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
关键词
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正文
一、 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
1.1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当前,许多高校在语文课程中融入了思政元素,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某高校的语文课程中,不仅包含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还加入了与时代主题相关的思政话题讨论,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教学内容的创新也体现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上。例如,结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语文课程中引入了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与伦理道德的讨论,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够对新闻行业的社会责任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1.2学生接受度与参与情况
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中,学生接受度与参与情况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当前,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呈现多元化趋势,一方面,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融入课程,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也有学生表现出对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的抵触情绪,认为这些内容与自身专业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关联不大。根据某项调查研究显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程有助于提升个人思想道德水平,但仅有约30%的学生表示愿意主动参与相关讨论和实践活动。这表明,尽管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深化教育的实效性仍是一大挑战。
1.3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使之成为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例如,某高校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作品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学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政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具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还体现在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上。例如,结合经济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或是在法学课程中探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些跨学科的课程设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国家政策。通过这种融合,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挑战
2.1教师专业素养与思政意识
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思政意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专业素养不仅包括教师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还涉及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根据《中国教育报》的报道,某高校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其专业素养,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此外,教师的思政意识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当教师能够将思政教育与文学作品的赏析相结合时,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显著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思政理念具体化、生动化,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2学生思政教育意识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巨大且复杂,这要求他们在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政意识。根据《中国青年研究》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程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语文课程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例如,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的讽刺与批判,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文学技巧,还能深刻理解到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此外,结合国家政策和时代背景,高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社会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机遇
3.1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需求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展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时代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50%,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高校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其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如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2国家政策对思政教育的支持
国家政策对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这一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实践指导。例如,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的融合,强化思政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渗透作用。这为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指明了目标和方向。
四、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未来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未来展望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需求的转变要求高校语文课程不仅要传授文学知识,更要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通过引入国家政策支持的案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课程中的深入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意识。此外,校企合作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如与当地文化企业合作开展的“文化传承项目”,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在国际交流方面,通过分析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设置,如哈佛大学的“东亚文化研究”课程,我们可以借鉴其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教育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醍,唐魁.“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高校育人中的应用——以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大学语文》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
[2] 林琳.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语文课程中思政育人模式的践行探讨——课程思政教育案例探索与实践研究[J].环球慈善,2024,(06):0043-0045.
[3] 高天霞.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列开“大学语文”的必要性[J].汉字文化,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