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摘要
关键词
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正文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全面实行,为各个学科开展教学革新提供了方向和指导。语文作为小学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也面临着教学创新。基于农村地区的环境和文化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而农村小学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文言文教学充分结合,能够奠定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和作用
1.1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时期,而语文教学作为小学义务教育的重要学科,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传统文化中拥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和童蒙养正的作用,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立足于教材和农村地区的环境和文化实际,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早的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并且从中获得文化养分,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为学生未来的文化学习和修养提升夯实基础。
1.2树立正确道德意识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德育教育更是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进行培养。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德育元素,例如“道德无贫贱,风采照乡闾”、“成亏在道德,不在功利区”等诗句,更是包含了做人的道理和道德规范。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语文文言文中,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并且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意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规范自身行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小学生[1]。
1.3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现代国际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作为拥有悠久文明的古国,文化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更是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宝贵优势。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不仅代表了一种文化传承,更具有教育价值和文脉特征。在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学生在未来更好的触碰璀璨的中华文明[2]。
1.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基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个性发展受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其主要是指在社会环境下所展示并形成的,属于自我独特的爱好、兴趣、意志、情感和思想等特质。现代小学生的群体个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农村小学生,成长环境与城市学生存在差异,从小在广阔的田野和自然环境中长大,独立意识和个性更加鲜明,渴望在生活和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而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培养其良好的爱好兴趣,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未来成为一名自立、自信、快乐和健康的人。
2、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策略
2.1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环境是一种宝贵的育人资源,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社会风俗,农村地区拥有浓郁的民风民俗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其都是宝贵的育人资源,而在长期的地区发展中,更是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让学生在品味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利用环境资源还能够让教学更具地域性和人文性,学生在本地出生和成长,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较为熟悉,在环境资源的辅助下,能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中,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主要讲述了王戎在七岁的时候,见到路边李子树接了很多李子果实,在众人品尝后确定了其是苦李。在我国农村地区,生态自然环境并没有遭受破坏,村民更是种植了很多果树,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亲子品尝或者采摘过,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中,需要对农村地区的环境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带领学生走入到当地果园中,亲自尝试果子而确定果子的味道。通过学生的亲身尝试和实践,可以让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也具有积极意义。
2.2讲述传统文化故事
传统文化故事是中华文明在长期传承和发展中而形成的诸多故事,包括名人故事、神话故事以及历史故事等,每个故事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历史元素,还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启发和点拨作用。小学生年龄较小,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更是包含了一些传统文化故事,教师可合理利用这些故事资源,为学生提供讲故事的舞台,讲好传统文化故事,让讲故事成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3]。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单元包含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两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其在文言文学习中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很多文言文都是我国经典的故事,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做人做事哲理,对学生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教材为载体,要求学生通过通过查阅资源、阅读书籍等方式,收集一些中国古代文言文故事,并在课堂中邀请学生上台“讲故事”。而学生在讲述文言文故事中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为其未来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又例如在每年的早课时间,教师可邀请学生上台讲故事,每天由一名同学讲述“文言文故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上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通过每天“讲故事”不仅能够扩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具有较大帮助。
2.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进入到信息时代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教育领域也在积极探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当代小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下,对于信息技术并不陌生,尤其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农村地区获得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教师要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将其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推动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进程[4]。
例如在学习《守株待兔》这篇文言文中,其作为我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是小学生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文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这篇文章的动画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中能够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理解,起到良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同时,教师还要以视频为载体对文言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向学生讲述文章背后蕴含的哲理,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又例如现代小学生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更加习惯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或者信息,教师可利用小学生的这一行为特点,为学生布置一些自主学习任务。在学习《铁杵成针》这篇文言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这篇文言文的资料和信息,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或者利用微信群组或者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推荐相关的文言文故事,鼓励学生在平时进行自主阅读和背诵,通过日积月累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还可以帮助其养成正确的学习行为。
2.4组织传统文化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打破传统思维的制约,实现语文教学的课后延伸,通过组织各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落地生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5]。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文言文,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学习价值,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文章写作盛行于古代,更是流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学校和教师可在校园中定期组织开展“文言文朗读比赛”这一文化活动,邀请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由学生自主查找文言文并朗读,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在小学生进入到三四年级后开始接触文言文,而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学生而言存在较大的学习难度。而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更加强调知识传授,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学生还无法参与到学习中,甚至导致学生出现抵触情绪和叛逆心理。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可将文言文作为融入的契机,在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中,将传统文化和文言文教学充分结合,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教师可组织开展“文言文翻译”的文化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小组成员通过密切配合而尝试翻译,而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能够带着兴趣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5开展传统文化交流
新课改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而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固化,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的发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融入带来了阻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是要强调班级中的文化交流,在班级内部营造浓郁的文化交流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意识[6]。
例如教师可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成员进行文化探究和文化交流。同时,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要起到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通过具体任务的方式,引导小组成员开展文化交流。在学习《囊萤夜读》这篇文言文之前,教师可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各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通过合作探究掌握这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并尝试翻译文章,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有关励志的古代人物故事。这一任务具有较强的合作性和探究性,小组成员合作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
在学生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尽量将空间和时间提供给学生,不要过多干涉小组的探究行为,当小组遇到困难后,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提醒,帮助学生快速攻克难点内容。同时,教师还要为各个小组之间的文化交流创设平台,在借鉴和参考其他小组成员的学习思维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探究行为,在班级内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农村地区的环境和文化优势,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也为立德树人和传统文化教育打造主渠道和主阵地,真正让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生根发芽,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玉琴,彭艳,胡娅. 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融合——以怀化市人民路小学"本草苑"课程为例[J]. 教师,2021(26):27-28.
[2]徐玲.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与实践[C]. //教育发展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3.
[3]李天妹.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融合路径策略摭谈[C]. //教育发展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4:1-4.
[4]黄紫绿.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分析[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4):110-112.
[5]郑慧敏. 古诗词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为例[D]. 渤海大学,2023.
[6]石平祥.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C]. //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研究论坛论文集. 202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