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阅读的大班幼儿语言发展支架构建策略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程嘉慧

常熟市红枫小学 江苏省常熟市 215500

摘要

幼儿语言能力是认知发展与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当前大班幼儿语言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表达轻理解、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亟需探索科学有效的语言发展支持策略。本文以全阅读理念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全阅读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促进语言理解能力和词汇积累、提升口语表达和叙事能力、培养早期阅读素养和思维品质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大班幼儿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逻辑表达、抽象思维、社会交际及个体差异等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营造浸润式语言环境、整合绘本阅读资源、设计主题探究活动、建立反馈评估机制等支架构建策略。旨在为幼儿园大班语言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

全阅读教育;语言发展支架;大班幼儿;语言能力提升;教学策略优化

正文


语言发展是幼儿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其对幼儿未来学习和生活具有深远影响。当前,大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其语言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全面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小学阶段的学习适应。全阅读作为一种整合性的教育理念,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构建全方位的阅读体验,为幼儿语言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如何基于全阅读理念搭建适宜的语言发展支架,促进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已成为学前教育领域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全阅读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语言理解能力和词汇积累

全阅读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交际情境,幼儿在自然而然的阅读体验中获得语言理解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幼儿置身于多样化的阅读材料之中,其语言输入渠道得到极大拓展,词汇习得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识记模式。优质的阅读资源不仅帮助幼儿建立起扎实的词汇基础,更使他们对词义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准确[1]。在故事、韵文、科普读物等多元文本的滋养下,幼儿逐步形成对语言的敏感度,对词语的语境含义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这种浸润式的语言学习模式使幼儿能够自主建构词汇网络,加深对词语之间关联性的把握,进而提高语言理解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二)提升口语表达和叙事能力

全阅读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语言表达情境,孩子们在复述、改编与创作故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经验。富有韵律的童谣朗诵、生动有趣的故事分享以及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口语词汇储备。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逐步掌握叙事的基本要素,学会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特别是在故事续编与即兴创作中,孩子们表现出更强的语言表达主动性,不仅能够运用适当的语气、语调传达情感,还善于运用拟声词、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这种沉浸式的语言实践不仅提升了幼儿的口语表达流畅度,更培养了他们对语言交际的敏感度和热情。

(三)培养早期阅读素养和思维品质

全阅读活动不仅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阅读体验空间,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阅读品格。在日常阅读活动中,幼儿逐步建立起对文字符号的敏感度,形成对书籍的亲近感。大量研究证实,当幼儿沉浸于全阅读的氛围中时,他们会主动探索书本内容,对故事情节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激发持续性的阅读动机。这种自主性的阅读参与让幼儿在与文本互动过程中习得提问、推理和想象等高阶思维技能。特别是在开放性的阅读讨论环境里,幼儿学会质疑、判断与评价,培养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这些思维品质的萌芽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在面对复杂信息时能够运用多维视角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大班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不足

大班幼儿在语言表达时往往出现语句前后矛盾、内容跳跃或偏离主题等问题。他们在讲述故事或个人经历时难以建立合理的时间顺序,语句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词和过渡语,导致表达内容支离破碎[2]。这一现象在集体讨论和自由交谈中尤为明显,幼儿倾向于想到什么说什么,难以围绕特定话题展开有条理的对话。部分幼儿虽能说出较长的句子,但常常出现逻辑混乱、前后矛盾的情况,甚至在说话过程中忘记原本要表达的核心内容。这种逻辑性和连贯性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幼儿表达的准确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同伴及成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制约着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抽象思维和概念理解能力有限

大班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其抽象思维和概念理解能力尚未完全成熟。这一阶段的幼儿在理解抽象词汇、复杂因果关系及深层概念时表现出明显局限性,经常局限于事物的表象特征。这种思维特点使他们难以准确把握词语的引申含义和深层内涵,在解释生活中的抽象现象时往往依赖于具体经验和直观印象。部分幼儿在接触寓言故事和文学作品时,难以理解其中蕴含的寓意和情感,也无法准确识别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不仅制约了幼儿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深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语言交际中的社会性技能欠缺

大班幼儿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表现出社会性技能的明显不足,这一现象在同伴互动和集体活动中尤为突出。部分幼儿难以准确理解他人的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所传达的情感信息,在交谈中经常出现打断他人发言、滔滔不绝说个人经历等不当行为。更为关键的是,幼儿尚未掌握根据交际对象和具体情境调整说话方式的能力,与教师、同伴及其他成人对话时缺乏基本的礼貌用语和恰当的表达方式。这种社会性技能的欠缺不仅影响幼儿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语言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个别幼儿即使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也可能因缺乏必要的社交礼仪和情感表达技巧而在群体生活中遭遇交往障碍。

