活动期间一定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意识,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幼儿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将幼儿园课程进行生活化与游戏化的整合,是顺应社会发展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必要举措。这种整合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要求,也契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为幼儿创造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使孩子们在探索生活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芳.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生活化环境创设策略[J]. 科幻画报, 2023, (02): 61-62.
[2]孔辉. 生活教育视野下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开展[J]. 家长, 2022, (22): 97-99.
[3]陈蓉. 践生活教育思想,护幼儿本真童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探究[J]. 当代家庭教育, 2022, (02): 69-71.
[4]李烨. 巧借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J]. 幸福家庭, 2021, (09): 41-42.
[5]徐润斐. 以生活为本游戏为基的幼儿园课程探究[J]. 考试周刊, 2020, (92): 165-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