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意象,悟意境,品情感——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意象;意境;情感
正文
引言: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赏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情感与审美。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古诗词赏析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把握其内涵;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可能存在单一性等问题。因此,深入探究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从抓意象、悟意境、品情感等方面着手,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的重要性
(一)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与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古诗词赏析教学,是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古诗词赏析,他们能够深入接触到古代文化的精髓。例如,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质朴的情感表达;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能体会到唐代诗人的豪迈与壮志。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如传统节日、礼仪习俗、哲学思想等,都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忽视古诗词赏析,那么这些文化瑰宝将难以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文化传承的链条就可能出现断裂。传承文化不仅仅是记住几首诗,更是要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生活态度,从而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对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诗词具有高度凝练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和深刻的内涵。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古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例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对语言锤炼的执着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古诗词中的韵律美也是提升文学素养的重要因素,像宋词中的平仄、押韵等规则,让学生感受到汉语的音乐性。
(三)培养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从自然美到人文美,无所不包。在自然美方面,诗人常常描绘山水田园之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十个字,勾勒出了塞外沙漠的壮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苍凉之美。在人文美方面,古诗词体现了古人的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等。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现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种美震撼人心。
二、抓意象:古诗词赏析的基础
(一)意象的定义与分类
意象是古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营造意境的基本元素。意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自然物象的角度来看,有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意象。例如,“月”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像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月”就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从人造物象的角度来看,有亭台楼阁、车船马轿等意象。例如,“亭”在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中,就成为了离别的象征,蕴含着送别时的惆怅与不舍。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有游子、思妇、隐士等意象。这些不同类型的意象在古诗词中相互交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为诗人表达情感和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意象在古诗词中的作用
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意象能够帮助诗人表达情感。诗人的情感往往是抽象的,而意象则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例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和“细雨”这两个意象,将她晚年孤独、凄凉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其次,意象有助于营造意境。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就能够构建出独特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孤寂、凄凉的秋郊夕照图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识别意象
引导学生识别意象是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常见的意象。例如,在日常教学中,专门讲解一些如“柳”(象征离别)、“菊”(象征高洁)等常见意象的含义。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古诗词实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让学生明白“柳”在送别诗中的特殊意义。
三、悟意境:古诗词赏析的深化
(一)意境的内涵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古诗词中,意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简单描绘,更是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所传达出的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和精神境界。例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中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画面,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头看到南山,傍晚时分山间的景色优美,飞鸟结伴而归。在这看似简单的画面背后,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宁静自由的向往以及超脱尘世的心境。这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完美融合的状态就是意境。意境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它既包含了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实),也包含了诗人通过景象所传达出的情感、哲理等(虚)。
(二)意境的营造方式
古诗词中意境的营造方式多种多样。其一,通过意象的组合营造意境。诗人选取不同的意象,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情感脉络进行组合,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清冷、孤寂、早行的意境。其二,通过描写手法营造意境。诗人运用描写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等,来丰富意境的层次。例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既有“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这样的动态描写,又有“西岭千秋雪”“东吴万里船”这样的静态描写,动静结合,营造出了一种生机勃勃、开阔辽远的意境。
(三)培养学生感悟意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感悟意境的能力是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的重要目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因为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只有准确理解意象的含义,才能更好地感悟意境。例如,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要让学生理解“明月”“琼楼玉宇”等意象的含义,从而为感悟词中的意境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意境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多义性,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去填补诗歌中的空白。
四、品情感:古诗词赏析的核心
(一)古诗词中的情感类型
古诗词中的情感类型丰富多样。首先是思乡之情,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类型。古代交通不便,游子远离家乡,思乡之情便常常在诗中流露。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思念家乡亲人的深切情感。其次是爱情,爱情在古诗词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情的美好、执着与无奈都在诗中得以体现。再者是爱国之情,许多诗人在国家面临危机或处于动荡时期,都会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至死都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体现了深沉的爱国之情。此外,还有友情、壮志难酬之情、闲适之情等多种情感类型,这些情感在不同的古诗词中相互交织,构成了古诗词情感的丰富画卷。
(二)情感表达的手法
古诗词中情感表达的手法丰富多样。其一,借景抒情是常用的手法之一。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委婉。例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描绘春天长安城破败的景象,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其二,直抒胸臆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法。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浓烈、直接。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情感。其三,用典也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诗人引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可以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含蓄,同时也能增加诗歌的文化内涵。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处用典,通过引用孙权、刘裕等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仰慕、对南宋朝廷的不满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三)引导学生品味情感的策略
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中的情感需要采用有效的策略。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诗人的身世背景对其诗歌中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了解李白一生渴望入仕却又仕途坎坷的经历,有助于学生理解他在诗中表达的壮志难酬之情。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情感的载体,通过分析它们可以更好地品味情感。如在赏析柳永的《雨霖铃》时,通过分析“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和整首词所营造的凄凉意境,就能更好地品味出词中的离别之苦。再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朗诵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情感,因为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诗歌的情感调整自己的语调、语速等。例如,在朗诵岳飞的《满江红》时,学生可以通过激昂的语调来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结语: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通过抓意象、悟意境、品情感这三个重要环节,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让古诗词在现代教育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源泉。
参考文献:
[1]胡玲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0(27):35-36.
[2]赵亚妮.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0(41):46-47.
[3]王高定.返璞归真,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更有效[J].家长,2020(27):87-88.
...