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探讨
摘要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正文
一、把握动手能力现状,梳理物理教学困境
部分学生存在动手能力薄弱、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物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部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中过度强调物理概念和公式的讲解,忽视了实验教学环节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二,实验教学设计不合理,实验项目脱离教材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其三,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大多停留在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层面,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参与度不高;其四,实验操作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评价维度单一,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水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影响了物理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
二、强化实验教学设计,优化操作训练方法
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实际,精心遴选实验项目。重视基础性实验项目的设计,如测量物体的质量、测定弹簧的劲度系数等,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要领,培养科学的实验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动手组装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还要创新实验操作训练模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针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环节,采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优路径。在训练过程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又要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理清实验思路,优化实验方案,逐步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熟练度和创新性。
参考系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描述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以及与参照物相联系的空间坐标系。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参考系的知识贯穿于力学部分的始终。在学习匀速直线运动时,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建立相对地面静止的坐标系。而在学习平抛运动时,如果仍以地面为参照物,建立的坐标系就相对于平抛物体静止,此时平抛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有加速度。为简化分析,可以选择平抛物体为参照物,随物体一起运动,建立相对于物体静止的坐标系,这样平抛物体在水平方向就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研究天体运动时,选取地球为参照物,建立地心坐标系;而在分析人造卫星绕地运动时,选取卫星为参照物,建立卫星坐标系往往更加方便。教师在讲授参考系时,引导学生领会参考系选择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运用参考系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从不同视角分析物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参考系思想在实验教学中的渗透。比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引导学生意识到实验装置相对于实验台的非惯性效应,学会建立相对于小车运动的非惯性参考系,准确判断小车受力情况。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实践活动形式,拓展能力培养途径
物理学科的许多知识和原理看似抽象深奥,但都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才能真正建立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关联,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为进一步拓宽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渠道,丰富学生实践体验,物理教师应积极创新实践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成立物理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实验训练活动,鼓励学生围绕感兴趣的物理问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搭建实验装置,在反复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验证物理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工厂、农田、社区等,开展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科普宣传和科技服务活动。学生在农田中测量土壤湿度、分析土壤酸碱度,在果园中探究不同果实的密度和比热容,在工厂中考察各种机械传动装置的工作原理等。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物理知识竞赛、科学论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项目研究、小发明制作中强化动手实践能力,在同台竞技、互相切磋中开阔视野,激发创造热情。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物体和质点”一节中,通过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引出物理研究对象向质点的简化。教材指出,任何一个物体都有大小和形状,但如果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不重要,而只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如何随时间而变化时,可以把物体看作一个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点,这样的点称为质点。质点的引入,使复杂的物理问题得以简化,复杂的物理过程得以抽象,为后续探究物体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
四、整合信息化资源,提升实操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物理实验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高中物理教师应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积极整合各类优质信息化资源,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优化实验教学流程,着力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借助三维动画、智能技术等技术手段,建设形象逼真、功能多样的虚拟物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实验操作体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广泛利用国内外优秀的物理实验教学资源,尤其是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拓展实验学习视野,为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提供有益参考。积极使用移动学习终端,借助移动学习APP等新型学习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开展实验预习、复习和拓展训练的便利条件。加快开发实验教学测评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动态采集、智能分析学生实验过程数据和阶段性学习结果,形成客观、全面的诊断报告,可以为教师优化实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升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和智能决策建议。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位置与位移”为例,教师在讲解相关概念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场景,并在其中设置一个运动的小球。通过动态演示小球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运动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物体位置的变化和位移的形成,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利用虚拟实验平台,设计一系列探究性实验活动,如改变小球的初始位置、运动方向、运动轨迹等,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位移的变化规律,加深理解位移作为矢量的方向性和大小特点。学生还可以通过移动学习终端,利用趣味性的交互式习题和游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中的优秀微视频、动画演示等,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加深记忆和理解。利用实验教学测评系统,对学生的线上学习行为和虚拟实验操作过程进行全程记录和智能分析,精准诊断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辅导和答疑,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五、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构建长效培养体系
动手能力作为一项复杂的综合实践能力,其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持续性、渐进性、动态性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围绕学生动手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构建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形成可持续的培养体系。教师要改进实验操作考核评价方式,突破结果导向的单一性评价,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多元评价观念。在实验教学评价中,要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从实验准备、方案设计、操作规范、结果分析、创新表现等维度,动态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发展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改进。学校要建立学生发展档案,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发展档案。教师要定期记录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性资料,真实记录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持续跟踪每一位学生动手能力的成长轨迹,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日臻完善。
高度重视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教师要根据学生动手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针对性地优化实验教学计划,更新完善动手训练方案,不断丰富动手能力培养的内容,创新培养模式和路径,促进学生动手能力螺旋式上升。进一步拓展校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学校要主动对接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等校外资源,建立稳定的校企、校校、校所合作机制,整合多方优势资源,通过联合开发实验项目、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共同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贴近社会发展需求的动手实践机会,为学生搭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成长成才平台,构建全方位协同、立体化联动的动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面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高中物理教学必须直面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难点和短板,树立教学相长的理念,立足办学实际,从课堂教学抓起,在夯实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优化实践育人方式,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各界力量,着力构建具有实效性、创新性、可持续性的动手能力培养长效机制,为学生一生发展厚植创新实践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刘韬.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29):48-49.
[2] 珠扎.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7):151-151.
[3] 张树军.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3):105-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