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意识障碍院前急救增加中医综合疗法的效果分析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王玉婷

西安市中心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

脑卒中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常导致患者意识障碍,对其抢救和急救措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近年来,中医综合疗法因其独特的调理和治疗机制,在提升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效果方面展现出良好前景。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传统院前急救中加入中医综合疗法对意识障碍患者的影响,通过分析患者的神经功能、意识恢复及临床指标,为脑卒中急救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以期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

脑卒中意识障碍;院前急救;中医综合疗法

正文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医综合疗法在脑卒中意识障碍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随机选择60例脑卒中意识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院前急救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综合疗法。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活动、平衡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及Barthel指数评分上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血肿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明,中医综合疗法能够有效促进意识障碍患者的恢复,提高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因脑卒中意识障碍入院的患者60例。其中对照组为2019年入院的30例患者,观察组为2020年入院的3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提出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其中包括急性脑血管病、脑缺血及脑出血等类型。纳入标准为:年龄在18岁至85岁之间,伴有意识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排除标准为: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影响评估的精神疾病,及近期进行手术或特殊治疗的患者。在这60名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相对均衡。患者的年龄分布也较广,其中30-50岁患者占比最高,其次是51-70岁的中老年患者。详细的临床特征、既往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记录于电子病例中,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2诊断标准

本研究采用《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对于脑卒中意识障碍患者,主要诊断依据包括以下几点:突然出现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嗜睡或意识模糊;CT或MRI检查显示脑组织损害,如脑出血、脑梗死;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并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判断意识层级。

通过系统的评估和影像学检查,确保每位纳入研究的患者符合上述标准,以排除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疾病。

1.3治疗方法

本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院前急救常规治疗,包括基础生命支持、急救药物、呼吸支持等措施,旨在及时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进一步的脑损伤。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实施中医综合疗法,该疗法主要包括: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进行针灸,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脑部微循环。中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用滋阴补肾、疏通经络的中药方剂,调理脏腑功能。推拿与按摩:对身体特定部位进行推拿和按摩,有助于放松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整个治疗过程坚持每日评估,确保疗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直至患者意识恢复及神经功能逐步改善。

1.4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具体观察指标包括:活动和平衡评分:使用平衡评估测试(如BBS评分)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运动能力。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用于评价患者意识状态的恢复程度,分数越高,表示意识恢复越好。Barthel指数评分: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包括饮食、洗浴、穿衣等方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总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越好。血肿体积:通过CT或MRI影像学检查,测量颅内血肿的体积变化,以评估治疗效果。

2. 结果

本部分将详细对比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的各项指标,包括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Barthel指数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肿体积的变化,旨在明确中医综合疗法对脑卒中意识障碍患者抢救的效果[1]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在研究中,对两组患者实施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这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运动功能评分系统,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功能恢复情况。干预前,对照组患者的平均Fugl-Meyer评分为32.5±5.4,而观察组的平均评分为33.0±5.1。两组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

干预后,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显著提高,达到48.2±6.3,表现出相较于干预前有明显改善。相对而言,对照组的评分提高至39.7±5.8。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综合疗法在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急救常规治疗。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GCS、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

对于患者的意识状态评估,使用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进行测量。干预前,对照组的GCS评分为8.5±2.2,观察组为8.7±2.1。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间的GC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 干预后,观察组的GCS评分上升至12.6±1.8,而对照组仅升至10.3±2.0。数据分析表明,观察组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综合疗法能有效提升意识恢复水平。

同样地,对Barthel指数进行了评估。干预前,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为35.4±8.0,观察组为36.0±7.5,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干预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达到了58.2±9.2,对照组则为42.1±8.6,经过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显示中医综合疗法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整体功能水平。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及血肿体积对比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被广泛应用于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估。干预前,对照组的NIHSS评分为16.4±3.5,观察组为16.1±3.3,统计分析表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下降至7.4±2.1,而对照组仅降至13.1±3.4。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中医综合疗法能够更有效地减轻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2]