(四)个体差异导致的语言发展不均衡

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性,这种不均衡现象主要体现在词汇量、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理解水平等多个维度。部分幼儿因家庭教育资源丰富、早期语言刺激充分等优势条件,表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和交际能力;而另一部分幼儿则因家庭语言环境相对单一、互动机会有限等因素制约,在语言发展进程中相对滞后。这种发展差异不仅影响幼儿的课堂参与度,还可能导致其社交互动质量下降。教育实践中发现,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往往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退缩或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回避交际的倾向。这种个体差异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和有效支持,极易造成马太效应,使原本存在的语言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基于全阅读的语言发展支架构建策略

(一)营造浸润式语言环境,构建多元互动平台

多元化的思维导图构建能有效激发幼儿语言潜能,促进其在自然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基于主题内容设计富有层次的思维导图,引导幼儿通过多感官参与建构知识网络[3]。以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为例,教师首先带领幼儿阅读故事,感受爸爸变身各种动物时的有趣情节。随后,在黑板中央写下神奇的爸爸这一核心词,请幼儿回忆故事中爸爸变成了哪些动物。当幼儿积极发言时,教师及时在核心词周围添加大象”“长颈鹿”“猴子等分支,并引导幼儿说一说每种动物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增添了动作”“声音”“外形三个维度,鼓励幼儿运用更丰富的词汇来描述这些动物。有的幼儿说大象鼻子长长的,能卷起东西,有的说猴子蹦蹦跳跳像在跳舞。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扩展思维枝节,将幼儿的语言表达形象化呈现在导图上。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不仅帮助幼儿理清故事脉络,更激发了他们的联想与想象。活动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运用思维导图复述故事,幼儿的表达变得更加流畅有序。通过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呈现,幼儿的语言认知得到有效提升,词汇量明显扩充,语言组织能力显著增强。这种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既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又能有效促进其语言能力的系统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不同主题设计形式多样的思维导图,如季节变化”“交通工具”“美食之旅等,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视觉引导下,逐步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与规律。

(二)整合绘本阅读资源,深化语言理解体验

在整合绘本阅读资源以深化幼儿语言理解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心遴选与儿童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优质绘本,设计系统化的阅读活动方案。以《好饿的毛毛虫》这本脍炙人口的绘本为例,教师在组织阅读时不仅引导幼儿关注故事情节发展,还可以设计毛毛虫的美食之旅主题探究,鼓励幼儿运用想象力拓展故事情境。教师采用提问互动、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故事人物对话中习得新词汇,理解食物变化的逻辑关系。教师还可以借助绘本中丰富的图画元素,引导幼儿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毛毛虫的外形特征及其情绪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入创意延伸活动,如请幼儿创编故事结局或设计毛毛虫的新菜单,这不仅能够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更能激发其语言创造力。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教师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给予幼儿充分的表达空间,并针对不同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真正实现绘本阅读资源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三)设计主题探究活动,激发表达交流动机

主题探究活动是激发幼儿语言表达与交流的重要载体,教师需基于儿童的兴趣点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探究任务[4]。以海洋世界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可借助图画书《大海里有什么》引发幼儿探究兴趣,在观察海洋生物图片、观看海洋纪录片等活动中,幼儿不仅能习得”“等专业词汇,还能产生丰富的语言表达。教师适时投放贝壳、珊瑚等实物材料,鼓励幼儿运用感官进行探索,并将探索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小组合作探究时,幼儿在讨论、协商、分享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对话交流,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可指导幼儿制作海洋生物小书,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欲,带动更多自主性的语言表达。这种基于兴趣的主题探究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语言经验,既培养了探究精神,又提升了表达能力,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把握适度原则,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和表达时间,避免过分干预而影响幼儿的主动性。

(四)建立反馈评估机制,优化语言支持方案

建立科学合理的反馈评估机制是优化语言支持方案的重要保障。幼儿教师应系统记录幼儿在全阅读活动中的语言表现,包括词汇运用、句式构建、语言理解、表达流畅度等维度,建立个性化的语言发展档案。在小猫钓鱼主题阅读活动中,教师可借助录音笔记录幼儿讲述故事的语言特点,分析其在故事重述过程中的表达逻辑、情节完整度以及细节补充能力,据此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定期邀请家长参与评估过程,形成园所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机制,及时分享幼儿在不同场域的语言表现。基于评估数据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针对语言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供个性化指导。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估工具,如观察量表、成长记录册、作品分析等,全方位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状况。将评估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改进建议,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支架策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定期组织教研活动,集体研讨评估发现的问题,优化教学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反馈闭环,推动幼儿语言能力的持续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幼儿语言教育领域正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全阅读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大班幼儿语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教师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支架策略体系,通过创设多元化的语言环境、开展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切实提升幼儿的语言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美霞.绘画日志对发展大班幼儿多元语言能力的作用[J].黑河教育,2022,(08):71-72.

[2]韩京京.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2,(06):50-51.

[3]田敏琼.幼儿园大班幼儿语言发展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0,(50):108-109.

[4]朱怡.大班幼儿文学语言核心经验发展现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