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中历史;教学
正文
引言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是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感受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历史教学被提出新的要求,教师需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进行培养,使其形成史料证实、历史解释能力,并产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在此情形下,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得以凸显,将其融入于历史教学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各项能力与素质得到培养,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并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从而做到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同时对国家、民族产生深情厚爱,达成“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本文将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并结合相关学习与研究,探索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历史教学水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丰富的智慧,是国家独特的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向上,树立卓越的精神追求,将其应用于历史教学当中,对提升教学质量、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传承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通过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促使学生传承与发扬文化遗产。其次,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世界,可以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最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启迪、精神上的洗礼、心灵上的滋养,从而丰富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仁爱、礼仪、忠诚等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而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思辨,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道德的营养,从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为自身建立规范的行为准则。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历史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传承文化遗产、增强高中生文化自信,还能够丰富其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其对社会产生责任感,并成长为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高中生课业压力较大,常常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面对枯燥、刻板的历史学习,常常难以产生热情。通过以往的经验发现,内容新颖、形式丰富的教学素材,常常会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其在课堂上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时,需遵循趣味性原则,选择具有灵活性、趣味性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其对历史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最终提升学习效果。
(二)真实性原则
尽管传统文化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并具有一定趣味性,但作为与历史教学相融合的元素,教师在应用时,务必保证其真实性,以彰显历史教学的权威性、严谨性。对此,教师在选择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时,应对其进行反复的推敲、分析,选择具有真实性、可溯源性的传统文化素材,切忌为吸引学生目光而对中华文化进行改编、杜撰,否则不但不会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质量,更无益于学生形成历史核心素养。
(三)多样性原则
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流传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红色文化、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等等,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坚韧与勇敢,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仅要思考如何提升历史教学质量,还需考虑怎样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自豪感,若是将目光局限在某一种传统文化当中,则无法达到上述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应选择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并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三、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足
如前文分析所述,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重,始终将高考、成绩,定义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并一味的要求学生背诵重点、难点知识,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此情形下,学生不但会感受到较强的精神压力,更失去了传统文化这一优秀的学习资源。对此,教师需及时调整思想观念,强化传统文化在历史学科中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应用方式较为单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部分教师已经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并将其融入到历史课堂当中。然而,通过实际的观察当中,教师在应用传统文化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相对较为单一和保守,或是只利用教材找中的传统文化素材,或是只应用较为熟悉的传统文化案例,对其缺少深入的挖掘与研究。这就导致传统文化的魅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无法切实的发挥传统文化在历史学科中的作用。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教材中素材
高中历史教学课时紧任务重,教学过程中,无需刻意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只需在教授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秦始皇用十年时间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的混战割据,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时进一步引申,自秦统一之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黄仁宇评价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的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流亡的朝廷,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反观欧洲历史,不乏像秦始皇一样伟大的帝王,他们打下的疆土并不比巅峰时期的中原王朝逊色,但是西方并没有形成语言文化、思想制度、民族信仰的统一,也导致分裂不止,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越来越多。通过这些引申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奋斗的使命感。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受到学生的高度青睐。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更加生动、灵活,可将知识以相对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升其学习兴趣,并优化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时,可选择合适的时机,将其与多媒体教学相融合,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宋朝在文学、艺术、技术、建筑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作品,以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领域取得成就,还可将蹴鞠、马球等运动的图片、视频为学生播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生会对该时期的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心中产生许多疑问:“宋代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文化成就?”“宋代经济如此繁华,为何不能收复中原故土?”等等。此时,教师再开始讲解本节课的知识,学生便能够认真地聆听,并从中寻找心中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能够清晰、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还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郁的兴趣,并积极投入到对历史的学习当中。
(三)注重实践式教学
传统文化的渗透还需要注重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鼓励学生组队开展“寻找抗战老兵”活动。小组需完成对抗日老兵的寻找,并进行简单的采访,或是观看网络上的抗战老兵采访视频,了解他们的抗日经历,并制作成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直接感受老一辈革命者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的豪情,更能理解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正是老一辈革命者用血肉之躯和生命换来的。向这些英雄致以崇高敬意的同时,更应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弘扬抗战精神,传承英雄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史而明鉴,识古而知今,历史无疑是高中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将其与历史教学相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教育模式。历史教学可为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而传统文化教育则可以对历史教学进行升华,在提升学生历史探究热情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润下,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的意志品格,为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章文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J].文学少年, 2022(5):0061-0063.
[2] 郭静雯,蔡振达,江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以"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2(22):3.105-110.
[3] 黄芳.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0, 000(011):P.1-1.
[4] 邓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英语教师, 2020, 20(16):3.35-36.
[5] 高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J].东西南北, 2021, 000(004):P.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