除了NIHSS评分,血肿体积也是评估卒中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干预前,两个组别的血肿体积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对照组的平均血肿体积为45.3±10.8ml,而观察组为44.9±11.2ml(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的血肿体积降低至20.6±7.9ml,对照组为32.2±9.7ml。观察组的血肿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医综合疗法在降低颅内血肿方面的优势。

3.讨论

3.1中医综合疗法在院前急救的获益

中医综合疗法在脑卒中意识障碍的院前急救中展现出显著的获益,主要体现在意识恢复、神经功能改善和预后评估等多个方面。通过结合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手段,中医能够在传统急救措施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干预。这种疗法旨在平衡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态和神经功能状态。研究显示,实施中医综合疗法的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上均有明显提升,表明其对意识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的促进作用。同时,中医理论强调个体化诊治,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针对性干预,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此外,中医在患者心理干预、减轻焦虑、增强耐受力等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为全面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打下良好基础[3]

在院前急救阶段,中医综合疗法不仅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还可以通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优化病情发展趋势来降低医疗成本。具体而言,中医治疗能够有效减少血肿体积及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例如,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中医综合疗法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其在急救过程中对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急救效率,还能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和平台,减少后期治疗的复杂性和费用,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使其在急救过程中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因此,将中医综合疗法融入脑卒中意识障碍的院前急救中,不仅提升了急救质量,更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3.2未来发展方向

脑卒中意识障碍的院前急救中,中医综合疗法的应用展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广阔的前景。未来发展方向可以在多方面进行探索。一方面,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针对不同类型脑卒中的中医治疗方案将日益完善和标准化。例如,可以建立基于中医学理论的分型指导原则,在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根据其具体症状、体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精准的干预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降低患者的不适感。同时,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将现代医学的急救技术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结合,不断优化治疗流程,为急救人员提供更为全面的指导,提升院前急救的效率[4]

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为中医综合疗法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脑卒中患者的快速评估与监测,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大量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治疗的关联,从而优化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发便携式的中医急救设备,比如可穿戴的针灸仪器或智能推拿设备,让急救人员在院前快速实施中医治疗。同时,加强对急救人员的中医培训,提高其对中医理论和技术的掌握,使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灵活运用,进一步推进中医综合疗法在急救领域的应用。

3.3对急救人员的培训需求

在脑卒中意识障碍的院前急救中,中医综合疗法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但要充分发挥其疗效,急救人员的培训需求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急救人员需要深入理解中医理论及其在脑卒中急救中的具体应用技术。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急救人员应掌握不同类型脑卒中的中医分型,包括风痰、气虚等,以便在面对意识障碍患者时,能够迅速判断并采取相应的中医干预措施。此外,中医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熏蒸等,急救人员也应进行系统性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他们在实地施治过程中的熟练度与信心。

随着科技的发展,急救人员还需掌握现代技术在中医疗法中的运用,如中医诊断仪器的使用和数据分析方法。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实时监控,从而辅助手术人员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在此背景下,急救人员的培训内容应不断扩展,涵盖传统中医知识与现代医学手段的结合,定期举办培训班和模拟演练,提高人员在复杂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同时,通过多学科的合作,邀请中医专家参与急救人员的培训,也能提升整体培训的专业水平,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急救技术的有机融合。通过这些培训,急救人员不仅能提升技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还能有效推动中医综合疗法在院前急救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5]

结语

本研究表明,在脑卒中意识障碍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加入中医综合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观察组在活动能力、平衡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反映出中医综合疗法对患者意识恢复和神经功能改善的积极作用。同时,该疗法还有效降低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肿体积,提示其在减少脑损伤方面的潜力。综上所述,中医综合疗法为脑卒中意识障碍患者的急救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补充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昱.脑卒中意识障碍院前急救增加中医综合疗法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20):138-141.

[2]李莎莎,吴磊.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02):151-153.

[3]邱探探,曾繁华,朱小芹.急救优先调度系统指导的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35):181-184.

[4]刘荣妹,曾嵘,邱茂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前急救延迟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后研究[J].当代医学,2021,27(22):42-44.

[5]农照美.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5):65-6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